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所美國的實驗小學﹝二﹞
2008/10/11 13:18:20瀏覽1614|回應3|推薦8

前文「一所美國的實驗小學﹝一﹞」http://blog.udn.com/AdEv3630/2262265

*****************************************************

實驗當然有風險。

實小希望以「活化」的教育方法,擺脫「制式教育」的桎梏,教出肯動腦筋的「thinker」,成為社會的「leader」。無疑這是對傳統教育系統的一大挑戰,也是一場非常大膽的實驗,需要投注的心力和經費難以計量,其間的風險和問題自然不少。

風險一:教學內容重「深」不重「廣」

以四、五年級為例,一個學年的自然科學,可能只討論兩個小題目,如「泡泡學」、「蝸牛與海蝸牛」,和一個大題目,如「海洋生態」;或者一年只有兩個大題目,如「人體學」和「電流」。

老師上課只重點提示討論範圍,學生就開始分組研究、決定題目、上網找資料、用Power-Point作報告、完成模型。學生在每個主題上都花很多時間沉浸、思考、探索、討論,所以在做完自己的報告後,常會變成「某方面」的「小小專家」。

問題是,「某方面」就不夠「全面」。實小花兩、三個月研究的主題,往往只是一般教科書的「一章」。小學生在這個階段學的主題這麼少,好嗎?他們真的有辦法做很深入的研究嗎?如果一個學生對這學年的主題都沒興趣,是不是就要「痛苦」一學年?反過來說,如果上課涵蓋範圍不夠廣,學生沒機會接觸某些主題,如何產生興趣?

﹝較低年級教的主題也許會稍多,但絕對不會像一般小學從教科書的第一頁教到最後一頁。﹞

風險二:不同老師、不同教學內容、不同進度、不同教學方法

前文說過,老師有很大的教學自主權,對上課內容、進度、方法、戶外教學的目的地等,都可以自己決定,或者和同年級其他老師商量決定﹝譬如,有些博物館或展覽,兩、三班一起去比較省錢﹞。

再以四、五年級的數學為例,一班的數學老師崇尚傳統的教法與進度,所以學生要熟練四則運算的方法、運算要精準,小四下學期就已經開始學代數。

另一班的老師喜歡「日式數學」,強調數字運算的「意義和理解」,鼓勵多方嘗試各種解題途徑,過程比結果重要,若能解釋出運算過程每個數字的意義,即使最後答案錯了,也沒有關係,可用計算機代勞。所以課堂上會看見學生用堆積木、疊金字塔等方式做四則運算,而不是老師拿著馬表測驗學生一分鐘可以完成幾道計算題。

這麼不同的教學概念和方法,當然引起許多討論。尤其是上六年級後合成一班,學生的數學能力呈現極大的落差,六年級的老師又不認同「能力分組教學」,全班都教同樣的進度和內容,程度好的學生抱怨上課無聊;程度差的學生覺得被老師「虎視眈眈」盯著,壓力好大。

今年學校還開始進行一項新的實驗,從學前班到六年級全都採用「新加坡數學」教材。聽說已經有很多家長非常好奇,自行買課本在家研究。換新材的影響自然對高年級比較大,老師的接受度、學生的適應度以及與中學數學是否能銜接等問題,都有待觀察。

此外,像「語言」科目中的寫作訓練,有的老師鼓勵「多想、多寫」,至於標點符號、文法、拼字等枝枝節節的問題先不管,免得妨礙思緒。有的老師會另闢時間校正這些問題,但也有的老師不太重視這些細節。

風險三:混齡、非能力分班

實小分班的方式很特別,有點像蒙特梭利(Montessori),是混齡分班的。雖然用意是為了打破年級的生硬區格,學生只要能力、心智夠成熟,跳級很有彈性,不過為了方便說明,我還是以年級解釋。

以前實小是這麼分班的:學前班/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今年改成:幼幼班/學前班、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

這樣的分班法,老師可以作兩年長期的課程規劃;而每個小孩在高年級之前,同一程度的教材有機會學兩次。這是好是壞?

再以數學為例,如果小一/小二這一班的老師,決定今年教二年級的新加坡數學,那明年要教什麼?如果還是教二年級的教材,今年的小一生到明年不就又要再學一遍?這是溫故知新?還是原地踏步?

混齡分班,原意是讓大的照顧小的,小的可以摹仿大的,以學業的角度來看,小的提早學難的課程,好像是「賺到」;但以小孩子的心理來想,絕多數人都喜歡「當大的」,都喜歡「搶答」,不喜歡當「什麼都不懂的fir-st year」。

風險四:如何兼顧特殊教育?

實小的招生標準,考慮的是「族裔」、「社經」、「性別」這三大因素是否多元而平衡,並不考慮智力高低或成績好壞﹝以轉學生而言﹞,所以先天發展遲緩的小朋友也有機會進來唸。這就牽涉到另一個也很爭議的問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應不應該加入普通班?

目前實小的作法是運用大學的資源,為特殊生特別安排一位老師或助教。這種「班中有班」的做法,對同班老師、同學有什麼影響?特殊生與其他師生的互動情形又是如何?都值得觀察、討論。

風險五:如何與中學教育銜接?

