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年設71所心衛中心 在地就醫就養 社區支持 照顧者減壓 (111.9.16新聞報導)
2022/09/18 22:46:38瀏覽188|回應0|推薦0

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1.本篇報導請考生參考。
2.布建衛生中心是社會安全網第2期的重要內容,請考生詳讀社會安全網第2,期計畫內容,下載網址:https://reurl.cc/NRDaLe
3.有關精神醫療的相關歷屆試題,請考生加強演練:
(1)衛生福利部於民國107年2月核定的「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提出四項整合策略,其中策略三為:整合加害人合併精神疾病與自殺防治服務。請詳細說明此項整合策略的策略目標與具體精進作為有那幾項要點?(詳細解請見老師著《社會福利政策與法規 搶分題庫》第4章「台灣社會福利制度發展」)
(2) 早年面對精神病人的治療與處遇時,多以病理取向為主。然而,近年來社會工作中的優勢觀點取向(st rengths based perspective)成為個案工作和個案管理的主流,請說明病理取向與優勢觀點取向在精神病的治療、精神病的康復、社區與社會扮演的角色、專業人員角色、與精神病人內在經驗的差異。(詳細解請見老師著《社會工作實務 搶分題庫》第2章「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
4.最佳瀏覽方式個人電腦瀏覽;如以手機瀏覽,連結網址後,建議選【傳統版】選項為佳。

 精神病患的治療不只在醫院,更需要長期的社區資源,支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衛福部二○二一年展開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並增列六千萬元預算用於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ost-acute care, PAC),讓醫療端的專業與社區照護結合,提供病患出院後的整合及持續性服務,並舒緩病患家人與醫院的照護壓力。

衛福部預計四年內在全國設置七十一所心衛中心,心健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各中心編制有專職的關懷訪視員、社工、護理人員、心理師與職能療師,成為社區的「心理衛生所」,採用個案管理方式,協助每位思覺失調病患在社區就醫、就養、就學和就業。

三總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認為,心衛中心加上PAC,是對出院病人照護的延伸,而且病患出院後的第三至六個月是再住院、出現自傷和暴力行為風險最高的時期,若能從社區端加強照護,對臨床醫療是很大助力。

社區資源投入照護,也能讓家屬獲得喘息。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呂淑貞觀察發現,思覺失調患者家屬普遍會感到無助、沮喪甚至斷絕社交,尤其需要社區支持系統就近幫家屬一把。

呂淑貞建議,應讓七成患者回歸社區,而非長期隔離在醫護機構,透過長照和精神醫療跨部門合作,就能提供完整長照服務。

諶立中也說,思覺失調患者的照顧責任多半在家屬身上,非常沉重,政府資源的協助格外重要,必須布建社區的長期支援系統,衛福部二○二○年已展開「精神病人長期照顧示範計畫」,由地方政府結合轄區內的長照服務資源或據點。

衛福部社家署也推動「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以照顧者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個案管理與支持。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1mzQk9

專業志工輔導 重回社會建立信心 患者就業找回手足情

邁入中年的林女士年輕時盡心照顧家人,曾是家中備受尊敬的大姊,多年前卻因罹患思覺失調症,不斷出現狀況而成了弟妹最頭痛的大姊,所幸後來她的病情獲得控制,還進入醫院擔任檔案管理的工作,表現很不錯,讓她重回社會也重建信心,還有收入請家人吃飯聚餐,弟妹們更開心重新找回了昔日的大姊。

衛福部心健司司長諶立中也是精神科醫師,林女士正是他的病人。他說,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患者的生活重建也很重要,若患者能重新就業,與家人的關係、在家庭的地位都會翻轉,就像林女士和弟妹重回溫暖的手足關係。

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中強調,障礙者享有平等、不被歧視的社會參與,並有在社區中生活、自主的權利。「但在台灣,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民眾總是先看到病,才看到人」,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滕西華說,社福界近年推動「自立生活」,於今年三月成立「精神障礙者社會融合與自立生活支持中心」,由專業志工一對一幫助患者。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呂淑貞也說,支持性就業是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的重要關鍵。

滕西華強調,每個走入自立中心的個案,都是渴望改變的人,他們勾勒的目標都不大,但目標不在大小,而是對自己的承諾與實踐,更需要鼓勵與支持。她分享一位女性個案,廿多年來每天只會從家裡到照護機構,但她因為追韓劇而有了去韓國旅行的夢想,於是台社心的志工陪她先從踏出家門開始,接著求職,現在已有穩定工作和收入,出國夢想指日可待。她的故事也印證,心健司長諶立中提及翻轉患者地位的意義。

報導原文網址:https://reurl.cc/eOa5QM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c33883b&aid=17717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