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低碳 黃河長江之水恐不復來
(中央社記者周慧盈北京1日電)長江、黃河曾是古代中國詩人吟詠的偉大自然景觀,但人類過度使用資源等種種原因,導致長江、黃河源頭已開始退縮。中國環保人士盼透過低碳生活方式,喚回長江與黃河的生命力。
1979年中國正式確認沱沱河上游的姜根迪如冰川為長江正源,並向全球發布1976年長江科學考察隊攝影家茹遂初拍攝的姜根迪如冰川照片。綜合大陸媒體報導,30年後,一些中國環保人士去年以來兩度探訪長江與黃河源頭:姜根迪如冰川與星宿海沼澤,殘酷的事實卻擺在眼前。其中,星宿海已名不副實,曾經星羅棋布的美麗湖泊,經過數十年的滄桑,如今成為乾涸的湖底、荒蕪的戈壁。姜根迪川則明顯可見大片冰川退縮融化約1公里。當年茹遂初所拍照片中的絕大部分區域已是黃土一片。
環保人士認為,黃河、長江源頭退縮是地球氣候變化所致,「冰川的融化已是不可逆轉」,但必須採取步驟減緩氣候變化對中國水源腹地的傷害。配合中國官方確立的「低碳經濟」發展目標,這群環保人士也著手推展「2度計畫」。「2度計畫」的目標之一是提醒大陸民眾在生活中儘量環保節能,用實際行動保護自然資源與生活環境。
去年12月間,190個國家的元首與代表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達成共識,各國將一致努力,在2050年前,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850年工業革命以前的攝氏2度以內,稱「2度共識」。
據研究,全球氣溫上升攝氏1度,美國的「糧倉」將變成大漠;上升2度,3分之1動植物消亡;上升3度,氣候徹底失控。
如果進一步上升4度,人類口糧吃緊;上升5度,綠樹長到南北極;上升6度,95%的物種將滅絕。 更新日期:2010/04/01 11:19
【為什麼少吃肉可以救地球】
更新日期:2010/03/30
09:45 張娜娟 駱恩宏
減緩暖化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議題,而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卻高居全球第一,為了呼籲國人重視這個問題,「台灣公益廣告協會」提出「少吃肉,救台灣」的主張。 以漫畫的插畫手法製作廣告,強調從簡單的飲食習慣也能做環保;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的研究,發現製造二氧化碳最大的原兇來自畜牧業,也因此希望國人少吃肉,幫助地球也等於是救台灣。
少吃肉也能救地球 改變飲食做環保
更新日期:2010/03/30 02:06王怡茹
減緩暖化議題已為全球關注首要課題,近來全球興起週一無肉日的活動,人人身體力行,響應節能減碳,不過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率仍高居全球第一。而根據最新調查,僅有1成6的台灣民眾知道生產肉類會產生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危害地球暖化氣體,顯示國人環保知識仍待加強。
為喚醒台灣民眾的環保危機意識,「台灣公益廣告協會」(簡稱台灣AC)今(29)日提出「少吃肉、救台灣」主張,並製作30秒廣告,4月1日起在各電視台播出,主要宣傳少吃肉抗暖化,希望每個人能從自身飲食習慣做起,簡單做環保;同時該會也公布一份「國人吃肉習慣」調查,披露台人飲食習慣。
調查顯示,在環保危機意識方面,有4成民眾不知道台灣被氣候專家歸類為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顯示國人對於全球暖化的關心度仍有待加強;而在飲食習慣部份,超過半數民眾每天有一餐不吃肉,主要是為了身體健康(34%),其次是有益環保(26%)。
另外,在素食族群中,也有3成民眾是因為環保因素,而有9成4民眾願意調整吃肉習慣,顯示國人願意為了健康及環保而改變飲食習慣。
至於環保常識部份,超過4成5民眾知道二氧化碳會造成地球暖化,但知道生產肉類會產生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危害地球暖化氣體卻僅有1成6。不過9成9的受訪者都表示,願意採取行動來幫助地球健康,顯示雖然環保觀念仍需持續推動,但國人仍相當支持「環保」,也想有所作為。
台灣公益廣告協會理事長、統一流通次集團總經理徐重仁表示,該會於2003年創立,目前在台灣有62個企業會員,主要是想以廣告傳播的力量,影響台灣社會,所以每年會根據台灣社會脈動及發展,發表不同議題,包括群我關係、環境、親子、家庭教育等。
徐重仁指出,由於近年來LOHAS風潮盛行,國人對於健康飲食接受度高,另外也發現生產一公斤的肉會排放36.4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砍了3顆樹。因此決定從國人飲食習慣切入,緊扣環境生態議題,期望能帶動國人身體力行,同步提升健康觀念及環保意識,為地球的未來注入希望。
「素食才是人類遏止全球暖化的根本辦法」︽︾︾︽︽︾︾
作者:諾姆.莫爾(Noam Mohr)
環保人士忽略「素食是人類遏止氣候變遷的最佳利器」
摘要:
全球暖化讓全球環境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威脅。但因為焦點全部集中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的環保組織所發表的數據,無法顯示我們今天所得知的其他氣體,才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元兇。結果,他們自然就忽略可以在一生當中,有效降低全球暖化效應的最佳對策:倡導素食。
