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9 09:39:53瀏覽3579|回應31|推薦140 | |
◎《佛學難字音義表》節錄補註 ~民國106年〈2017〉05.29 祝福優迪園格友們~ 「端午節假期愉快,闔家健康平安。」 附《漁家傲》詞/雙調~「端陽雜詠」: 〈上聲八/語韻,古通麌韻。〉 ~雁南飛/民國105年06.09舊作 「重五薰香蒸角黍,龍舟競渡吟漁父。 好景難尋思逆旅,何當共飲瀟湘雨? 北方粽(左)及南方粽(右)〈網路分享〉 端午節快樂!06〈網路分享〉 = = = = = = 一、來源:網路佛學論壇〈網址待查〉分享文章。 二、依序為<筆畫>/難字/注音/字義/用例。 三、文學難字有共用註解者,佛學難字略而不錄。 四、難字出處不詳無法提供註解者,亦略而不錄。 五、音義及補註若有舛誤者,尚請賜告俾便更正。 △匝/ㄗㄚ;量詞。/環繞一周/周匝圍繞。 [補註] 引《長阿含經。世記經地獄品。卷十九》:「佛告比丘,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周匝圍繞八千天下。」 △忉/ㄉㄠ/憂愁、憂慮;如忉怛/忉利天。 [補註] 引《實用佛學辭典》:「界名。梵云忉喇耶忉喇奢天...。譯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天。在須彌山之頂,閻浮提之上,八萬由旬之處。」 〈按: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謂,佛教「萬」字應以右旋「卐」為準。又,納粹黑色「卐」標誌則呈45度向右傾斜。〉 [補註] 卍〈卐〉,古代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信仰之標誌。唐代武則天定音為「萬」,定義為「吉祥萬德之所集」。 △佉/ㄑㄩ/音區,與祛同/佉勒迦形。 [補註] 按「佉勒迦形」,於佛經謂十佛剎微塵數中之竹蓖〈篦〉形世界。〈另:佉吒迦,則指旋舞之形。〉 引《大方廣佛華嚴經》:「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蓮華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眾生身形...。」 △阬/ㄎㄥ/通「坑」/深阬。 [補註] 引《佛遺教經》:「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 據《佛遺教經解》云:「不見深阬」,喻不知未來障礙。〈障礙有二種:一生處障礙:二修一切行時,困苦不能成就障礙。〉 △呰/ㄗˇ/誹謗、訶罵、詆毀/毀呰。 [補註] 引《菩薩戒本經講記》:「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怙/ㄏㄨˋ/憑賴、仰仗、倚靠/依怙。 〈於《法華經。普門品》中之依怙,喻依賴佛、菩薩之慈悲,解脫貪嗔等無明纏身,得度一切苦厄。〉 [補註] 引《法華經。普門品》:「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怛/ㄉㄚˊ/原義悲痛、憂傷/阿麼怛羅。 〈按,「阿麼怛羅」[見連結]〉為佛為心王菩薩說算數無盡之法的一種數位。〉 [補註] 引《華嚴經。阿僧祇品》:「不動不動為一極量,極量極量為一阿麼怛羅,阿麼怛羅阿麼怛羅為一勃麼怛羅....」 △杻/ㄔㄡˇ/古代繫囚之器械或刑具/杻械。 〈於佛經經文中,杻械亦引喻眾生受三毒五蘊之羈絆。〉 [補註] 引《法華經。普門品》:「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陂/ㄆㄧˊ/山坡;陂與澤〈蓄水池〉常併舉/陂澤。 〈陂又音ㄆㄛ,另義為崎嶇不平坦;引喻宦途或人生路途不順。〉 [補註] 引《華嚴經。淨行品》:「若見陂澤,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若見池沼,當願眾生,語業滿足,巧能演說。」 △剎/ㄔㄚˋ/佛國、寺廟/佛剎微塵數。 〈佛剎微塵數,形容佛剎之大之廣,乃極盡法界、極盡虛空界所有之十方佛剎。〉 [補註] 引《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祇/ㄑㄧˊ/本義地神;引申大或廣/阿僧祇。 