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聖索菲亞大教堂 OR 聖索菲亞清真寺?
2020/07/12 10:14:44瀏覽6174|回應3|推薦75

▲▼享譽全球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恐將改回聖索菲亞清真寺

近日媒體報導土耳其最高法院受理了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的要求,結果裁定出爐,大教堂恐怕將會改回成為清真寺!

果不其然,這樣的判決立刻引起東正教領袖譴責,也招致美國、歐盟、俄羅斯和希臘等國表示關切,宗教人士及歷史學家都批評土耳其政府把文化遺產作為政治工具。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不了解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歷史,就難以理解一座擁有1500年歷史的世界遺產,本是基督教教堂,也曾是伊斯蘭教清真寺,現在被歸類為博物館,將來又要改回清真寺,世界上像這樣的例子不知道有沒有第二個?

位在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博物館,今天是旅遊土耳其必訪景點,看似平靜安詳的地方,為何一而再的引起爭戰?而且總是在微妙的時間點上?

這座教堂的意義,不是只對宗教和民族而言,它的象徵超乎你的想像。就讓我們從歷史去認識聖索菲亞博物館,進而參觀內部不可錯過的景觀,以及你可能不知道的故事。

▲聖索菲亞博物館(上)位於伊斯坦堡舊城區,可搭電車在Sultanahmet站下,步行五分鐘可到,它與藍色清真寺(下)對望,兩者也是有淵源的。▼

★ 大教堂的起源

最初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建立在一座異教神廟之上,所謂異教是指非基督教的一切宗教。羅馬從前是多神教,讀過希臘羅馬神話的人都知道。伊斯坦堡最早是希臘殖民地,被稱為「拜占庭(Byzantion)」,曾經被波斯統治過,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話說君士坦丁一世,又稱君士坦丁大帝,他把羅馬帝國由君主共治,變成他一人獨治,就可以知道他是一個狠角色。他還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創建新都,一是信基督教,在歷史上對後世影響深遠。這兩件事,也間接催生了聖索菲亞大教堂。

大帝於公元324年~330年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宮,計畫建立一個新羅馬;等到他過世之後,羅馬逐漸分裂成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所以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大帝被視為東羅馬帝國的開創者,拜占庭也就改稱了君士坦丁堡。

(註;有些文章為做明顯區別,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但本文為顯示宗教因素,將以東羅馬帝國稱之到底。其實兩個名稱,指的是同一帝國。)

▲聖索菲亞博物館門口的標誌(上),教堂前廳有9個門通往中央大廳,左右兩側的大門是給普通百姓走的(下),穿過前廳時要記得抬頭看壁畫。

今天,你會聽到伊斯坦堡什麼什麼有拜占庭特色,很少聽說是東羅馬特色這樣的話,原因就是拜占庭存在時間比羅馬帝國還久,而且各方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水乳交融,已然產生出一種獨特的風格,可以說是淬鍊的結晶。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皇帝,雖然後世學者多認為他只是“崇慕”基督教,因為他始終殘暴,多次拒絕洗禮,直到死前才受洗,因此他讓基督教合法化,被視為只是為了順應政治需要。但無論如何,他為基督教的發展做出許多貢獻,所以他於337年去世後,被教會列為聖人。

如果你有機會走訪聖索菲亞大教堂,請注意位於大教堂南出入口的牆上,有一幅幼童基督坐在聖母瑪利亞膝上的馬賽克圖像,他們的一側是君士坦丁大帝手持君士坦堡的城市模型,另一側是查士丁尼皇帝手持聖索非亞大教堂的模型。

在這幅十世紀的畫面上,有幾個重點:1.聖母和聖子的寶座,所反映的典故;2.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的長相,是根據真實的肖像圖;3.城市和教堂的模型,是後世研究的參考;4.皇帝的服飾和質料,透漏生產來源和時尚製作;5.馬賽克色調代表的意義。

