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讀《西遊記》3
2018/04/08 11:58:17瀏覽268|回應0|推薦7

                                     第二節   人心的修真

 

    前以偈語詩告知天地起源後,再詳述天地間日月星辰與人的創生,這樣的論是創世過程有具有何種深義呢?

 

一、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文章描述宇宙天地之創世情況,彷彿也在說明人體的生成,暗合著天地之轉之變,「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人類如此,石猴也是如此,而中醫常說「身體是個小宇宙」,從腳底就可以對應到人體的各器官,而人體各器官又對應到整個的宇宙,從下文就可隱約了解天地與人體的相應和:

     

      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

      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

      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

      戌黃昏,而入定亥。譬於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曚而萬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

      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近子之會,而復逐漸開明。邵康節

      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到此,天

      始有根。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

      日、月、星、辰,謂之四象。故曰,天開於子。又經五千四百歲,子會將

      終,近丑之會,而逐漸堅實。《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乃順承天。」至此,地始凝結。再五千四百歲,正當丑會,重濁下凝,有

      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謂之五形。故曰,

      地闢於丑。又經五千四百歲,丑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曆曰:「天

      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

      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

      故曰,人生於寅。


如此層層運動,彷彿帶動齒輪,宇宙就這樣運作了。修行也要順著天極運轉,節氣、天時與天地和合,才能相生相成。從《淮南子‧天文訓》也可知

 

      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1]

 

所以說「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人體的構造可說是個小宇宙,其五臟六腑與宇宙天地運動相生相成,修行要達到成仙成佛的解脫之道,就是要將人體這個的「臭皮囊」也修到氣化,能與天地一起運作,如到最後唐三藏「喜脫了凡胎」,「身輕體快」了,以下就可以看到修心真的同時,身體也是一個關鍵,看美猴王修道回花果山時,縱起觔斗雲,自知快樂,暗暗的自稱道:「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看唐三藏如何脫卻凡胎骨肉身的重:

 

      三藏回頭,忽見那下溜中有一人撐一隻船來,叫道:「上渡,上渡。」長

      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亂頑。那裡有隻渡船兒來了。」他三個跳起來站

      定,同眼觀看,那船兒來得至近,原來是一隻無底的船兒。行者火眼金睛,

      早已認得是接引佛祖,又稱為南無寶幢光王佛。行者卻不題破,只管叫:

      「這裡來,撐攏來。」霎時撐近岸邊,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見了,

      又心驚道:「你這無底的破船兒如何渡人?」佛祖道:「我這船:


        鴻濛初判有聲名,幸我撐來不變更。
        有浪有風還自穩,無終無始樂昇平。
        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
        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渡群生。」


    孫大聖合掌稱謝道:「承盛意,接引吾師。──師父,上船去。他這船

      兒雖是無底卻穩,縱有風浪也不得翻。」長老還自驚疑,行者扠著膊子,

      往上一推。那師父踏不住腳,轂轆的跌在水裡,早被撐船人一把扯起,站

      在船上。師父還抖衣服,垛鞋腳,抱怨行者。行者卻引沙僧、八戒,牽馬

      挑擔,也上了船,都立在之上。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

      泱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

      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

      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他們三人也一齊聲相和。

      撐著船,不一時,穩穩當當的過了凌雲仙渡。三藏才轉身,輕輕的跳上彼

      岸。有詩為證。詩曰:


        脫卻胎胞骨肉身,相親相愛是元神。
        今朝行滿方成佛,洗淨當年六六塵。


    此誠所謂廣大智慧,登彼岸無極之法。


     四眾上岸回頭,連無底船兒卻不知去向。行者方說是接引佛祖。三藏方才

      省悟,急轉身,反謝了三個徒弟。行者道:「兩不相謝,彼此皆扶持也。

      我等虧師父解脫,借門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師父也賴我等保護,秉教伽

      持,喜脫了凡胎。師父,你看這面前花草松篁、鸞鳳鶴鹿之勝境,比那妖

      邪顯化之處,孰美孰惡?何善何兇?」三藏稱謝不已。一個個身輕體快,

      步上靈山。

 

因此修真除了心要回歸真樸外,身體也要配合天地正氣,天地時辰的確可協助人與宇宙一起運動,如此人可以得天地之正氣,就像孫悟空捻個訣,就可以騰雲駕霧一樣,人也是可以達到此種解脫之道的,這表著身體與宇宙相應之最高境界,由此可知身體的氣轉也是配合天地宇宙正氣,因此一開始講論天地宇宙的形成,原因種種,卻須讀者的體會方得之。    
   據中醫研究,人體是很完美的,人體細胞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人體具有有機和有序的特性、自動修補、自動抵禦生物病毒等等特點,醫書《黃帝內經》[2]提到很多針對人體在微觀粒子空間對應的身體,而且還是涉及到了多個空間中人體的描述。人體的結構或組織在很多不同微觀粒子的空間中都有很多奇妙的特點,與宇宙有很深的關係所以說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人體的結構與功能遠遠不止現在人類所認識的各個器官的集合而已。《淮南子‧天文訓》說「莫貴于人,孔竅肢體,皆通於天。

    可見宇宙天地生成的情形正是讓人明白宇宙與人是如何相關至切的,人心與身體都依此而創造,而人的行止也無不應彌合天地之變化,才能達到修行的解脫之境。

 



[1] 《淮南子‧天文訓》所說竟與《易經》很相近,可見古人智慧相通,顯然也普遍周知。

[2]《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相傳是黃帝

    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學者認為

    《黃帝內經》的編著及命名很可能是成自劉向之手。黃帝內經整理先人積累的豐富的醫療

    經驗,升華為理性認識,形成系統的醫學理論,並且進一步駕御醫療實踐,建立了中醫學

    臨床規範,成為中國傳統科學中探討生命規律及其醫學應用的系統學問。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91e5885e&aid=11144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