〈阿僧祇,梵語 asamkya 音譯;意譯謂無可計數。即無數或無央數之義。〉 [補註] 《易經。繫辭下》:「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祇悔,大悔也。 引《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 △洄/ㄏㄨㄟˊ/n.漩渦;v.水盤旋迴流/洄澓。 〈澓。音ㄈㄨˊ,或作洑。水洄流也。洄澓為複詞。〉 [補註] 引《雜阿含經。卷四十三》:「佛告比丘:『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臨趣、流注、浚輸涅槃。』」 △洹/ㄏㄨㄢˊ/古河南水名洹水/須陀洹。 [補註] 引《實用佛學辭典》:「須陀洹,具稱須陀般那...等,舊譯入流、至流、逆流、溝港等,新譯預流。聲聞四果中初果之名也。」 △洎/ㄐㄧˋ/鍋中加水;及也/洎于法界。 [補註] 引《華嚴經。卷八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以佛神力、自善根力,觀察十方洎於法界,欲開示菩薩行,欲宣說如來菩提界。」 △衄/ㄋㄩˋ/鼻出血/卒爾鼻衄。 [補註] 引《大莊嚴論經。卷十五》:「彼人白王:『以業力得。』即以事狀具向王說:『此人奉使既出門已,卒爾鼻衂,即以此漿與我使送,到夫人邊得是衣服。』」 △玷/ㄉㄧㄢˋ/玉上瑕疵;喻過失/瑕玷。 [補註] 引《禪林寶訓。卷三》:「雪堂曰:金隄千里潰於蟻壤,白璧之美離於瑕玷。況無上妙道,非特金隄白璧也,而貪慾瞋恚,非特蟻壤瑕玷也。」 △珂/ㄎㄜ/次於玉之美石;白瑪瑙/珂雪。 〈《廣雅疏證。卷九下。釋地》:「珂,石之次玉。」〉 [補註] 引《悲華經。諸菩薩本受記品》:「〈毗舍耶摩納〉以偈贊佛:世尊無垢,如真金山。眉間毫相,白如珂雪。」 △苫/ㄕㄢ/n.以茅草編成之覆蓋物;v.覆蓋/苫婆羅窟。 [補註] 引《華嚴經。卷三十九》:「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常住其中。乃至乾陀羅國有一住處,名苫婆羅窟。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胝/ㄓ/腄也/俱胝。 [補註] 引《佛學大辭典》:「(雜語)一億也。《希麟續音義》曰:『一俱胝,梵語數名,此翻為億也。』」 △斫/ㄓㄨㄛˊ/以刀斧砍削/斫羯羅山王。 〈按,菩薩摩訶薩十地有十山王;斫羯羅山王為其一。〉 [補註] 引《華嚴經。卷三十九》:「何等為十?所謂:雪山王、香山王、鞞陀梨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馬耳山王、尼民陀羅山王、斫羯羅山王、計都末底山王、須彌盧山王。」 △拏/ㄋㄚˊ/同拿;持拿也/須達拏太子。 [補註] 引《維基百科》:「又作須達拏、蘇陀沙拏、須大拏、須提梨拏...等,意譯為善牙、善愛、善與、善施...等,即南傳佛教的毘輸安呾囉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前生,因一生樂善好施而得名。」 △毘/ㄆㄧˊ/「毗」之異體字/毘盧遮那佛。 〈按,天台宗以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 [補註] 引《維基百科》:「毘盧遮那佛,又譯為毗盧折那佛、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毘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即釋迦牟尼佛稱號之一。」 △迥/ㄐㄩㄥˇ/通「迴」=遠/流光布迥。 [補註] 引《華嚴經。卷七》:「十方所有成道處,種種莊嚴皆具足。流光布迥若彩雲,於此剎海咸令見。普賢願行諸佛子,等眾生劫勤修習。無邊國土悉莊嚴,一切處中皆顯現。」 △捃/ㄐㄩㄣˋ/拾取/捃拾教。 [補註] 引《佛學大辭典》:「捃拾教(術語),於法華既開顯一乘,後更說涅槃經而開顯一乘,以捃拾法華之攝益所漏者。因而法華為大收,涅槃為捃收。」 △涌/ㄩㄥˇ/通「湧」/遍涌。 〈遍涌,《華嚴經》所謂「六種震動」[見連結]~六種十八相震動之一。〉 [補註] 引《華嚴經》:「六種十八相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覺,遍覺,等遍覺。