我們就只談畫面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可以得知在11世紀時,它被塗成兩種藍色,窗戶都設置在白色大理石框架中,屋頂上覆蓋著灰色的鉛片,圓頂上有一個白色十字架,設置在一個鍍金的紅色圓圈中。

▲經過前廳進入中央大廳時(上),記得抬頭看上面的一幅壁畫 ,下面這幅是在南面出入口,右邊站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左邊是查士丁尼大帝 ▼

▼君士坦丁大帝(右)手捧君士坦丁堡城市模型,查士丁尼大帝(左)手捧聖索菲亞大教堂模型,箇中代表涵義請看文章內容。

有些資訊寫說聖索非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一世在325年所建,這個說法很可疑,因為他在位為了調解不同派別對基督教義的分歧激辯,特於325年舉辦第一次尼西亞會議,結果被反對會議結論和決定的阿里烏教派(又稱亞流派/Arianism)罵成「敵基督」。

你要知道,同一個教會有不同教派,就跟政黨一樣還會鬥爭。建一座教堂很容易,可是教堂的風格、行儀和人事,關係到任用哪個教派,善用平衡各方勢力鞏固政權的君士坦丁大帝,怎麼會去招惹這種麻煩?

★第一次建堂 / Megale Ekklesia

比較可信的說法是,聖索菲亞大教堂由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建於360年。君士坦丁大帝因為把長子殺了,又沒有指定繼承人,他死了之後就由次子養子三兄弟瓜分治理帝國,君士坦提烏斯分得東部,就算是東羅馬帝國的第二位皇帝。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位24年,曾經短暫統一過羅馬帝國,為了彰顯他的首都地位,決定建立一座官方教堂,用以舉辦國家大典。其實當時君士坦丁堡已有一座古老的「神聖和平大教堂」,可是皇帝大概覺得不足以代表自己處在權力巔峰的氣勢吧?

▲穿過這些拱頂,進入中央大廳▼

▼我去參觀的那年,聖索菲亞正在大整修,中央大廳一半被鷹架和網布遮蓋

聖索菲亞大教堂起初是一棟傳統羅馬柱樑式(巴西利卡式)的教堂,因為比其他教堂高大,被稱為「大教堂」(Megale Ekklesia)。

有趣的是,曾被阿里烏教派痛斥的君士坦丁大帝,死前受洗於阿里烏教派主教Eudoxius,因為他個人跟王室的關係特殊,阿里烏教派在君士坦丁王朝相當拉風。大教堂的祝聖啟用,便是由這位主教主持。

不幸四十四年後,也就是404年,大教堂被一場騷動燒得一乾二淨。

當時是阿卡狄奧斯皇帝在位,這位皇帝沒有決斷力,耳根子又軟,管不住貴族和權臣的黨派之爭,還總是受到皇后左右,加上403年主教會議敵對派的指控,皇帝竟然下令放逐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約翰(John Chrysostom),導致約翰的支持者憤怒之下,燒了聖索非亞大教堂,還差點要燒皇宮。

約翰是何許人也?他被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尊為「三聖教父」,還有一個屬於紀念他的節日,你就可以知道他的重要性。

「金口約翰」以雄辯聞名,是一位禁慾主義的苦行僧,志在改革朝野腐敗,時常針貶當政者和教會內部的弊病,可想而知不受歡迎,兩度遭到放逐。

今天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牆壁上,保留了14位聖人馬賽克圖像,其中一位在正殿左副室的就是約翰,他的畫像顯得頭角崢嶸,他身旁的題詞是「Ioannis Chrisostomos」。可是遊客看到他的畫像,有幾人會想到原始大教堂因他而毀的這一段歷史?

