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4/28 00:03:25瀏覽2904|回應24|推薦129 |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解說》 第十八至第廿二分~民國106年〈2017〉04.28: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報佛恩網》譯述 一、參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解說》: http://book.bfnn.org/books/0613.htm 二、參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注解》: http://book.bfnn.org/books2/1736.htm 三、併參《實用佛學辭典》~高觀廬居士編纂: http://ftp.budaedu.org/fo-dict/CH030-07.pdf 四、併參《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http://book.bfnn.org/books3/2085.htm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01〈網路分享〉 = = = = = = = = = = = = [本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⑥,是名為心。所以者何? 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參閱南懷瑾先生《什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14/137165.html 〈按:於意雲何之「雲」→「云」;簡轉繁之誤。〉 ①肉眼: ~佛家語。引《實用佛學辭典》~「五眼」條: 「肉身所有之眼。」乃佛家五眼之一;五眼亦引喻修行初始之層次。 ~義近俗語之凡眼,唯偏重於感官。猶言⑴平凡之眼光;或作⑵眼力、眼界解。 ⑴《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操曰:『休得過謙。』」 ⑵唐。王建《田侍中宴席》詩:「青蛾側座調雙管,彩鳳斜飛入五弦。雖是沂公門下客,爭將肉眼看雲天。」 ②天眼: ~佛家語。引《實用佛學辭典》~「五眼」條: 「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禪定可得之;不問遠近內外晝夜,皆能得之。」 ~天眼通神鬼兩界,神通力非凡人所能修得。陰陽眼僅可通靈界,類似超自然現象。兩者之修行、功力及層次有差。 ③慧眼: ~佛家語。引《實用佛學辭典》~「五眼」條: 「謂二乘之人,照見真空無相之裡之智慧。」 ~乃佛家五眼之一;引《維基百科》:「是不受無明障礙,如實知見的能力。」 後世每以知人善任者具有獨特眼光,能辨識或起用當代英才,謂之「慧眼識英雄」。 ④法眼: ~佛家語。引《實用佛學辭典》~「五眼」條: 「謂菩薩為度眾生,照見一切法門之智慧。」 ~引《維基百科》:「指能夠觀察真理,沒有障礙與疑惑的智慧之眼,為五眼之一。證得入流果以上的聖人,得到的清淨法眼,又稱法眼淨、淨法眼等。」 法眼淨是菩薩修行境界之一種。 見《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經慧遠疏曰:「見四真諦,名淨法眼。」 ⑤佛眼: ~佛家語。引《實用佛學辭典》~「五眼」條: 「佛陀身中具體前四眼者。見智度論三十三、大乘義章二十。」〈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又《毘尼止持音義》: 「謂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明顯。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 佛眼〈網路分享〉 ⑥非心: ~佛家語。 此處指非本來常住之真心。非心還是心,只是受五蘊熾盛遮蔽而產生妄念,就不是菩薩修行原本虛靜之本心。 ~又,引《實用佛學辭典》~「非色非心」相關條目: 「分別一切之有為法為三聚:一色法,二心法,三非色非心法....是非與心相應之法,故為非心。」 ~關於「即心即佛vs.非心非佛」: ⑴馬祖道一禪師《即心即佛》語錄:大梅問:「如何是佛?」師云:「即心即佛。」 ⑵又馬祖道一禪師《非心非佛》語錄: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非心非佛。」 ~佛家常見「非○/非○非○/非○非非○」等術語,均有玄妙深涵。以「非心」為例,佛門即衍生多義參照。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肉眼嗎?」須若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肉眼。」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天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天眼。」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慧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慧眼。」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法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法眼。」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具有佛眼嗎?」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具有佛眼。」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在恒河中所有的沙,我是不是說它是沙呢?」