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涌,遍涌,等遍涌。」 △垽/ㄧㄣˋ/沉澱物、渣滓/泥垽。 [補註] 引《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細末栴檀作泥垽,一切妙寶同洄澓。香藏氛氳布在中,發焰流芬普周遍。細末栴檀作泥垽,一切妙寶同洄澓。香藏氛氳布在中,發焰流芬普周遍。」 △陛/ㄅㄧˋ/臺階、登高之階/基陛。 〈基陛,猶地基、根基。《靜思妙蓮華》:「基陛為堂舍之所由立,喻命根、思種子;牆壁喻想陰,悉如前釋。」〉 [補註] 引《法華經。譬喻品》:「譬如長者、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復頓敝。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棟傾斜,基陛隤毀。牆壁圯坼,泥塗褫落。覆苫亂墜,椽梠差脫。」 △荼/ㄊㄨˊ/植物名,即苦菜。又通「舒」/鳩槃荼王〈吉槃荼王的眾譯名之一〉。 [補註] 引《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恚/ㄏㄨㄟˋ/怨懟、憤懣/貪恚痴=貪瞋痴。 [補註] 引《實用佛學辭典》:「(雜語)同於貪瞋痴。又云婬怒痴。即三毒之煩惱也。」 又《維基百科》:「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痴是愚痴無明,因貪、嗔、痴能毒害人們的身命和慧命,故稱『三毒』,它是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本。」 △旃/ㄓㄢ/旃檀=檀香/旃檀。 [補註] 引《慧苑音義》:「旃檀,此云與樂,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身安之樂,故名與樂。」 △偈/ㄐㄧˋ/偈陀,梵語頌;簡稱偈/說偈。 [補註] 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佛教文學的詩歌,無韻。音譯相當於梵語gth的原文,義譯為頌。每偈由四句構成。」 引《佛說大阿彌陀經。願後說偈分》:「佛言。爾時法藏比丘發此願已。復說偈言。我今對佛前。特發誠實願。如獲十力身。威德無能勝。」 △埤堄/ㄆㄧˊ ㄋㄧˊ/低墻/寶埤堄。 〈寶,梵語摩尾;有尊崇、珍貴、稀有、堅固等涵意。如寶王,佛陀尊稱;寶山,喻累積珍寶或智慧之山。〉 [補註] 引《華嚴經。入法界品》:「悉以無數摩尼妙寶間錯莊嚴,種種眾寶而為埤堄。其城縱廣一十由旬,周迴八方,面開八門,皆以七寶周遍嚴飾,毘琉璃寶以為其地,種種莊嚴甚可愛樂。」 △埵/ㄉㄨㄛˇ/原義土堆/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或譯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扶薩。簡稱菩薩。摩訶薩埵,「摩訶菩提薩埵」之簡稱,意譯即進入聖位之「大菩薩」。〉 [補註] 按:八位摩訶薩埵〈八大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 引《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軛/ㄜˋ/木製之梁,轅前以扼牛馬頸/善軛。 〈軛,宗教上象徵捆綁人類之枷鎖,在佛典中指「煩惱、束縛」。亦引申信徒受倫常、真理、教規及社會公義之規範。〉 [補註] 引《華嚴經。十通品》:「為求菩提故,專行向彼道。精進無退轉,不捨眾善軛。以求菩提故,其心無恐畏。聞法增勇猛,供佛令歡喜。」 △惛/ㄏㄨㄣ/不明/惛沈。 [補註] 引《辯中邊論。辯修對治品第四》:「懈怠、忘聖言,及惛沈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為五過失 。」 △跏〈趺〉/ㄐㄧㄚ〈ㄈㄨ〉/盤腿而坐/跏趺坐。 [補註] 引《維基百科》:「跏趺坐,佛教術語,指兩腳交疊盤坐的姿勢。原為婆羅門教瑜伽姿勢之一,稱為蓮花坐。後被佛教吸收,成為禪坐的姿勢。以跏趺坐方式形成禪坐坐姿的動作,本身則稱結跏趺坐。」 △脺/ㄘㄨㄟˋ/疑為「睟」之舛字。