▲大教堂曾因聖人而毀,金口約翰的壁畫取自維基,我的照片沒這麼清楚

▲許多壁畫都剝落了,這是一幅在北廊的壁畫,下面這幅框畫是上面的壁畫原貌。畫中人物左邊是聖母瑪利亞、中間是耶穌基督、右邊是施洗約翰 ▼

★第二次建堂 / Hagia Sophia

雖然東羅馬帝國在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赦令》使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但是直到380年狄奧多西一世在位才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使得基督教在帝國越來越興旺,教區的劃分竟與帝國行政區的劃分相同,教會開始擁有很大的勢力,其最高領導–教宗也被稱為教皇。

415年,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為了替先人贖罪,下令在原址重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落成啟用。原來之前被阿卡狄奧斯皇帝放逐到小亞細亞的約翰死於途中,遺骨送回國都埋葬(頭顱在莫斯科),狄奧多西二世率眾親自迎棺,從此皇權向教會低頭。

狄奧多西二世算是有點政績的皇帝,他在位頒布法典、建立君士坦丁堡大學,也涉入基督教派別的神學之爭。這個大規模的神學之爭,導致基督教發生分裂,也就是聶斯托利派和亞歷山大派的駁辯,為了什麼議題呢?—瑪利亞和耶穌,是否「二位二性」(人性、神性)?

你不要以為這是純理論的學術之爭,底細其實是派別的權力之爭,以及背後的政治角力。這場鬥爭結果,迫使聶斯托利派(Nestoriaans)從教會出走,在波斯(巴格達)創立教會,繼續往東方傳教,結果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所稱的「景教」。

不要小看「亞細亞的孤兒」聶斯托利派,他們影響了伊朗拉赫姆王室成為基督徒,也影響了在幼發拉底河地區的伊斯蘭教。聶斯托利派更影響了基督教在蒙古帝國的發展,因為成吉思汗的陣營裡,上至皇后下至軍人,許多人都是聶派信徒,以致中國元朝的聶派基督教成了正統,羅馬天主教反倒成了異端。

這些跟聖索菲亞大教堂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反對聶派的其他教派,曾在大教堂的門上貼大字報,指控聶斯托利派是「異端神學」。你沒有想到大教堂的門口,曾經是教派鬥爭的擂台吧?

▲▼教堂的每一扇門都不一樣,但是教堂大門曾經是教派鬥爭的布告欄

聖索菲亞大教堂原先稱作Megale Ekklesia(大教堂),大約在430年開始使用Hagia Sophia(神聖智慧)這個名稱。

不過,這座主要是用大理石和木頭建造的教堂,在532年的尼卡(Nika)暴動時又被燒毀。今天在大教堂西方庭院中,可以看見從地下挖出的大理石砌塊,上有代表十二位使徒的十二隻羔羊的浮雕,那就是被尼卡暴動燒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少數殘留的遺物之一。

提到尼卡之亂,竟然是一場賽車運動引起。

原來當時有藍綠兩大黨,除了組員背景不同,也包含了政治立場不同,就在賽車場上從互相爭吵辱罵,進而爆發激烈鬥毆,演成「藍綠對決」。結果暴民在城內四處放火,把君士坦丁堡內1/4的建築破壞殆盡。

這裡面有沒有教派之爭呢?當然有!又是所謂正統和異端的對抗。誰是正統,誰是異端?都是以自我感覺為主。

建議參觀聖索菲亞大教堂前後,到尼卡暴動的發生場地—也就是在大教堂旁邊的競技場,又稱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Meydanı)看看,廣場上還立著帝國的戰利品—埃及的方尖碑,以及希臘德爾福的蛇柱。

▲大教堂的旁邊就是競技場,也是發生尼卡暴動的場地,結果把大教堂燒光了。競技場的兩端各立著戰利品,一是埃及方尖碑,一是希臘神廟的蛇柱。

★第三次建堂 / 出現大圓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被燒毀數週之後,查世丁尼一世下令重建。這位皇帝被稱「大帝」不是沒有原因,他在位時期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的第一次黃金時代,除了征戰收復昔日羅馬帝國的失土,又通過司法改革奠定近代民法法規,他未能解決基督教長期的教派紛爭,卻加深皇權神授的地位,死後也被尊為聖人。

