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4 12:01:15瀏覽833|回應20|推薦0 | |
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當然不是貝弗麗的中文學習經驗,而是一群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中國孩子的中文學習經驗。 話說貝弗麗應新州中部中文學校的“指派”,今年再度擔任該校中、高年級小朋友作文比賽的評審工作;而當我在閱讀高年級組以《我的中文學習經驗》為題的文章時,有所感觸,因此特地寫來與大家分享。 這項作文比賽的評審工作, 為了公平、客觀起見,學校同時邀請了兩位「文字工作者」交換閱讀評審。去年剛受命擔任評審工作時,我感到興奮但也覺惶恐。興奮的是,回想起從小到大,每年都代表班上或學校參加作文比賽、被人評審的經驗,爾今角色易位,換我來當評審了,內心頗有「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得意。惶恐的是,分辨一則文章的優劣不難,但要以怎樣的具體的標準,公平地去評審,著實叫我不敢掉以輕心。於是,我寫了一封伊媚兒向我就讀高中時的國文老師,現執教於中央大學的周惠文老師請益。 老師告訴我說:「我覺得,你可以根據主題、文筆、內容、修辭、與年齡,各給不同權重,然後整體給一個得分,再將比較好的放在一邊,第二次再確定順序,同時也要將另外一邊的再確認,以免有遺珠之憾。」 聽了老師的建議,有了評審標準的依循方向,我於是開始衡量應該如何分配這些標準的比例。 關於年齡部份,學校早已做好分類。而主題、文筆、內容與修辭等四要項所佔的比重應如何分配呢? 經過斟酌,我決定將作文比賽的評分標準分配為: (1)主題:是否能抓住主題發揮? 佔30% 。(2)文筆:文筆是否流暢? 佔 25% 。(3)內容:內容是否吸引人? 佔 25%。 (4)修辭:詞藻是否妥切合適且優美? 佔 20%。 身為中文學校學生家長,在孩子剛起步,進入中文學校學習讀寫中文的同時,對於這些在中文學校學習中文已經多年的高年級學生的中文學習經驗,不免深感好奇。因此,在評選佳作的同時,也不忘吸取這些和孩子有類似成長背景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的中文學習經驗,作為引導孩子學習中文的參考。 在那些孩子的中文學習經驗中,大部分的學生都感歎中國文字難學;有許多還抱怨星期六要放棄其他活動,到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是件苦事;而支撐他們繼續到中文學校報到的主因不外是,父母強調「中國人要會說讀寫看中文」,少部份學生表示學習中文乃出自他們的興趣,或認為「中文是很好的語言工具,會中文很重要」等。 在那些文章中,因為父母施壓而上中文學校的學生,普遍而言,與後者因自覺中文很重要、很有趣的學生相較,其中文寫作能力相對地比較遜色。可見,要讓孩子學好中文,首先應該要引導他們對中文產生學習的興趣。 不過,其中也有不喜歡學中文,可是中文寫作能力卻也不錯的孩子。我想,這就與孩子們學習中文的方式有絕對的關係了。 不喜歡學中文,中文寫作能力卻不錯的孩子,在形容他們的中文學習經驗時指出,他們在家不但奉行只說中文,父母也常鼓勵他們閱讀中文書報、電視節目、聽中文CD,並且還利用暑假讓他們到臺灣或香港學中文(註)。其中有兩個孩子強調,在臺灣或香港住上一、兩個月,他的中文進步程度要比在中文學校學了幾年中文來得多。由此可見,「環境」,對語文學習成果的影響深重。 在評審過程中,我發現,在評量的四則標準中,多數學生皆能抓住主題發揮; 而在文筆是否流暢、內容是否引人部份,程度上則漸可分高下;此時若有詞藻優美或能善用成語修辭者,就很容易獲得加分。可惜,看了四十幾份高年級學生的作文,竟然沒看到一篇有善用成語的作品。是老師沒指導呢?還是孩子們不懂得運用? 評審時,為免犯下周老師特別強調的「滄海遺珠」憾事,我在初閱時,先將所有文章依優劣分為上、中、下三部份。然後再閱讀一次屬於“中“的部份的文章,擇取是否可以”晉級“的作品。最後,再從屬於“上“的部份的文章裡,選出佳作。此刻,我發現,有些作品真是叫人難分軒輊;這時,就要”雞蛋裡挑骨頭“了。同時,我也真正領悟到了「入圍就是肯定」的實意了。 總而言之,在作文評審的過程中,看到這些在美國出生成長的孩子,只有利用週六上午的時間到學校學中文,可是,這些孩子們不但能用中文寫出主題正確、文筆流暢的文章,且不少還筆跡工整、一字不錯;叫我讀來不覺讚歎連連,頻頻告訴先生:這些孩子的中文真好! 這些孩子的中文真好! 有志者,事竟成;縱使中文字的構造是那麼複雜,中文文法是那麼有別於英文,並且,孩子學中文的時數是那麼少;可是,這些孩子們把中文都學起來了,這點,讓人想來,怎不感動? 註:新州中部中文學校以教導繁體中文為主,所以學生家庭多為來自臺灣或香港的移民。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