這大概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了。

這所實驗小學已經建校百餘年,很多家長本身就是校友,家長和小孩兩代被同一位老師教,時有所聞。每年新生申請人數眾多,錄取率不到10%。老師和家長對實小長期這麼「捧場」,也一直殷殷期盼建立「實驗中學」,固然是認同實小的教育精神,但也反應實小和「外面」中學的格格不入。

前文提過,實小自有一套課綱、課程進度和會考的制度,並不遵循州政府的標準,再加上校風強調啟發興趣、快樂學習,沒有作業和考試壓力,學生「不習慣反覆式的作業練習」、「不習慣考試競賽」、「不在意學業分數」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和「外面」的中學銜接時就會出現問題。

〈問題一:公立中學〉申請不上公立學校的資優班:公立學校是學區制,但是公立學校內的資優班是申請制,主要看小學高年級的成績是否夠標準。一些實小的小朋友平常不在意自己的成績,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成績﹝如果家長覺得會給小孩壓力,不讓小孩知道成績的話﹞,要申請公立中學的資優班時,就可能因成績不夠好而申請不上。

問題二:私立中學〉考私中入學考需要補習:私立中學是很多實小畢業生的選擇,原因不外教學較有彈性,實小學生可能較易適應。私中有自己的招生考試,為了考高分,有人早早就請家教補習。學校也特別請人來課後講習,有興趣的小六生都可參加﹝酌收部份工本費﹞。不過請家教要花錢、私中學費昂貴且年年調漲,不是人人唸得起;而且各家私中的學業評比和學校風氣差異甚大,申請前要多花時間研究。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dEv3630&aid=2272575

 回應文章

矽谷媽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資優生?
2008/11/07 03:37

我不知道資優生怎麼選,也沒問過吔...我只想小孩快樂長大...不要在升學過程有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我相信學校老師已經夠好了....


19室班媽(AdEv3630) 於 2008-11-08 10:18 回覆:

我的小孩要進中學了,很難不去注意這個問題。

小學有沒有在資優班〈如GATE〉,影響中學能不能進Honor Program;中學有沒有在Honor Program,影響高中能不能拿AP課;高中有沒有拿AP課、有沒有拿高分,大大影響以後能否申請到好大學。

我是聽說過,灣區的學生普遍成績都很好,常常要排很長的後補隊伍,等著進資優班。


矽谷媽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實驗小學
2008/11/06 06:44

我們學區也有實驗小學,請見: http://blog.udn.com/vivhsieh/767245

你們的實驗小學等於是我們區內四個實驗小學各自特色的總和,當然,你們的實驗力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19室班媽(AdEv3630) 於 2008-11-06 13:40 回覆:

謝謝妳,我已經去看過妳的文章。不過妳講的是Alternative Schools,聽起來仍是遵照州政府教學標準〈要考加州會考〉的公立學校。

我文章沒有特別點出來的是,我講的是Lab School,是UCLA的附屬實驗小學,前身是UCLA教育系〈所〉學生實習的地方,像台灣以前的師範〈專〉附小。據校長講,加州只有這麼一所公立大學附屬的實驗小學。這所實小完全不遵照州政府教學標準,不考加州會考(California Standards Test),而且有自己一套入學資格和申請程序,跟學區無關。

我以前查過灣區學校的API,好多都接近滿分一千分,太高竿了!那不是人人都是資優生了嗎?你們資優班的學生要怎麼選呢?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絕少有美國小學使用教科書上課,更少有把教科書教完的事
2008/10/18 11:47

Again, 妳所描述的情形,大部份的美國小學都是這麼做的,只不過,妳所講的實驗小學大概做得比較徹底和確實,其它學校做的比較馬虎,或是因陋就簡,或是乾脆不做(在美國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學校和班級,學生的秩序亂到幾乎無法上課的,像這種情形,什麼課程來也沒有用)。

我相信有很小很小的一部份美國學校有採用教科書,而且真的從第一頁教到最後一頁,但這是非常嚴格而且非常高貴的學校才這麼做。

絕大部份的美國小學是不使用教科書上課的,即使使用教科書,也幾乎沒有學校把課本每一頁都「瀏覽」過。除了數學科可能會用到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外,其它的科目,如果用到四分之一,那就已經是很難能可貴了。

19室班媽(AdEv3630) 於 2008-10-19 23:31 回覆:

「一般小學教科書從第一頁教到最後一頁」是我措詞太誇張,我改正。

可是你說「相信有很小很小的一部份美國學校有採用教科書」、「絕大部份的美國小學是不使用教科書上課的」,我就不同意了,因為和我經驗的事實不符。

我們待過東岸一個公立學校和西岸三個公立學校,學區程度分屬「中上」和「差」﹝我們不是有錢有閒的亞洲家庭﹞,這四個學校全都用教科書,有的學校規定教科書可以帶回家,有的學校規定不行。有的學校還規定學生要用書套包書,因為要傳給下一年的學生使用,學期結束時會檢查書況。

你說「除了數學科可能會用到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外,其它的科目,如果用到四分之一,那就已經是很難能可貴」,我的經驗也不太一樣。我自己的經驗是,越是中高年級的班級,上課時涵蓋的教科書範圍越多,因為要應付州的考試,考試考不好,學校經費會刪減,茲事體大。而且學區越差,老師越是倚賴教科書,因為學校沒有其他教材、資源可運用。我們沒待過「嚴格而高貴的學校」,不敢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