查世丁尼大帝在君士坦丁堡新建和改建了將近30座教堂,他決定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而且要比從前更大更雄偉,欽點建築領隊是Isidore及Tralles,名字不知道沒關係,你只要知道—前者是數學家、科學家,後者是幾何學家、建築師,他們建出的教堂都是經過精密細算。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此之前,是木材尖頂的柱樑式教堂,這次用上阿基米德實體幾何原理建造出來的大教堂,第一次出現了大圓頂!

於是耗時將近六年、耗資折合14.5萬公斤的黄金價格、耗力一萬多工人建造出來的大教堂,在537年年底落成啟用。教堂內部的馬賽克鑲嵌畫,則是在565–578年之間完成。

自此,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東羅馬帝國國家大典(如皇帝加冕禮)的舉行地。

再說一次,聖索菲亞大教堂南面進出口的牆上,查世丁尼大帝與君士坦丁大帝分列在瑪莉亞及耶穌的左右,君士坦丁大帝手執手持君士坦堡的城市模型,查世丁尼大帝手持聖索非亞大教堂的模型,箇中代表含意你懂了吧?

記得參觀聖索菲亞大教堂時,仔細瞧瞧撐起大小圓頂的140根支柱,它們從世界各地的神廟拆來,據說包含了古世界七大奇觀的建築,有來自黎巴嫩羅馬神廟的8根科林斯柱、來自埃及的8根斑岩柱、來自以弗所阿爾忒彌斯神廟的8根綠色柱子等等。形式各異的圓柱頂端都有不同雕刻,還有查世丁尼大帝的名字標記。

▼被稱為「哭泣柱」的柱子有一個孔洞,據說伸進拇指轉一圈就能祈福

在大教堂西北處,有一編號107的柱子,部分用青銅包覆,中間有一個孔洞,摸起來溼涼,被稱「哭泣柱」或「出汗柱」,傳說被聖人Gregory Palamas祝福過,信徒病患常會去撫摸柱子和孔洞祈福。

(註:教堂有八根柱子從阿耳忒彌斯神廟( Artemision of Ephesus)運來,此廟曾被譽為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可點閱我寫過的一篇現況介紹:《土耳其小鎮,竟有大奇蹟&大驚奇》

★人為浩劫之一 / 破壞聖像運動

726年來到伊蘇里亞王朝的利奧三世,他是有敘利亞血統的皇帝,也就是從查士丁尼大帝之後,皇帝都不是正港羅馬人了。利奧三世本是東羅馬帝國的軍區司令,勾結阿拉伯勢力攻佔君士坦丁堡,然後自立為王。

因為沒有履行接受阿拉伯援兵的條件,利奧三世在位時期,阿拉伯人三番兩次來討債,佔領了大部分帝國領土,招致民心忿而不安。此時教會以拜祭聖像等名目搜括人民資產,令宗教階層成為社會一大負擔,也招致人民不滿。

為了移轉怨懟,也有說是為了淨化基督教,更有一說是打擊教會的控制權力,利奧三世頒令禁止偶像崇拜,因此摧毀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所有聖像,只留下十字架,史稱「破壞聖像運動」。

直到60年後,也就是伊琳娜女皇當政,才推翻破壞聖像的政策,暫時恢復聖像崇拜。這位伊琳娜女皇也是東羅馬帝國和歐洲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但是,也在這位女皇執政期間,天主教教宗逕封法國國王查理大帝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對東羅馬帝國和東正教會形同侮辱,醞釀了後來羅馬世界–帝國和教會–分崩離析的形勢。

1054年,羅馬教會特使–樞機主教洪貝爾和弗里德里希,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內,跟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塞魯拉里相互「絕罰」(開除教籍、逐出教會),這場風波使得羅馬世界的基督教教會,正式分裂成了西方天主教和東方東正教,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西教會大分裂事件」。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覺得似乎明白了—聖索菲亞大教堂對基督教和帝國歷史的象徵意義?