正視/凝睟〈睟從目,音ㄙㄨㄟˋ〉。 〈另,嬰兒滿週歲生日,謂之「周晬」。晬從日,音ㄘㄨㄟˋ。〉 [補註] 引《華嚴經。十通品》:「世尊凝睟處法堂,炳然照耀宮殿中。隨諸眾生心所樂,其身普現十方土。」 △葉/ㄕㄜˋ/原義指高等植物之營養器官;音ㄧㄝˋ/摩訶迦葉〈迦葉之葉,音ㄕㄜˋ〉。 [補註] 引《維基百科》:「摩訶迦葉,又被稱為大迦葉、迦葉波...,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頭陀第一。在釋迦牟尼入滅後,大迦葉成為僧團領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結集。禪宗尊他為第一代祖師。」 △辟/ㄆㄧˋ/原義法律、法度/辟支佛。 〈辟支佛,據《維基》云因過去世因緣,生在無佛之世,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教導而獨自以因緣觀智慧悟道,進而修行直至證阿羅漢果但不教導世人之人。〉 [補註] 引《增一阿含經。壹入道品》:「所以然者,若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如今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麁/ㄘㄨ/通「粗」、「麤」/麁細。 [補註] 引《五陰譬喻經》:「如是比丘一切所行去來現在。內外麁細好醜遠近。比丘見此當熟省視知。其不有虛無不實。但婬但結但瘡但偽。非真非常為苦為空為非身為消盡。」 △睺/ㄏㄡˊ/原義半瞎貌/摩睺羅迦王。 [補註] 引《維基百科》:「摩睺羅伽,佛教傳說中的大蟒蛇之神,也是音樂神,《維摩經略疏》稱其為地龍,為無足腹行神,受世間神廟所供酒肉,是佛教神祇的天龍八部之一。」 △慳/ㄑㄧㄢ/吝嗇,妒嫉/慳嫉。 [補註] 引《中阿含經。穢品青白蓮華喻經》:「如是諍訟、恚恨、瞋纏、不語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慙、無愧。得滅惡欲、惡見。所以者何?以此人心生惡欲、惡見而住。」 △漉/ㄌㄨˋ/竭支使涸/漉諸眾生。 〈漉諸眾生,喻拯救眾生於沸水中,使免於淹沒煩惱苦海中。〉 [補註] 引《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由彼調伏網力故,遍能救漉諸眾生。隨所救接得濟者,安置法岸無暫停。已度有情一切眾,猶如大海水中沙。出已即便示正道,佛法中勝勿須疑。」 △跽/ㄐㄧˋ/長跪/右跽合掌。 [補註] 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古人以兩膝著地,坐在腳跟上為『坐』;直身而股不著腳跟為『跪』;跪而聳身挺腰為『跽』。」 引《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爾時,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於蓮華座上,偏袒右肩,右跽合掌,一心向佛而說頌言:『正覺功德大智出,普達境界到彼岸。等於三世諸如來,是故我今恭敬禮...』」 △銛/ㄒㄧㄢ/鋒利、銳利/銛利快矛。 [補註] 引《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善男子!如有壯夫,手執利矛,刺堅密甲,直過無礙;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勇猛精進,執菩提心一切智智銛利快矛,刺諸邪見隨眠密甲,悉能穿徹無有障礙。」 △閦/ㄔㄨˋ/衆在門中貌;眾也/阿閦佛。 [補註] 引《維基百科》:「阿閦佛,又名不動佛、無動佛,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為大乘佛教信仰中,東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隥/ㄉㄥˋ/石砌台階;階梯/階隥;亦作階墀〈墀,音ㄔˊ〉。 〈階隥,於佛經經文中,除指寺廟壇前石階外,亦譬喻修行或悟道之階梯或階段。〉 [補註] 引《關中創立戒壇圖經。戒壇形重相狀》:「余案行諸壇。方基者多。唯圓丘一壇分基九派。各施階隥。其緣如別。今之戒壇初為天造。天工巧妙。理出人謀。然佛指揮。