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納卡戰爭對台灣的啟示
2021/06/30 23:10:45瀏覽867|回應0|推薦3

  你聽過「納卡共和國」(Nagorno Karabakh,唸起來十分拗口,故簡稱納卡)嗎?為何我要提它?因為它的命運和台灣類似。

  納卡共和國面積4,400平方公里,是個袖珍小國,比新北市和台中市面積總和4,268平方公里大一點。人口14萬,比林口市人口略多,種族多為亞美尼亞人,地理位置重要,是石油和天然氣管道轉運樞紐。

  納卡位於西亞南高加索山區,處在亞美尼亞(Armenia, 29,743平方公里)和亞塞拜然(Azerbaijan, 86,600平方公里)之間。Nagorno語自俄羅斯,意即高地,Karabakh語自波斯及土耳其帝國,意指樹林繁茂。數百年來納卡就一直是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兩國領土爭議與民族衝突的地區。

1922年12月蘇聯成立之後併吞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1923年蘇聯在兩國間另外成立納卡自治州,隸屬於亞塞拜然。

基督教的亞美尼亞族和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族衝突曾造成兩伊戰爭,一戰後英軍在納卡地區扶植亞塞拜然政權,將納卡納入亞塞拜然控管的自治州。

1991年第一次雙亞戰爭後,12月10日亞美尼亞人口佔多數的自治州納卡舉行公投宣布獨立,實際上附庸於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並未因納卡宣稱獨立而進行武統。同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也隨著脫離其附庸,可是兩國情勢更加複雜緊張。

1994年雙亞簽訂停戰協定,但雙方都未遵守仍不斷發生衝突,造成兩國數十萬名難民潮;2016年戰鬥最激烈,國際上多承認納卡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

  在後來多次戰爭期間,亞塞拜然受到土耳其、以色列、烏克蘭、車臣以及阿富汗的聖戰士支持,亞美尼亞接受希臘援助,俄羅斯則提供火炮與坦克。

  2020年9月雙亞又啟嚴重戰火,納卡重要大城Shusha被亞塞拜然攻佔;44天衝突之後,約有9萬名納卡難民從亞塞拜然然逃往亞美尼亞。美國介入並採與俄羅斯相同的兩方交好策略,透過國際調停,促成雙亞簽訂停火協定。但是亞塞拜然始終宣稱要終結納卡對其國土的佔領,亞美尼亞則承認納卡獨立。

   領土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已然,中蘇、中印邊境之爭也是如此,一個小小的邊境城市竟讓雙亞兩國長期陷入戰爭。大概只有五代十國的後晉皇帝石敬瑭例外,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還自稱兒皇帝,使北宋失去北部屏障而南遷,終至亡國。

  納卡共和國雖和多數國家維持經貿旅遊關係,但至今未獲聯合國會員國承認,僅被阿布哈茲(Abkhazia)、聶斯特河沿岸共和國(Transnistria)、南奧塞提亞(South Ossetia)三個非聯合國成員承認。  

  《紐約時報》2021年2月25日報導指出,亞美尼亞總理 Nikol Pashinyan 及軍方在2020年與亞塞拜然的戰爭失敗究竟誰該負責任而相互攻訐,使納卡陷入了政治危機,面對靠山亞美尼亞的內鬨更是憂心重重(Finger-pointing by the Armenian prime minister, Nikol Pashinyan, and the country’s military over who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losing a war with neighboring Azerbaijan last year has plunged the tiny south Caucasus nation into political crisis.)

  兩岸關係和納卡處境十分相似,主權都未受聯合國和絕大部份國家承認,與台灣往來的15個國家並未承認台灣國而是中華民國(除了「虛擬國家」非洲的索馬利蘭)。所幸美國目前是站在台灣這一邊,讓中共有所顧忌。

  台灣與大多數國家雖無邦交但有經貿往來或設有非官方代表處,而且與中國大陸有台灣海峽相隔,有一定程度的防衛能力,不是隨時可以爆發戰爭;唯一不同的是兩岸軍力嚴重不平衡,大陸軍經實力遠甚亞塞拜然與台灣。

  民進黨執政認定「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否定「九二共識」和唐山過台灣的祖先,台灣不屬於中國。但中國大陸堅持「兩岸一中」,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兩條平行線根本沒有交集,除非一方退讓,否則就是以戰爭讓這70多年無解的問題恩仇了了。

  納卡前景並不樂觀,,重要大城被亞塞拜然攻佔可能再度被併入亞塞拜然,但是納卡人民還有退路可以選擇逃難到亞美尼亞,力圖東山再起。當台海戰事一旦爆發,台灣人民還有「第二個1207國恥日」(1949年12月7日行政院長閻錫山斷然將戰鬥內閣從成都遷往台北,失掉大陸江山) 再度退往其他地方? (圖片摘自網路)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e8172be&aid=164507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