接下來,就要看看聖索菲亞大教堂何以變成了伊斯蘭教清真寺?

▲大教堂行皇帝加冕之處,地上圓圈是相關人員站立點,最大圈是皇帝的

▲▼皇帝約翰二世和皇后伊琳娜(右),皇后後來成了歐洲第一位女皇,也是她恢復了聖像崇拜。她有匈牙利血統,皮膚特別白皙。

▼大教堂的大理石罐,用一塊大理石雕刻出來,是主教帶來的禮物

★人為浩劫之二 / 十字軍東征

當西方信仰以羅馬基督教為首時,伊斯蘭教在七世紀興起於阿拉伯半島,並於638年占領聖地耶冷撒冷,同時不斷向西方挺進。伊斯蘭教的法蒂瑪王朝第六任統治者,迫害非穆斯林,又拆毀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造成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對立。

1037年賽爾柱帝國成立,佔領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一帶,1071年與東羅馬帝國作戰獲勝,又佔領了東羅馬帝國大半國土,君士坦丁堡無力單獨對抗穆斯林軍隊,遂向西方軍事求援,教宗便在1074年呼籲組成「上帝的士兵」進行聖戰。

於是,十字軍出現了。

十字軍在羅馬教皇組織下,有三大騎士團;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他們是有訓練的軍事組織。他們的成員一是為教廷信仰而戰的修士,一是為王室國家而戰的武士。

不過,十字軍的兵員並不是那樣單純,更多人是為了自己的貪欲。

1096年8月十字軍第一次東征,先行人員多是下層貧困農民,他們漫無紀律,沿路搶掠濫殺,等到對決賽爾柱突厥人,幾乎全軍覆沒。1096年秋天,由武裝貴族和騎士組成的正規十字軍出發了,他們一面收復耶路薩冷,一面屠殺城內穆斯林,造成穆斯林後來矢志奪回聖地。

▲▼在1500年的時間裡,聖索菲亞大教堂可謂歷盡天災人禍的滄桑

▼柱子與柱子之間,尤其是有拱頂的地方,都要加強防震,真是維護不易

十字軍第二次東征失敗,第三次東征達成停戰協議,等到第四次東征(1202年-1204年),原先目的地是埃及,結果半路被威尼斯總督說服去攻佔了君士坦丁堡,掠奪並屠殺達一星期之久,把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殺了,還洗劫褻瀆了聖索菲亞大教堂。

你不要驚訝“上帝的士兵”怎麼會破壞大教堂?我在前面講了那麼多,就是告訴你任何宗教都篤定自己信奉真神,自己才是正統,即使在同一個教會裡,非我教派也是異端。

大教堂裡的一些聖物,如耶穌裹屍布及多位聖人的骨頭,都被搶走轉送到西方,以法國和義大利的獲利最豐。從君士坦丁堡劫掠的文物,也都被運回西歐裝飾教堂,比如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正門的銅駟馬,就是十字軍搶回去的。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對君士坦丁堡的破壞,不僅是歷史上的經濟和文化大劫掠,記得前面說過東西教會大分裂事件嗎?十字軍接著就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一個西方教會國家,藉以取代東正教會的東羅馬帝國,因此在1204年出現了「拉丁帝國」,直到1261年被東羅馬帝國流亡王朝所滅。

換句話說,羅馬天主教曾經佔據東正教會宗主地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一段時期,還為拉丁帝國第一位皇帝舉行加冕典禮。

而為十字軍帶路攻佔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總督丹多洛(Enrico Dandolo),死後埋葬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他是唯一埋葬在大教堂裡的人,他的墓碑標記至今仍然在地板上可見。

