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27 08:23:19瀏覽4520|回應7|推薦59 | |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岩石教堂」,但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 )的岩石教堂不是用岩石蓋出來的,而是真正建在天然岩石裡的教堂。 讓人驚訝的是這座設計獨一無二的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竟然出現在1960年代,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為何芬蘭是現代設計主流的國度。芬蘭人崇尚自然的民族性,往往在他們的建築中表現無遺。 ▲岩石教堂正前方是祭壇和講台,左方是管風琴和詩班席 ▼岩石教堂後方,二樓有橫空座席 我們先來看看直接嵌崆岩石的教堂牆身,其實就是鑿空整個岩床,留下未經打磨的石塊堆砌而成,所以花崗岩的紋理清晰可見,開挖時各種斧鑿鑽孔的痕跡,也坦現了當時施工的狀況。 據說在雨天或融雪時,水會透過屋面沿著石壁的縫隙向下滴流,水多時甚至會形成小小的瀑布,然後被導入地下的排水溝流出。可惜我去的時候,溫度低、天氣晴,沒看到這種有趣的現象。 ▲牆面都是岩石原貌,旁邊的管風琴有43組音栓、4組鍵盤和3000根管子 ▼教堂頂端的拱顶直徑24公尺,由長達22公里的銅條盤繞成底面 教堂頂端的拱顶直徑24公尺,由長達22公里的銅條盤繞成底面,然後用鋼筋混凝土的肋樑與周圍岩石銜接,這些條狀的樑柱之間再以180面透明天窗併連,這就形成了一圈360度的光環,使得穹頂仿佛浮在半空中。 所以,當清晨金色的陽光傾瀉進來,落在教堂中心區域的聖壇上,此時如果正好在做禮拜,想想信眾會有什麼感受?許多來訪遊客也都會坐在教堂裡,默默欣賞光影交織的變幻情景。 岩石教堂中空的特殊結構使得教堂內的音響效果奇佳,加上一個可以容納近千人的劇場座席,使得赫爾辛基許多大大小小的音樂會,都來借用這個場地舉辦。 跟其他教堂還不同的是—這座教堂沒有鐘樓。教堂裡面也沒有任何雕像或畫像。只在祭壇和入口有一個小十字架作為象徵。更顯注重內心的宗教覺醒和信念提升。 ▲圓頂和牆身之間的樑柱以180面天窗合體 ▼清晨的陽光可從天窗傾瀉在祭壇講台上 雖然選擇前往參觀這座岩石教堂的遊客,行前都已多少讀了些介紹,可是等去到現場一看,仍然會忍不住驚嘆。因為這座外表完全看不出究竟,而且比周圍建築低矮大半截的教堂,內部竟是這般壯觀! 其實不要說內部奇特,岩石教堂的外貌也十分耐人尋味,它就像一個從城垛地下冒出頭來的UFO。這個形容完全沒有半點不敬之意,反而是衷心讚賞,因為宗教能夠結合科技新知往往需要突破世俗的觀念。 岩石教堂所在的ETU-Töölö地區,由於居民人口激增,尤以基督教路德教會的信眾最多,市政府和教會就想在該區建一個新教堂,可是此區崎嶇不平,能夠利用的地方都蓋滿了住樓,只剩下一塊岩石小丘,如何蓋出教堂引起各種爭議。 有人建議把小丘炸平蓋教堂,也有人建議保留小丘岩石原貌,七嘴八舌難以定奪,最後決定舉辦一次設計比賽,號召天下人傑集思廣益。 ▲空拍圖取自網路,岩石教堂所在是一個岩石小丘,右方紅色箭頭是入口處 ▼岩石教堂比周圍建築都低矮大半截,完全不是傳統教堂的設計 ▼我還真在教堂外面繞了一圈,覺得像是城牆,又像是碉堡 其實比賽不只舉辦了一次,而是好幾次,前前後後不是遇到戰爭債務問題,就是無人提出令人滿意的方案,直到1961年出現了建築師兄弟檔—蒂莫(Timo)和托莫·索馬萊寧(Tuomo Suomalainen)。 真是「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索馬萊寧兄弟把教堂藏身於岩石中的設計,被評審團驚為天人而錄選,可是當地負面輿論不斷,人們原來希望教堂是建在岩石上,而不是在一個地下的“防空洞”裡;保守派也攻訐教堂設計得像是一個舉辦搖滾音樂會的劇場。 紛擾不休拖到1968年才開工,岩石教堂的建造經費也被迫縮減,面積因此減少了四千多平方公尺,一些當地基督教學生甚至在建築工地塗上了“Biafra”字樣,抗議教會把錢財這樣使用。這也成為芬蘭第一起公開塗鴉事件。 【註解】Biafra意指短命的比亞法拉共和國(Republic of Biafra / 1967~1970),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在非洲最大型的災難之一,因為戰爭、飢荒、疾病造成一百萬人死亡。