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說它是沙。」 佛說:「那麼,須菩提!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如果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再以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以一粒沙比作一佛世界,你認為這樣的佛世界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說:「不必遠說到那麼多的佛世界,就拿你所處的世界來說,所有眾生的心思,隨情而遷,逐境而生,種種心思顛倒妄想,我卻能以清淨的五眼完全看得見,完全知道。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這些心思,皆是眾生的妄心,並非本性常住的真心,只是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心罷了。這又為什麼呢? 須菩提!常住的真心是寂然不動的,過去的心思不可滯留,現在心思不可執著,未來的心思又不可預期,反觀內照,則三心總不可得。知其不可得,則清淨的般若才會顯出,所謂人心淨而道心生,此方為菩提的真心。」 [本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①,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②,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①七寶: ~佛家語。七寶係供修行之聖物。引《維基百科》:「七寶指人間最寶貴的七種寶物,不同佛經對其內容說法不同。」 又《維基百科》:「金、銀、琉璃、硨磲〈ㄔㄜ ㄑㄩˊ〉、瑪瑙是公認的,其他二寶有說是琥珀、珊瑚,有的說是真珠、玫瑰,還有說是玻璃的。」 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三:「周遍觀察見此大城。眾寶嚴飾。以金、銀、瑠璃、玻瓈、赤珠、硨磲、碼碯七寶所成。七重寶塹周匝圍遶。」 ~按佛家經典之「七寶」,亦尚有其他涵義: 如《長阿含經》:「王自在以法治化。人中殊特。七寶具足。一者金輪寶。二者白象寶。三者紺馬寶。四者神珠寶。五者玉女寶。六者居士寶。七者主兵寶。」 又,《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則指「如轉輪王具足七寶.....」云。參見《維基百科》~「七寶」條。 硨磲02〈網路分享〉 ②福德有實: ~佛家語;喻以有實相之因緣布施,猶言不執著於有形之寶物布施,而以因緣布施自然榮得福報。 引黃昆山居士《金剛經分段注解》:「惟以智慧為本,行無住相布施,則無求福之心,而福無遺漏,方為多耳。」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你認為此人因所播的因緣而得來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此人以這種布施因緣所得的福德非常多。」 佛又說:「須菩提!若以有實相的因緣布施,因其心執著於福報,其福報亦因其所施的因緣有限而有時盡的,所以我說他因此所得的福德不多。 如果以無住實相布施,以無求福之心布施,正是無為清淨之功德,我說此種福德才是真正的無限。」 [本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②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①具足色身: ~色身,佛家語。引《實用佛學辭典》:「二種身之一。自四大五塵等色法而成之身,謂之色身。」 又「二種色身」,據《實用佛學辭典》云:「一實色身,二化色身;見佛地經論七。」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指有形質的身體,即是肉身。反之,無形者稱為法身,或智身。故具足三十二相之佛,係為有形的生身而言。見《大乘義章》卷十九。」 具足色身,則謂具足三十二相莊嚴圓滿之佛,是謂有形之生身。 ②具足諸相: ~佛家語。諸相,謂種種變幻之形相,自然不止三十二相。引《實用佛學辭典》:「諸差別之形相事物也。《維摩經。弟子品》曰:『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具足諸相,即具足種種變幻之莊嚴圓滿形相。引喻無論三十二相或千變萬化神通之相,皆是假相,故學佛修行不泥跡象,無需執著任何表相也。 ~又見《金剛經。如理實見分第五》: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所謂的佛陀,可不可以用圓滿的色身來觀察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如來不可以用圓滿的色身來觀察。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具足色身,雖有三十二相,變化神通,但仍是緣起而非實相,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具足色身。」 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可不可以用圓滿具足諸相來觀察?」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您不可以用圓滿具足諸相來觀察。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圓滿諸相,亦是緣起而無自性的,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具足諸相而已。」 [本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①,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 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②。」 ①謗佛: ~謗佛,參閱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卷四: http://www.amtb-la.org/xuefoduanpian/duanpian/D0141.html 「經文特舉『如來為言』者,意在顯此。以示切不可懷疑佛有說法的念頭,一有此疑,無異疑佛性不空寂,未證法身了,也無異於說『並未成佛』了,所以說是『謗佛』。」 ~謗佛,一指質疑諷謗佛所說的法,二指質疑諷謗正士正覺諸法師所說的法。 又按,所謂質疑諷謗諸法師所說的法,「法師」必是正士、正覺修行菩薩道者。 若非正士、正覺而自稱法師者,其說法邪僻誤導眾生,切不可信;甚者斂財斂色貽害世間,人人皆可謗而誅之。 ②眾生: ~佛家語。梵文意譯曰「有情」,亦作有情眾生。梵語音譯為薩埵、薩多波、僕呼善那,舊譯為眾生,或稱為含識。 引《維基百科》:「一切有心識、有感情、有見聞覺知之生命體。相對於有情的草木、土石、山河、大地等則稱為非情或無情。」 ~又,《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淨土。」 於《瑜伽師地論》卷二列有六十二種有情眾生;菩薩、如來、轉輪王等亦有情也。 有情眾生〈網路分享〉 = = = = = = 佛說:「須菩提!你不要以為我會作這樣想:『我當為眾生說種種法』,因為我只是機緣相感,隨人悟性,為之指點,未嘗有說法之念頭。你切勿有以為我應當說法的念頭。 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他這麼說,即是毀謗佛,是他拘泥於文字,不能了解我所說的道理,才會這麼說。 須菩提!所謂說法的意思,不是假於口說就能盡的,佛的真空妙理,原來無法,只不過為眾生解除外邪妄心而說的,使之了悟真性,自證佛理,此乃假藉一個名,稱之為說法而已,實際上我並沒有說法。」 那時,須菩提向如來佛稟白說:「世尊!恐怕未來世的諸眾生,聽到這個無法之法,無說之說,不能完全了解,不知能否生信心。」 佛回答說:「須菩提!眾生本來各具有佛性,所以說他們非眾生,但他們尚未解脫妄心,所以也不是非眾生。為什麼呢? 須菩提!因為眾生之所以為眾生,只是尚未了悟,如果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而非為眾生,現在不過先假借一個眾生之名稱之而已。」 [本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①!如是!須菩提!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②,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①如是: ~佛家語。契合我意之詞。引《實用佛學辭典》:「指物之詞也;又印可之詞也。」佛經之起句常見「如是我聞」字詞,多指阿難自謂「親耳聽聞佛如此說的」。 引《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阿難!如汝所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者?阿難!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又《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六如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謂應抱持如此〈這樣〉的正確看法。如何看法?參閱張玄祥居士《《金剛經》四句偈之闡述》: http://dharmazen.org/X1Chinese/D24Bible/E901.htm ~另義解作「能做到如此〈這樣〉者」~指《孟子。梁惠王上》所述說能做到仁民愛物之君王。 見《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②無有少法可得: ~謂沒有絲毫具體正法可實得。引黃昆山居士《金剛經分段注解》: 「本來是清淨智慧,非別有法可得,惟不留一法,乃通萬法,方為無上菩提。」 ~引《黃檗禪師傳心法要》:「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按,佛菩薩布施修行,不執著得法傳法,自然而然得法傳法。 須菩提向如來佛稟問說:「世尊!您得正等正覺菩提心,真是得無所得嗎?」 佛回答說:「正是!你說正合我的意思。 須菩提!我於菩提正法,絲毫都無所得。因為凡是可以用得失來衡量的,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自性的。自性菩提,人人具足,如何能得,也無法可得,只是假借一個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而已。」 ①《金剛經講義》~佛教基金會/江味農居士編著。 ②《金剛經五十二家〈或作五十三家〉集註》~明。永樂皇帝御作。 ③《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分段注解》~黃昆山居士著。 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解說》~報佛恩網註譯。 ⑤《金剛經要義句解》~靜寰筆記/孟穎居士編著。 ⑥《金剛經今譯》~陳高昂居士編著。 ⑦《金剛決疑》~德清法師著/憨山大師講釋。 ⑧《金剛經淺易》~釋淨空講/聖一老法師述。 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果逸居士記錄/廣超法師主講。 ⑩《金剛經講義節要》~淨空法師節錄/江味農居士校勘。 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羅時憲〈孔章〉著。 ⑫《金剛經的研究》~沈家楨居士於紐約大覺寺講述。 ⑬《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佛陀教育基金會編著。 ⑭《金剛經講錄》~佛陀教育基金會/道源法師講述。 ⑮《金剛經註解》~佛教基金會印行/鳩摩羅什譯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