又非凡度。」 △嬈/ㄖㄠˇ/同擾;擾亂/嬈害、嬈亂。 [補註] 引《佛說灌頂經。卷一》:「佛告比丘勿生憂惱,當為汝說灌頂章句百二十神王導從前後,為汝作護辟除邪惡,諸嬈害者不令得便,在所至到營衛佐人,獲善吉利萬邪皆伏。」 △閫/ㄎㄨㄣˇ/門檻、門限/婦德曰閫範。 [補註] 引《史記。卷一○二。馮唐傳》:「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 △篋/ㄑㄧㄝˋ/長方之盛物竹器/香篋。 〈按,於佛經經文中,香篋譬喻發菩提心者,猶如盛香物之竹器,其芬芳瀰漫周遭。〉 [補註] 引《華嚴經。入法界品》:「菩提心者,猶如香篋,能貯一切功德香故;菩提心者,猶如妙華,一切世間所樂見故;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眾欲熱使清涼故;菩提心者,如黑沉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 △憺/ㄉㄢˋ/原意畏懼、害怕/憺怕=澹泊。 〈憺怕,於佛經經文中,多借為「澹泊」之詞義。澹泊,恬淡寡欲,與世無爭也。〉 [補註] 引《雜阿含經論會編》:「又為對治四顛倒故,世尊建立四種念住。謂為對治於不淨中計淨顛倒,立身念住,以佛世尊於循身念住中,宣說不淨相應四憺怕路,若能於此多分思惟,便於不淨斷淨顛倒。」 △擐/ㄏㄨㄢˋ/穿戴/擐大悲甲。 〈擐大悲甲,喻以大慈心發願救護眾生也。〉 [補註] 引《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乘大誓願,修同類行,發大勇猛,擐大悲甲,以大慈心救護眾生,起大精進修波羅蜜,作大商主護諸眾生,為大法船度諸有海,普集一切福智法寶,修諸廣大助道之法,增長成就一切功德。」 △耨/ㄋㄡˋ/原義除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補註] 依《維基百科》釋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之心」。 △髻/ㄐㄧˋ/挽髮束於頂之結/蓮華髻菩薩。 [補註] 依《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所說,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其一號「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簡稱蓮華髻菩薩。 △霔/ㄓㄨˋ/降雨貌/霔大法雨。 〈霔大法雨,譬喻「法雨滂沱,普潤眾生。」也。〉 [補註] 引《華嚴經。十迴向品》:「常以三昧。調攝其心。入智慧海。興大法雲。霔大法雨。是為菩薩摩訶薩布施飲時善根迴向。」 △薜/ㄅㄧˋ/原指木本植物薜荔/薜羅。 [補註] 佛家術語:形容「無量」〈算數無盡之法〉數位之一種。按,翳羅翳羅,為一薜羅。薜羅薜羅,為一諦羅。諦羅諦羅,為一偈羅。 又,薜蘿〈蘿從艸〉即薜荔,植物名,蔓草也。佛經經文譬喻破舊袈裟。 △闍/ㄕㄜˊ/原義城門上的平臺/阿闍黎。 [補註] 引《維基百科》:「阿闍黎,佛教與印度教術語,又譯為闍梨、阿闍梨、阿舍梨...意譯為軌範師、正行、悅眾、教授、智賢、傳授...。意思是『教授弟子,使之行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為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 △瓔/ㄧㄥ/珠玉飾品/瓔珞。 [補註] 據《維基百科》:「瓔珞出自梵語Keyūra(枳由羅),編玉而懸於身者。印度習俗,貴族男女皆飾之。」 引《法華經。信解品》:「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緛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 △羼/ㄔㄢˋ/羊相厠也;引申攙雜也/羼提波羅蜜。〈羼提,忍辱得度之喻。〉 [補註] 據《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菩薩道」學程有六: 一、數,為檀波羅蜜。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