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22年10月1日博城讀書會《文城》讀後感
2022/10/10 00:54:56瀏覽708|回應0|推薦32

2022年10月1日博城讀書會《文城》讀後感

https://www.52shuku.vip/wenxue/h67Z.html 

文城,作者余華,2021年新作,網上閲讀,網上討論,心得記錄於下。

龔則韞

《文城》全文錯別字很少,行文流暢,讀起來舒坦。

男主人翁林祥福留给讀者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他感到小美(女主人翁)有着他从未见过的清秀,那是在南方青山和绿水之间成长起来的湿润面容,长途跋涉之后依然娇嫩和生动。他是富農,也是富商,一生有情有義,不愧於任何人。

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林祥福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孩子吃饱以后起身离去,陈永良的真诚和李美莲的热情让他坐了很长时间,这是他在溪镇雪冻时第一次感受到这样的情绪。陈永良和李美莲的挽留似乎是命运的暗示。这一天林祥福没有回到自己的住宿,他在树木冻裂的声响和鸟儿掉落的振动里,一步一步再次来到他们家中,以后就住了下来。陳永良的妻子李美蓮養大了林祥福的女兒林百家。

这个北方农民林祥福对土地有着难以言传的依恋,就像婴儿对母亲怀抱的依恋一样。林祥福仍然从这破败的景象里看出万亩荡此前的富裕昌盛,如同从一位老妇的脸上辨认出她昔日的俏丽。他原諒了兩次離家遠去的紀小美,但是對於被小美偷竊沒有歸還的數十根黃金耿耿於懷。

田大、田二、田三、田四、田五:林祥福家裏的佃農,忠厚老實,林氏去南方以後,替東家看房守院種田買地,鋪墊中國農民的憨厚特質。

此書内有許多土匪肆虐的描述,非常驚悚恐怖,我只能跳過不看,以免做噩夢。

羅正瑜

九月读的是余华所著的网络版《文城》。以前读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其中对于命运残酷的描写入木三分,又伴有人间的温情,让人深有感触,掩卷深思。

 这本2021年出版的《文城》是他的新作。文中主人公是林祥福和小美。林祥福的故事横跨他一生几十年的岁月。在认识小美之前,林祥福过着平静的小农生活,勤劳而富足。然而小美的到来让他的生活起了波澜,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小美两次神秘出现,并为他生下一女,让他深情相付。她却又两次消失,终于坚定了他离开家乡出去寻找小美的决心。经过苦苦的追寻,他终于找到了化名文城的小美的故乡溪镇,从此定居下来。他的善良勤劳和聪慧让他得到了一生的好友和当地商会的支持,在他乡建立起了自己的木器事业,也慢慢地养大了女儿。最后,在与土匪的斗争中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来挽救溪镇他新的家乡。如此善良的一个人却是在血腥中结束他的一生,让人不禁扼腕叹息。最后他的挚友为他报仇血恨,杀死了土匪头子。而在林祥福的心里,小美的去向成为一个终身的谜团。

第二部分中小美的故事记录了她二十几年短暂的人生,也为我们解释了这个谜团。原来小美确实在溪镇长大,她却有另一个爱人,就是她所谓的哥哥。因为婆婆的严厉,小美与爱人一起逃离家乡,四处流浪,最后不得已让小美留在林祥福的家中,伺机骗取钱财。小美卷财逃亡之后,没想到自己已经怀孕,就坚持回到林祥福身边把孩子生下,然后再次出走。等他们回到家乡,却发觉由于他们的出走,家里已经家破人亡。他们对于公婆和林祥福心怀内疚,而取用不义之财的罪恶感也让他们闭门不出,生活从此不同,变得沉闷而压抑。最后小美在林祥福第二次到达溪镇时,因为大雪天意外冻死。从此,小美和林祥福天人两隔十几年,却在林祥福死后棺材出城时,意外地和小美的坟头相遇,圆了他们俩的一场情缘。

 余华笔下的溪镇,正是处于辛亥革命前后的乱世,军阀和土匪的横行使人民生灵涂炭,人命轻于草芥。残酷的命运弄人,好人不一定得好报。然而,正是在这种乱世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尤其可贵,不管是林祥福好友一家对他的忠诚,或是溪镇商会对民众的善心帮助,还有小美与林祥福之间短暂的爱情,都是一片漆黑中的几束星光,让人看到希望,看到未来。

吳怡芳

正瑜的讀書心得寫的真好,不用我再畫蛇添足。作者用「心」寫來的人物、時代、背景,皆令人感動!看畢掩書時長嘆:世間好人何其多,人間悲劇永不盡!最後只得一字:慘

董汝瑰

同意怡芳所言,正瑜寫得真好!以下是我的淺見:

作者余華在書中寫了四位母親,林祥福的母親教子有方,使他具有勤懇、謙和、誠信而有擔當的人格特質,在年少时代,困難時刻、生死關頭,皆以正義、寬容、刻苦、勤勞、及智慧行事,不但在家鄕守住家產,也在陌生的溪鎮再創事業及財富,活出令人尊敬的典範。最終,他為救人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死於正義。

作者也寫出了一位強勢嚴厲的母親,造就了丈夫及兒子的軟弱。小美和阿強的怯懦無奈,養成欺瞞的個性,继而偷竊、逃離。在困窘的生活前,他們也欺瞞了林祥福,並在偷竊了他的部分積蓄後逃離,過著物質富足但精神潰乏恐慌的日子。

年輕的母親小美雖愛她的女兒,但卻選擇離棄愛她的林祥福及他們所生的女兒(百家),去追隨不上進的丈夫阿強!以致餘生是活在愧悔及思念女兒的痛苦中。最終在佛前懺悔时凍死。

善良仁慈的陳永良太太將百家奶大,像母親一樣的照顧她、関愛她,使百家從不覺得缺少母愛,這份親情是溫馨而難能可貴的!