全球暖化與二氧化碳:
環保團體認為全球暖化對地球形成的威脅最大,這個面向是正確的,全球氣溫已經至少高於過去千年以來的記錄,而且增加的速度遠超過科學家的預測值,該預期後果包括沿海氾濫、極端異常氣候的增加、疾病的蔓延和大量的物種滅絕。
很遺憾地,環保團體投注的焦點,只放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國家立法全神貫注在提高燃油經濟標準、降低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投資替代能源等方面。對一般消費者的建議也集中在二氧化碳面向:買燃油效率佳的車和家電,並且減少使用頻率。
這是很嚴重的誤判,根據傑姆斯漢森(James Hansen)博士等人所發表的數據顯示,由大氣中觀測導致暖化的主要因素,不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聽起來像是在質疑全球暖化的研究工作,但實際並非如此:漢森是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院(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主任,擁有「全球暖化論始祖」的封號。他長期支援抗暖化行動,其理論曾被艾爾高爾及經常為環保組織所引用,他常和以推翻科學驗證過程為目的的質疑者辯論。他的結論受到全球暖化專家們的普遍採納,包括傑姆斯麥克卡西(James McCarthy )博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第二工作團聯合主席等大人物在內。
把焦點單獨集中在二氧化碳,會加深誤解的程度。人類行為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其他所有溫室氣體加起來還要多,這是正確的,然而,這並不代表二氧化碳就是地球暖化的最大禍首。很多其他的溫室氣體,吸熱能力比二氧化碳還強很多,有一些甚至具有成千上萬倍的威力。當我們談及不同溫室氣體導致暖化的潛力時--所定義的氣體為在未來一百年,其數量會導致暖化現象者--結果發現,其他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問題,比二氧化碳還要嚴重。
除了過度渲染二氧化碳的影響之外--因為廢氣排放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和發電廠—其同時也會產生氣膠(Aerosol)微粒。氣膠事實上具有可以冷卻全球氣溫的成分,而其大量的冷卻作用,差不多可以抵銷二氧化碳的暖化效應。出人異料之外的結果是,二氧化碳排放源對全球氣溫的影響,在近期內將會被調整為趨近於零。
因為擔心製造污染的企業,會以該理由做為排放廢氣的擋箭牌,所以該結果尚未完整地透露給環保團體,例如,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已將數據交由其他氣象專家審查,漢森的結論也獲得正面的認定。但是,該組織也同樣採用持反向意見氣候專家所誤用的數據,以反對二氧化碳的抑制,這種對立意見的糾葛是無法釐清的。
雖然二氧化碳在近期所造成的影響很有限,但在長期而言,減量對氣候變遷仍有關鍵性的影響。氣膠的存續期間很短,只能在空氣中存續幾個月的時間,而二氧化碳對大氣的加溫作用,卻可以持續數十年到數世紀之久。此外,我們無法假設氣膠的排放速度,會與二氧化碳並駕齊驅。假如我們今天一開始就失去對抗二氧化碳的良機,在我們被廢氣排放淹沒時,即為時晚矣。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源,確是實際導致全球暖化的主因,加上未來五十年我們即將面臨的全球暖化現象,這些事實將會如影隨形。如果我們希望抑制未來半世紀的全球暖化趨勢,必須正視非二氧化碳的廢氣排放,並採行因應對策,而最佳的策略就是素食。
甲烷與素食主義:
最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顯然就是甲烷,而全球最大的甲烷來源,就是畜牧業。
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幾乎是所有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總和。甲烷是一種溫室效應威力,比二氧化碳強21倍的溫室氣體,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工業革命前的31%,甲烷濃度卻已超過兩倍。人為因素的二氧化碳排量,只佔自然界來源的3%,而甲烷卻是自然界的1.5倍。事實上,人類所致甲烷的釋放作用,可能加重暖化情形,反過來刺激濕地有機微生物的腐敗--這是自然界甲烷的最主要來源。
由於全球人為所致的暖化現象,幾乎有一半是甲烷排放所造成,因此,減少甲烷排量應是當務之急。甲烷的來源包括煤礦業和垃圾掩埋--但遍布全球的最大來源是畜牧業,一年可以製造一億噸的甲烷,而且該數字仍在持續上升中:全球肉品消耗量在過去五十年已翻升五倍,而且看不到什麼減少的跡象,約85%的甲烷源自牲畜的消化過程,雖然一頭牛所釋放的甲烷量相當少,但全世界數以億萬計的牲畜,對環境產生的集體效應卻相當鉅大。畜牧業另外15%的甲烷排放來自大量的「鹹水湖」,用來儲存未處理過的牲畜排泄物,而且在美國早已被環保人士以污染水源的禍首名義,成為眾矢之的。
