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1 13:18:20瀏覽1614|回應3|推薦8 | |
前文「一所美國的實驗小學﹝一﹞」http://blog.udn.com/AdEv3630/2262265 ***************************************************** 實驗當然有風險。 實小希望以「活化」的教育方法,擺脫「制式教育」的桎梏,教出肯動腦筋的「thinker」,成為社會的「leader」。無疑這是對傳統教育系統的一大挑戰,也是一場非常大膽的實驗,需要投注的心力和經費難以計量,其間的風險和問題自然不少。 風險一:教學內容重「深」不重「廣」 以四、五年級為例,一個學年的自然科學,可能只討論兩個小題目,如「泡泡學」、「蝸牛與海蝸牛」,和一個大題目,如「海洋生態」;或者一年只有兩個大題目,如「人體學」和「電流」。 老師上課只重點提示討論範圍,學生就開始分組研究、決定題目、上網找資料、用Power-Point作報告、完成模型。學生在每個主題上都花很多時間沉浸、思考、探索、討論,所以在做完自己的報告後,常會變成「某方面」的「小小專家」。 問題是,「某方面」就不夠「全面」。實小花兩、三個月研究的主題,往往只是一般教科書的「一章」。小學生在這個階段學的主題這麼少,好嗎?他們真的有辦法做很深入的研究嗎?如果一個學生對這學年的主題都沒興趣,是不是就要「痛苦」一學年?反過來說,如果上課涵蓋範圍不夠廣,學生沒機會接觸某些主題,如何產生興趣? ﹝較低年級教的主題也許會稍多,但絕對不會像一般小學從教科書的第一頁教到最後一頁。﹞ 風險二:不同老師、不同教學內容、不同進度、不同教學方法 前文說過,老師有很大的教學自主權,對上課內容、進度、方法、戶外教學的目的地等,都可以自己決定,或者和同年級其他老師商量決定﹝譬如,有些博物館或展覽,兩、三班一起去比較省錢﹞。 再以四、五年級的數學為例,一班的數學老師崇尚傳統的教法與進度,所以學生要熟練四則運算的方法、運算要精準,小四下學期就已經開始學代數。 另一班的老師喜歡「日式數學」,強調數字運算的「意義和理解」,鼓勵多方嘗試各種解題途徑,過程比結果重要,若能解釋出運算過程每個數字的意義,即使最後答案錯了,也沒有關係,可用計算機代勞。所以課堂上會看見學生用堆積木、疊金字塔等方式做四則運算,而不是老師拿著馬表測驗學生一分鐘可以完成幾道計算題。 這麼不同的教學概念和方法,當然引起許多討論。尤其是上六年級後合成一班,學生的數學能力呈現極大的落差,六年級的老師又不認同「能力分組教學」,全班都教同樣的進度和內容,程度好的學生抱怨上課無聊;程度差的學生覺得被老師「虎視眈眈」盯著,壓力好大。 今年學校還開始進行一項新的實驗,從學前班到六年級全都採用「新加坡數學」教材。聽說已經有很多家長非常好奇,自行買課本在家研究。換新材的影響自然對高年級比較大,老師的接受度、學生的適應度以及與中學數學是否能銜接等問題,都有待觀察。 此外,像「語言」科目中的寫作訓練,有的老師鼓勵「多想、多寫」,至於標點符號、文法、拼字等枝枝節節的問題先不管,免得妨礙思緒。有的老師會另闢時間校正這些問題,但也有的老師不太重視這些細節。 風險三:混齡、非能力分班 實小分班的方式很特別,有點像蒙特梭利(Montessori),是混齡分班的。雖然用意是為了打破年級的生硬區格,學生只要能力、心智夠成熟,跳級很有彈性,不過為了方便說明,我還是以年級解釋。 以前實小是這麼分班的:學前班/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今年改成:幼幼班/學前班、小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 這樣的分班法,老師可以作兩年長期的課程規劃;而每個小孩在高年級之前,同一程度的教材有機會學兩次。這是好是壞? 再以數學為例,如果小一/小二這一班的老師,決定今年教二年級的新加坡數學,那明年要教什麼?如果還是教二年級的教材,今年的小一生到明年不就又要再學一遍?這是溫故知新?還是原地踏步? 混齡分班,原意是讓大的照顧小的,小的可以摹仿大的,以學業的角度來看,小的提早學難的課程,好像是「賺到」;但以小孩子的心理來想,絕多數人都喜歡「當大的」,都喜歡「搶答」,不喜歡當「什麼都不懂的fir-st year」。 風險四:如何兼顧特殊教育?實小的招生標準,考慮的是「族裔」、「社經」、「性別」這三大因素是否多元而平衡,並不考慮智力高低或成績好壞﹝以轉學生而言﹞,所以先天發展遲緩的小朋友也有機會進來唸。這就牽涉到另一個也很爭議的問題: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應不應該加入普通班? 目前實小的作法是運用大學的資源,為特殊生特別安排一位老師或助教。這種「班中有班」的做法,對同班老師、同學有什麼影響?特殊生與其他師生的互動情形又是如何?都值得觀察、討論。 風險五:如何與中學教育銜接? 這大概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了。 這所實驗小學已經建校百餘年,很多家長本身就是校友,家長和小孩兩代被同一位老師教,時有所聞。每年新生申請人數眾多,錄取率不到10%。老師和家長對實小長期這麼「捧場」,也一直殷殷期盼建立「實驗中學」,固然是認同實小的教育精神,但也反應實小和「外面」中學的格格不入。 前文提過,實小自有一套課綱、課程進度和會考的制度,並不遵循州政府的標準,再加上校風強調啟發興趣、快樂學習,沒有作業和考試壓力,學生「不習慣反覆式的作業練習」、「不習慣考試競賽」、「不在意學業分數」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和「外面」的中學銜接時就會出現問題。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