從1096年到1291年,十字軍發動了九次東征,依然失守耶路撒冷。1390年崛起於土耳其西部的鄂圖曼帝國軍隊,又來進犯東羅馬帝國,由德英法三國組織一支十字軍,於1396年跟鄂圖曼對戰,結果仍被打敗,未能阻止伊斯蘭教帝國擴張,這是十字軍最後一次東征了。

▲威尼斯總督丹多洛的墓碑,他是唯一埋葬在教堂裡的人

▼大教堂在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幾番遭到褻瀆,連牆上十字都被抹去遮蓋

▼天使變成這樣.....往好的方向想,造物者不是有千變萬化的形貌嗎?

★聖索菲亞清真寺 / Ayasofya

1453年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首都。

如同十字軍一樣,鄂圖曼軍隊進城之後,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洗劫一空,建築物也遭到褻瀆。但是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十分欣賞大教堂,下令進行翻新和改建,聖索菲亞大教堂就成了鄂圖曼帝國在君士坦堡的第一座清真寺,君士坦丁堡也改稱了伊斯坦堡

也就是在1453年至1935年之間 ,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成了清真寺。它的名稱也改為Ayasofya( Aya-Sofya),Aya這個字源自古蘭經,在阿拉伯語中,有“奇蹟”和“上帝的存在”之涵意。

起初把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只是在內部的使用空間做出增設,如添加一個祈禱小室、一個講壇、一個洗禮池,牆上的基督教壁畫和馬賽克,也只是用石膏粉刷掩蓋,或覆蓋上伊斯蘭教的書法畫。逐漸的,在外圍添加了喚拜塔、學校、廚房、圖書館、蘇丹小屋、陵墓等等,使得聖索菲亞清真寺成為一個社群綜合體的中心。

▲▼聖索菲亞清真寺增設的洗淨池(上)廚房(下一)圖書室(下二)

由於每一任蘇丹,都對大教堂進行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使得聖索菲亞大教堂成為典型的「拜占庭特色」,也就是融合了希臘、羅馬和其他東方傳統的風格。

與聖索菲亞大教堂對望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又稱藍色清真寺),就是參照了聖索菲亞大教堂,並加入傳統的伊斯蘭建築,成為鄂圖曼建築古典時期的典範之作。

不能不介紹的是,鄂圖曼帝國首席建築師希南(Mimar Sinan),曾為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固建築支撐,還在教堂前院建造了學校、在教堂西端增建了兩個大型喚拜塔等等,他也從聖索菲亞大教堂獲得建造半立方屋頂設計的靈感,造出一座君士坦丁堡最美的清真寺–蘇萊曼尼耶清真寺(Süleymaniye Camii)。

鄂圖曼帝國對聖索菲亞清真寺十分崇敬,最著名的修復是在1847年,蘇丹請來瑞士專家帶領八百名工人,鞏固穹頂和拱頂,修改了建築物的外部和內部裝飾,清洗了上層畫廊的馬賽克以顯出原貌,以兩年時間防止大教堂受到時間和天災的毀壞。

不幸的是,在1894年的大地震中,聖索菲亞清真寺裡的70-80%馬賽克還是沒保住。

▲大教堂改成清真寺,最顯著的就是掛上伊斯蘭教的標記

▲清真寺的祭壇「米哈拉布」▼清真寺的講壇「敏拜爾」

▲▼聖索菲亞曾是大教堂,也曾是清真寺,還是國家級的崇拜場所

★ 聖索菲亞博物館 / Ayasofya Müzesi

進入19世紀後期,強盛的奧圖曼帝國已日趨衰落,許多歐洲列強想著收復君士坦丁堡與聖索菲亞大教堂,於是當奧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戰勝國開始瓜分帝國領土,英法聯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奧圖曼帝國隨即崩潰覆亡。