書中也提到了相親、自由戀愛、門當戶對、童养媳、訂親等問題,似乎人為的總是不盡如意,令人感到天作之合的姻緣是多麼難得啊!

當陳永良一家離開溪鎮後,百家覺得好像失去了一位母親,才問她的父親林祥福有關她親生母親的事。林祥福善意的隱瞞了小美的欺騙與拋棄,編造了百家的母親是大家閨秀劉鳳美,使百家心情好些,不再沮喪。

本書話盡了人性的善與惡,人間的愛與義氣,故事情節曲折感人,是一本能吸引人讀下去的書。

王素楠

上個月我們讀的"名門醫女",是講到侯門大戶人家,享受著應有盡有的無慮生活。這次的讀本,卻是介紹社會最底層的小戶農家,過得是衣不蔽體,三餐不繼的困苦拮据生活.

女主角小美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父母不得已, 把年僅十歲的她就送去做童養媳,因為未來的婆婆獨霸的個性,受盡委屈,後來就和他的丈夫雙雙離家逃走.在逃亡中發生的一切就是這本書的故事。

首先他們偷取家中銀元,跑到大城市去享受了一番,但是還沒有多久就撐不下去,在逃亡中,碰到林祥福,是個大好人,收留他們,但是小美卻利用他,又給他添了一個女兒,卻不留下來照顧嬰兒就慌忙逃走,林祥福帶著嬰兒四處尋她,以為會到一個叫做"文城"的地方見到嬰兒的母親。

林在尋找的路上碰到好人陳永良,李美蓮夫婦和商會會長顧益良,他們都是有義氣敦厚老實人,大家合夥,一起努力打拼,創造木器店的事業,成功地生活下去。

書中另外的大好人,是田大和他的四兄弟,那份對於主人林祥福的忠心和執著,真令人動容,寧死也要忠於職守,使林無後顧之憂,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忠僕了!

在同一時間,叧外的一批人,卻想到與綁架有錢人家勒索贖金為主,橫行霸道,是地方上最危害的人物,林祥福為了去送贖金救援商會會長,卻被土匪打死,沒有正義,非常淒慘.

最後介紹小美和她丈夫,在完成的後續故事,因為偷竊作孽,畏畏縮縮,過著不能見天日的生活,最後也是非常遺憾,沒有和林見到面,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女兒,讀後令人非常惆悵。

底層社會需要大眾的協助,否則整個社會不得有安寧的生活。這是在任何國家或地方都得注意的事情。目前很多國家都有傾向此問題的趨勢,需要更多的關注!

鄧家齊

拜读了各位的读书心得,写得都不错,很有共鸣。

在网上阅读了几部网络小说之后,我们这个月读了余华的小说《文城》。《文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清末民初兵荒马乱的军阀混战时期,小说的主人公是林祥福和小美。小说故事内容在正瑜的读后感里有了非常简洁精炼的描述,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

......

说来见笑,上面的两行字,我写了已经两三天,下面的却怎么也无法动笔。好像正瑜的简单总结,已经把我该说的话都说完,属于我·自己的读后感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余华的《文城》,作者是一位好作者,小说也是一本好小说,但看过之后,就好像听了一场好故事一样,知道了故事的所有情节和结局,美美的过了一把瘾,至于感想,却又像水过无痕,无法表述。

记得我儿时,很喜欢看连环画,也就是俗话说的“小人书”。那时候广州的街边,常常有一些小人书摊。一个小铺位,几行长条凳,就是书摊老板谋生的行当。出租的小人书都钉在一块小木板上,以免被不自觉的孩子顺走,小人书的租金是一分钱一本。我就是在这样的小人书摊里,完成了我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等等的启蒙阅读。这次看《文城》,似乎这样的一种感觉又回来了。

我不常看小说,甚至也很少看电视连续剧,总觉得会在上面花费很多时间。但我读过的一些优秀小说,往往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学生时期读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等等。我们读书会早两年读的《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爱与黑暗的故事》等,也是这一类的好书。我们在这一类的书中了解到历史的真实和在教科书中无法传授的小说所处时代的社会与人文的状态。

话又说回《文城》,如果同陈忠实的《白鹿原》相提并论的话,就是小说中描写的中国在乱世之下的宗法文明以及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传统道德观,但《文城》显然比《白鹿原》弱许多。《文城》所描写的几个人物,如林祥福父亲与田东贵、林祥福与田大几兄弟、顾益民与陈永良、顾益民与林祥福、林祥福与陈永良一家,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的正直、忠厚与善良。

(2022年0月8日 抄錄)

( 在地生活北美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75a2043d&aid=17726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