結論很簡單:減緩全球暖化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說是減少或避免肉品消費。只要加入素食(或嚴格一點:純素)行列,我們就可以遏止甲烷排放的最主要來源--這個要為當今造成全球暖化效應,負起幾乎一半責任的溫室氣體。
素食的優點多於二氧化碳減量
除能立刻降低全球暖化效應的優點之外,改食用無甲烷排放的食品,要比找出降低二氧化碳排量的切入點更為容易。
首先,不需限制溫室氣體減量,因為在採行素食的過程中,即可以達到該效果。原則上,甚至可以做到100%減量,只會略微產生一點負作用而已,相反地,要透過減少二氧化碳達到相同的減量效果,無法避免對經濟產生破壞作用,即便是信心十足的二氧化碳削減策略,也還達不到削減一半的程度。
第二,改為較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飲食,比改變石化燃料技術,以消除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快,大部分的反芻動物農場,牲畜進出率為一至兩年,所以減少肉品消費,幾乎可以立即明顯降低甲烷的排放,汽車和發電廠的更新率,換言之要花數十年,即便很便宜,而且也有無廢氣排放的燃料可供使用,但當今我們經濟所仰賴的大量基礎建設,也要花多年的時間建造,並且緩慢地逐步替換。
同樣地,甲烷不像二氧化碳可以在空氣中存續一個世紀以上,它只能在大氣中循環八年,所以降低甲烷的排放量,可以快速地讓地球清涼一點。
第三,削減二氧化碳排放,要和汽車與石油企業等強權和富豪事業相抗衡,耗時費力。環保團體已就高效能燃油的休旅車,及淘汰無法符合現代環保標準的發電廠等議題,進行多年的遊說行動,仍然無疾而終。而在此同時,素食品卻隨手可得,而且每餐都能發揮減少農牧業甲烷排放的作用。
另外,民意調查顯示,民眾關心全球暖化現象已經很普遍,而熱心環保人士卻時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除非是剛好要買車或大型電器,多數人都想盡點心力、做些改變,但除了寫信給國會議員和關掉電燈之外,卻不知道要由何處切入。減少或避免肉品消費,是關心全球暖化的民眾,每天都能採取的幫助地球行動。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降低源自飼養牲畜的溫室氣體,對環境有很多附帶利益,因為較少的甲烷含量,可以減少對流層所含的臭氧量,它會污染及危害到人類健康和農作物。此外,排放甲烷的工廠化農場,同樣也耗盡國家的供水系統,大部份的野生環境被剷平,供做牧場用地和種植飼料作物。增建牧場以滿足西式與日俱增的肉品食慾,已經是造成第三世界國家伐林及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美國,工廠化農場囤積排泄物的鹹水湖,是造成水源污染的頭號元兇,確實,由於畜牧業對石化燃料的高度需求,一般美國人的飲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污染,遠超過一個蔬食者。
良心建議:
各類型的組織團體,應考慮將推廣素食,列入抗全球暖化活動的主要項目之一,至少積極倡導環保的人士,應該在任何對抗全球暖化的活動中,建議個人可以採取的實質行動,提到素食。
政府應擬定政策鼓勵素食,可採取的機制包括對肉品課徵和汽油一樣的環保稅,提供農牧場轉型補助金,鼓勵種植農作物而非畜牧,或由政府經辦加強素食方案,例如學校營養午餐或發行素食糧食券等。
資料參考(http://earthsave.org/globalwarming.htm):地球邁入新地質時代--人類世
更新日期:2010/03/28 21:27
(中央社台北28日電)科學家宣稱,地球已進入新的地質時期,即新人類紀元。人類已對地球造成非常廣泛而前所未見的變化,我們可能正邁入地質史上的新階段。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科學家認為,由於環境污染、人口暴增、都市化、人類移動、大量採礦、以及化石燃料的使用;人類已徹底改變地球生態,勢必會影響到未來數百萬年。專家憂心,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傷害,將導致地球史上第六次大規模物種滅絕,數以千計的動、植物將不復存在。
這個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新時代,將成為單一物種行為所形塑的的第一個地質時期。「人類世」原意是指新人類。儘管科學家早已非正式的使用「人類世」一詞長達10多年,科學界正考慮要將該詞正式端上檯面。
專家已組成工作小組,負責蒐集各種證據,證明地質時代將從現今的「全新世」(Holocene)進入「人類世」。專家小組將考量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包括生物多樣性、岩石結構、以及污染和採礦等其他因素的衝擊。專家小組希望未來三年內能夠將研究成果提交到「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Geological Sciences, IUGS),再由該會裁定地球是否已進入新地質時期。
這項理論是由一科學家小組所提出,該小組成員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
科學家小組在研究中作出以下結論:「人類世在人類史上和地球史上都代表著新的發展階段,此時自然力量和人類力量緊密相連,因而兩者命運休戚與共。就地質學而言,這是地球史上相當顯著的事件。」(譯者:中央社蔡函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