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9 00:55:38瀏覽2397|回應4|推薦20 | |
自從寫了第一篇「記者變公關」後,驚然發現果真是2.0的時代,不少記者、不少公關、尤其是不少當過記者的公關,遇到我時都一陣子擠眉弄眼:「看到了看到了」,隨即逼問我稿子裡寫的那個白目記者是誰。 各位好朋友,請記住我目前還是個公關,如果讓你們知道那人是誰,總有一天,我會被此人抓包。公關的戒律之一,就是不必非得跟記者當朋友,但絕對不能沒事多個當記者的敵人。 話雖如此,身為做過十幾年記者的公關,看到奇景,還是忍不住要與眾人分享。數日前在報上看到一則小專欄,一位記者說,某賣場在過年前寄了一箱自家食品區販售的商品給他,裡面有多種台灣精選農產品,(全國的讀者馬上發現當記者好棒歐,過年一定收到好多禮物!)過年時,他邀了好友分享,覺得不如預期,再到書店查了價,發覺真是貴翻了,儼然是優等文宣、二等品質、一等價格。義氣當頭之下,記者提出了質疑,這麼貴的價格,不但與品質不相襯,而且辛苦耕種的農民不知賺到了沒? 讀完後,我有三個感覺。第一,賣場的公關慘了,精心挑選送給記者的春節禮物,人家收了,沒想到卻被揪出來點名批評,鐵定要被主管削。(我可以想像公關在美麗的星期六、好不容易休假在家,閒情逸致的翻開報紙,卻頓時如遭雷殛,嘴裡的咖啡加三明治噴湧而出。) 第二,農民可能有點哭笑不得,記者好心為他們出頭,可是,怎麼又說我們種出來的東西不夠好? 第三,這位記者有魄力、超敢言、超犀利,只差沒用「剝削農民」單挑這家知名的氣質賣場…不過,雖說是專欄,查証的功夫還是省不得。嗆人之前,好歹要聽聽對方的說法。 剛巧,這間氣質賣場的公關是我舊識。方才在MSN上遇到他,基於同行情誼,向他致意了一下。我說,你們家採購是不是該去打屁段,人家記者說啦,這麼貴、品質又不精采,而且農民搞不好還沒賺到耶! 「真冤枉,這些東西是我們賣場裡的專櫃廠商賣的,不是我們自己進的貨啊,」他無奈的說。而且這批送給記者嘗鮮的食品,在別的賣場也有,「售價完全一樣,我們絕沒比別人多賣一毛錢!」。 原來如此。我說別氣啦,再怎麼說,你們家也是樹大招風,如今就算讓記者明白,產品是來自專櫃廠商,所有通路的價格都一樣,你們並沒賣得特別貴,但可能到頭來,還是會被冠上「篩選不周」之責。何況稿子都已經見報了,讀者也都看到了,印象分數也打了,再多事後的辯解,恐怕也是效果有限。 朋友說,這點他明白,所以一切只有「無奈」二字。 當公關,這種狀況頗常見。記者發了一篇有殺傷力的稿子,說他寫錯,他可能也沒全錯;說他寫的是對的,卻離真實有一段距離。主管看到報紙大抓狂,怪你「平常是怎麼跟媒體溝通的」你也只好認了,然後趕快小心翼翼的去跟那位記者解釋,謝謝您的指教,媒體的批評是我們進步的力量,我們確實有不足之處,但只想跟您澄清一點點小小的誤會… 沒做過公關的一定要問,你們需要這麼低聲下氣嗎?問的好!如果你有把握能在法庭上告贏他,而且老闆挺你,就儘管發存証信函,還可以學學某大企業主當年假扣押記者的財產;否則還是得選擇「柔性溝通法」。畢竟,媒體跟採訪對象的關係就是這麼微妙,斷不了,也好不了。 這年頭的公關,心情總是七上八下,因為愈來愈多記者懶得花時間搞清楚細節,只聽單方說法(甚至自由心証)、把平衡報導遠遠丟一邊是常事兒,不論是菜鳥,或是對自己的專業有高度自信的老鳥。在強大的時間壓力下,就算是有爭議性的內容,也是「差不多就好」的發了出去。 有一回,我也遇到類似的狀況,某大新聞台報了一條似是而非的新聞,同樣與事實有差距,也同樣沒向我方查証。主管囑我去電「關切」,結果記者的長官出面了,一開始好言好語,待我婉轉詢問有無可能更正,至少應該得到平衡報導的機會時,劇情急轉直下。 至今,我仍覺得這位新聞部男主管的回答十分聰慧且經典。「小姐,你如果要以這一條來告我們,我老實告訴你,你是告不贏的。而且你不覺得嗎?大家都喜歡被講好的一面,被講了不好的就很不舒服,我們經常遇到這種狀況,但這就是新聞,我們不可能都報好的嘛,你說對不對?」 唔…既是如此,是真是假,一切都不重要了。祝福他下個工作不必是「公關」。 |
|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