人道援助也無法改變其歷史命運。 ▲岩石教堂的門口十分謙遜,只有一個小十字架顯示這是教堂(紅圈處) ▼進門才見到別有洞天。左下方是門票收費處。 當岩石教堂於一年後落成,打開大門讓信眾進入參觀,沒有人不被震撼感動。正式啟用之後,民眾源源而入,禮拜時間更是滿員,同時一躍成為世界各地遊客的朝聖地,為教會和教堂帶來莫大的名利(入內參觀要買門票,每年超過50萬人造訪)。 我很好奇建築師–索馬萊寧兄弟的靈感來源,因為這樣偏離理性的設計在當時可以算是前無古人,查了資料才知道他們出生在芬蘭灣的蘇爾薩里島(Suursaari Island),島上盡是陡峭的懸崖、石窟、石質田野,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潛意識裡已經深植融合自然和建築的創意基礎。 但我更佩服當初採納索馬萊寧兄弟設計圖的評審團,以及支持完成建造教堂的決策者,這些人是有眼光、有魄力的。納索馬萊寧兄弟能夠懷才而用,造出與眾不同的教堂,要歸功評審團和決策者。正如韓愈說過—「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岩石教堂地址:Lutherinkatu 3, 00100 Helsinki, Finland 同樣也在赫爾辛基市區,但與岩石教堂相反的宗教建築設計,是一座小小的「靜默教堂」(Chapel of Silence)。如果你到赫爾辛基遊覽,也不要錯過這個贏得許多國際獎項的禮拜堂。(上圖) 靜默教堂最大的特色是裡裡外外都用芬蘭雲杉木建造,外型像是一個大木碗,內部屋頂是一個倒三角形的盤面,室內設計用光滑的木料牆面營造出一個樸實無華的空間,而柔和的弧形曲線烘托出一種寧靜致遠的氛圍。 教堂裡沒有多餘裝飾,只有一個講台、一個燭台,以及一排排基本的長椅。如此簡單的用意就是歡迎所有人,不論來自何地、宗教信仰、身世背景,進到這裡不受任何干擾,只要單純放空的舒展靈性。 靜默教堂有一種溫暖的寧謐,適合沉潛省思 人生有時好辛苦的,不是嗎?但人生也是一個淬鍊和甦醒的旅程,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找到生命的答案。縱使「世間浮光迷人眼,更有瑣屑亂心田」,當黑暗來臨、風雨壟罩,也不要棄守我們靈魂深處一豆澄明。 靜默教堂位在赫爾辛基的交通核心和最熱鬧的商務區–康比(Kamppi)。最初建造的宗旨就是要在最活躍的城市空間裡,提供一個讓人們能從忙碌生活中脫離片刻,安靜下來自我省思的地方。 教堂除了免費開放,還提供有關赫爾辛基市社會服務和衛生保健部的服務資訊和建議。也算是一處關注人們身心靈的公益之家。 如果外面是波濤洶湧的海洋,這裡就是一個可以讓心靈休憩的避風港。如果外面是熙熙攘攘的紅塵,這裡就是一個屏蔽喧囂的淨土。坐在這裡,閉上眼睛,且就靜默尋找神與人對話吧。 靜默教堂地址:Simonkatu 7, 00100 Helsinki, Finland 《文友Peihua Ho (Charles Lin)留言補充:靜默教堂其實是2012年才完成的,是赫爾辛基2012年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的計畫之一,台北接續赫爾辛基,為2014年世界設計之都,但因種種原因,未能留下足堪紀錄的建築或事物,平白喪失大好機會,實在令人扼腕。》 【補充】赫爾辛基三大教堂,除了本文介紹的岩石教堂,還有赫爾辛基主教教堂(Helsingin Tuomiokirkko)和烏斯潘斯基大教堂(Uspenskin katedraali)。 雪白的赫爾辛基主教座堂興建於1830-1852年,屬於芬蘭福音信義會;烏斯潘斯基大教堂興建於1862-1868年,是北歐最大的東正教教堂。 從外觀上來看,烏斯潘斯基大教堂有很明顯的俄羅斯建築風格,這是因為建築設計師是俄國人,建造年代是俄羅斯統治芬蘭的時期(1808~1917)。 赫爾辛基主教教堂雖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卻也有部分元素模仿俄羅斯教堂,而且在芬蘭獨立之前,教堂原名是尊奉俄國沙皇的「聖尼古拉教堂」。 ▲赫爾辛基主教座堂 ▼烏斯潘斯基大教堂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