1919年開始,一連串對抗列強瓜分的政治和軍事行動不斷發生,在軍事將領凱末爾的帶領下,首先在安卡拉建立臨時政府,接著組織國民軍,發起土耳其獨立戰爭,成功驅逐了佔領軍,於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1935年,土耳其第一任總統,也是土耳其共和國國父凱末爾,決定讓聖索菲亞大教堂忠實呈現歷史過程的面貌,開放給外界參觀,從此至今就成了「聖索菲亞博物館」。並在世界古蹟基金會和土耳其文化部合作整修和維護之下,每年吸引超過350萬遊客參觀。

雖然奧圖曼帝國變成了世俗共和國,可依然是伊斯蘭教國家;雖然土耳其憲法沒有限制人民信仰自由,可伊斯蘭教仍是土耳其的主流宗教。自2007年以來,民族主義者和宗教團體一直在要求把聖索菲亞博物館改回清真寺,他們認為那是奧圖曼帝國的遺產。

為了回應這些要求,土耳其法院曾經宣判保留大教堂為“紀念碑博物館”。我在參觀聖索菲亞博物館時,還親眼目睹民眾和團體在館外示威抗議,鎮暴警察都來站崗以防暴亂。每年的重要節日,土耳其政府也仍在博物館舉行伊斯蘭儀式,允許穆斯林民眾在博物館祈禱。

2016年土耳其發生政變未遂,據說目的是為了中斷土耳其伊斯蘭化,這就讓土耳其政府從懷疑外國涉入,開始與西方國家交惡。因此,可以看出每當宗教引起政治問題,或是政治問題引起宗教問題,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淪為對立交火的目標。

2019年土耳其在東地中海進行鑽探活動而遭歐洲聯盟制裁,並且因對俄羅斯採購武器恐遭美國制裁。 一連串經濟制裁導致土耳其與西方在政治和外交上「冷對抗」,聖索菲亞的判決也明顯有對抗的心跡。

雖然最高法院裁定聖索菲亞博物館的產權,屬於蘇丹穆罕默德基金會所有,因此該基金會有權主張改回清真寺。但要改變世界遺產,還需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批准。不過,我覺得最後的處理權還是掌握在土耳其政府手裡。

改變聖索菲亞博物館的宣判,不僅否定了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用心良苦,也是開啟了打破宗教和諧的戰爭,聖索菲亞大教堂自始至今,一路顯示的不止是政治和宗教問題,它還揭露了各種人性面。

▲要求把聖索菲亞博物館改回清真寺,已經以抗議示威的舉動進行多年了

▼鎮暴警察和示威者在聖索菲亞前方對立,不影響遊客進出兼看熱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88899988&aid=142598197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碩果
2020/08/30 16:37

這一通篇的彷實境秀,使有耐心的看官能跟您時光隧道一行。您的如職業水平的史地藝術簡介,並旅心旺盛、好奇新鮮,少人能及。崇拜 微笑

土耳以其一貫的精采,反映其永續的卮難和機。聖索菲亞xxx不朽,絕對會超越三流政客的被賞味期。


石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數家珍
2020/07/21 09:35
對教堂來龍去脈的歷史如數家珍,真佩服!
我二十年前去參觀過,印象已斑剝,今藉此再複習一下。
BJ周(88899988) 於 2020-07-21 23:59 回覆:

大教堂倖存1500年

我所寫的文字遠遠不及它所見證的世道

想想人類生存不過百年

可是從大教堂的歷史讀下來

覺得人類世界的紛爭因素至今沒變


sami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了一課,謝謝你
2020/07/18 15:37
聖索菲亞大教堂我們去過了二次,但對它的歷史一直沒有弄清楚,感謝你巨細無遺的介紹,實在是太精彩了。
BJ周(88899988) 於 2020-07-21 23:45 回覆:

其實這些歷史不是秘聞

一座大建築能在東西交會的邊境

尤其在烽火中倖存下來

必然有其特殊原因

遺憾的是還有更多黑歷史不便詳述

畢竟人類就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