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民健保財務改善可有良策? (111.5.11報紙社論)
2022/05/13 21:00:18瀏覽230|回應0|推薦0

陳思緯老師的提醒:
1.本篇的社論對於全民健保的財務綜整評論,可謂相當有見地,請考生詳讀。
2.本篇社論涵蓋諸多面向,包括:高齡化社會的醫療需求遞增、保險費率的調整、二代健保補充保險費挹注、分級醫療、部分負擔等;但社論中所提及的「醫療儲蓄帳戶(MSA)」,平時將工作者所提撥的保費累積在個人帳戶中,形同一種儲蓄,這則涉及制度的改變,相信短期間很難凝聚社會共識,主要是社會政策的改革會或制定,會受到歷史政策的影響,且許多的政策改革,常設政治因素,故較常採用漸進決策模型。
3.不過無論未來健保採用何種方式改革,都涉及到社會政策的決策模式,例如二代健保的改革,即是在原有的制度上進行改革,屬於漸進式決策途徑;另外,決策亦會受到執政黨的福利意識型態所影響,例如:長期照顧,國民黨執政時,偏向以社會保險的方式開辦,而民進黨執政,則改以稅收的方式開辦,這背後隱藏著政黨的福利意識型態。此類的政策分析,考生必須具有能力,請考生詳讀老師著《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第3章「社會政策的制定理論與決策模式」、第2章「社會政策的福利意識型態與價值觀」之內容,並請準備1至2個現有的社會政策進行分析,以建立學理論述能力,以利在考場上備用,臨危不亂。
4.政策思考相關試題演練:
(1)社會政策的影響因素非常多元,有社會結構因素、經濟結構因素、政治和文化因素等。請問上述這些面向的相關因子或是具體內容是那些,並且舉一個國內外社會政策,說明影響該政策制定或修法的重要因素(請至少提出兩個影響因素面向加以說明)。(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福利政策與法規 搶分題庫》第3章「政策制定理論與決策模式」)
(2)理論上,社會福利政策的決策應該立基於理性取向(rat ional approach),但往往政治取向(political approach)扮演關鍵角色。請說明這兩種取向的不同,並任舉一個福利政策為例,說明政治權力可以展現在那些決策階段。(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福利政策與法規 搶分題庫》第3章「政策制定理論與決策模式」)
(3)社會政策的制定,會受到意識型態的影響,請分別就社會民主觀點、新右派及第三條路,此三種意識型態,說明其核心觀點及相關政策論述。並請說明你認為臺灣社會福利政策比較傾向那個意識型態或觀點。(詳細解析請見老師著《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 搶分題庫》第2章「社會政策的福利意識型態與價值觀」)
5.最佳瀏覽方式個人電腦瀏覽;如以手機瀏覽,連結網址後,建議選【傳統版】選項為佳。

 台灣自1995年3月1日開辦全民健康保險(簡稱「全民健保」)以來,已歷27年。人民享用「既便宜、又方便」的醫療,早已有口碑。依據2021年底的《衛生福利年報》資料,台灣2019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NHE)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為6.5%,此與美國醫療健保支出占GDP比率高達17~18%相比,自然顯得「物美價廉」;無怪乎台灣民眾對健保的滿意度持續上升,2020年更高達90%。甚至驚動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大力推崇台灣的健保制度,認為值得美國學習。

然而,由於台灣人口結構老化、慢性病人口增加、自付金額偏低、醫療品質要求提高,加上看病方便等,造成醫療需求不斷成長;且因受到新醫療科技發展、藥品價格上升、利益團體運作等供給面因素影響,以致健保財務負擔日益沉重,制度不夠健全,始終成為健保制度的一大隱憂。

由2021年12月衛福部健保署編印的《全民健康保險統計》可知,健保制度在會計權責基礎上的財務狀況,2020年保險收入為6,328億元,較上年度增加0.9%;保險成本為7,004億元,較上年度增加5.9%。由於成本支出成長遠大於收入成長,使得收支短絀為676億元。事實上,保險成本支出已為開辦之初(1995年)成本1,574億元的4.45倍,顯示成長頗為快速。若是無法節制支出膨脹,將會是個夢魘!

紓解健保財務惡化問題,無非是從開源與節流著手。雖然2021年已將健保費率由4.69%調整至5.17%,但仍將有安全準備不足的隱憂,也面臨調高保費的壓力。然而,調高費率會增加勞動者負擔;一旦財務上需要超過健保法第18條規定的6%法定上限時,勢必面對修法的困境。若是仍無法有效節流與修法,健保財務就有潰堤之虞。如此當然茲事體大,須未雨綢繆!

台灣從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二代健保制度,針對股利、利息、租金、執行業務收入、兼職所得等,就源課徵補充保險費。2013年此項收入為403億元;以後每年略有增減;2020年則為471億元,只約占健保當年總支出的6.78%,對健保的財務貢獻實屬有限。由於徵收補充保險費可以增加健保收入、改善財務,又可提升健保制度的公平性,值得進一步強化(例如取消課徵金額上限)並提高徵收率。然而,政治人物極可能會基於選票考慮而群起反對,如此所產生的債留子孫問題,就不能令人輕忽。

就醫療場所的選擇言,應該加強小診所與大醫院間互補而非替代、合作而非競爭的關係。為了落實此關係,就應合理調整各級醫療院所的健保部分負擔,尤其是調高綜合教學醫院的部分負擔,讓一般民眾漲價有感而不趨之若鶩,就可發揮「以價制量」效果,合乎「使用者付費」精神,避免醫療資源過度使用。然而全民健保具殊價財(MERIT GOODS)性質,調整部分負擔對低所得及弱勢者而言,一般可由政府補助,故對其造成的財務壓力不大。

除了開源之外,節流更須落實,也有賴於制度創新。其實,「保大(病)、不保小(病)」的制度設計,亦是降低道德危機及紓解健保財務壓力的手段之一。問題在於只保大(病)而不保小(病),對於經濟上弱勢族群有增加負擔及產生不公平的疑慮。基此,對於弱勢族群看小病,其掛號費及部分負擔仍不可避免的需透過政府醫療補助來紓解。但就整體而言,應可節制醫療支出的膨脹。

由於在全民健保制度的推動上,無論在病患、醫師、醫療機構、健保管理單位(健保會及健保署)之間,因存在資訊不對稱現象,產生層層的「代理人關係」,也衍生「代理人問題」。因此,如何使得代理人能夠站在當事人立場將事情做好,實在令人關心。政府若能進一步健全健保財務制度,增進資訊透明度,應可抑制健保支出膨脹、改善財務結構。

此外,在現行制度的基礎上,政府可評估建立個人「醫療儲蓄帳戶(MSA)」。平時將工作者所提撥的保費累積在個人帳戶中,形同一種儲蓄;個人會珍惜醫療資源的可貴,並在生大病或其他必要時能夠善盡其用,將錢用在刀口上。總之,在高齡化及少子化趨勢下,除了正視醫療支出膨脹、工作者財務負擔沉重等現象外,更期待政府拿出一套具體可行的健保改革方案,徹底改善健保財務,確保該制度的永續性。

報導原文網址:https://view.ctee.com.tw/monetary/40653.html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c33883b&aid=17416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