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07 02:04:25瀏覽1768|回應0|推薦7 | |
今天是七七盧溝橋事變82周年,中共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對日抗戰究竟是八年還是十四年,看法各有不同。 自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七七事變算起則有八年,故稱「八年抗戰」;若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侵略東三省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國際上稱這場戰爭為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指甲午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美、英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及德國、義大利宣戰。戰爭時間若從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 因為計算時間不同,中國對日抗戰有八年、十四年和四年的差異。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中國當時正處於軍閥擁兵割據之際,東三省軍閥張學良認為「戰爭不符日本利益,日本政府應會約束關東軍」(1);他誤判情勢加上保存實力的私心所以下令軍隊不抵抗,日軍迅即占奪東北軍駐地北大營,揭開侵華序幕。次日中共即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軍侵略;9月22日又通過《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提出組織東北遊擊抗日。 同(22)日蔣介石宣佈:「此刻必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之態度,靜待國際公理之判斷」。當時媒體報導國民黨政府軍隊不抵抗的原因是蔣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為由,強調先消除國內反對勢力再集結全民力量抗日,並依賴國際聯盟伸出援手解決困境。結果五個月內東三省全部淪陷。 1932年1月美國務卿史汀生(Henry Stimson)宣佈日本侵略滿洲(清朝稱東三省為滿州)是干涉中國內政,違反巴黎非戰公約,美國不予承認。但是「國際聯盟」不願為貧弱的中國而得罪野蠻日本,因此口惠而不實採取姑息政策,對當時抗戰影響很大;日本更於1933年3月27日脫離國際聯盟,加速侵華戰爭。 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後,蔣介石於7月17日發表《對於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強調得到中國各地勢力與中國共產黨及紅軍將領一致支持,表態擁護南京國民政府共同抗日,因此宣稱準備全面抗戰。 事實上日軍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持續侵略中國從未退離,抗日抗戰實際上從當時就已展開,這期間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就率眾與日軍在嫩江血戰,這場「江橋抗戰」(2)被視為中日軍隊首次正式戰鬥,而民間抗日行動更是此落彼起。但是日本以征服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3)以及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政治主張來掩護其侵略亞洲諸國的陰謀,還以退伍軍人為主的武裝移民輔以漢奸對占領區實施鎮壓,鞏固殖民統治。 由於蔣全力對蘇區發動剿共行動而延緩抗日;1931年12月江西省國民黨26路軍一萬七千名官兵發動兵變加入紅軍抗日(4)。而蔣介石的決策導致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逼蔣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中共於蔣被扣押後派周恩到西安與國民黨研商抗日問題,在宋子文、宋美齡斡旋下,蔣介石保證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而獲釋;中國由國共分裂開始轉變為國共合作。若非西安事變與盧溝橋事變的連續衝擊,蔣介石是否宣佈全民抗日還是未知數。日本侵華戰爭從1931年9月持續進行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歷經十四年,「十四年抗戰」似乎較符合史實。 不論抗日戰爭是幾年,對日抗戰在二戰期間使百萬日軍被牽制於中國戰場,無法向北進攻蘇聯與納粹德國會師,也無力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事,減輕同盟國在各個戰場的作戰壓力;亦使得日本海軍南進澳洲阻斷同盟國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失敗,斷絕日德戰略合作及打通歐亞大陸的目標。 根據讀者文摘「假如希特勒贏得二戰歷史將如何改寫」的推測報導(5),如果德軍登陸美國,美國人民在民主政體下享受的150年自由,五天之內就被一掃而光;羅斯福總統和他的閣員及所有州長都將送往德國集中營,猶太人將在美國就地處決。日軍於德軍入侵美國東岸時也在西岸登陸,和德國瓜分美國,美國將進入中古時期蠻族統治下的黑暗時代;在歐洲戰場盟軍戰敗則邱吉爾和他的閣員也會送入集中營。假設德國戰勝,世界歷史將完全改寫。 德日在歐亞戰場會師聯合作戰是希特勒的既定計畫,但是中國對日的浴血奮戰,牽制百萬日軍在中國戰場,消耗日軍戰力無法向蘇聯進攻與德軍會師,加上希特勒的錯誤決定(6),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他統治全球的幻想才破滅。 1947年2月中華民國行政院發佈《關於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公佈全國軍民人口傷亡數字為:平民傷亡913萬4,569人(其中死亡439萬7,504人,負傷473萬9,065人),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總計達1,278萬4,974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在戰爭中所遭受的損失按1945年幣值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二次大戰中國受損最慘重,應獲得最多賠款,結果蔣介石「以德報怨政策」放棄對日索賠,反而一無所得,又讓讓蘇聯拆走東北絕大部分工業和電力設備,中華民國政府僅獲得極少數「物資賠償」。 回顧對日抗戰歷史,不是去探討中日究竟對峙幾年,而是在乎中國軍民和日據時代台灣人民(7)在漫長戰火中遭受多大的苦難與傷亡。殘暴的日本軍政府雖遭受報應,成為史上唯一遭受原子彈重創的戰敗國,但對於亡者已經於事無補。戰爭是人類歷史的悲劇,以史鑑今,紀念抗戰之餘,切記即使是世界首強的美國,狂傲的川普都顧忌和北韓、中共兵戎相見,何況海峽兩岸實力懸殊,一意孤行而發生戰爭將是台灣的不歸路!(圖片摘自網路) 〈註釋〉 (1) 張學良在1990年接受日本NHK電台採訪時所作表示。 (2) 1931年11月4日嫩江橋抗日戰爭爆發,史稱「江橋抗戰」,馬占山在彈盡糧絕情況下撤離。 (3)「大陸政策」是從明治維新到二戰期間日本的對外擴張侵略政策,意圖先吞併朝鮮、中國等周邊大陸國家,最終稱霸東亞。 (4) Alexander Pantsov & Steven Levine合著:《毛澤東真實的故事》,林添貴譯, 聯經出版社,2015年,p280。 (5) 《第二次世界大戰秘史》,讀者文摘出版,1979年8月,p 429-443 (6) 1942年11月德軍已占領史達林格勒80%地區,卻因為希特勒臨時抽調部隊支援在北方潰不成軍的義大利部隊,錯誤戰略讓蘇軍展開反擊;後援部隊不斷從西伯利亞等地趕來,採取消耗戰和游擊戰終致拖垮德軍。 (7) 台灣抗日運動主要在日據時代,第一階段是1895年5月到10月為保衛台灣民主國(1895年5月成立)的「乙未戰爭」;第二階段是台灣民主國之後到1902年的抗日遊擊戰;第三階段的武裝抗日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到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1930年10月發生「霧社事件」,日軍將抗日原住民屠殺殆盡,參與行動各部落幾近滅族(2011年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即紀念此事);二戰期間強徵到南洋作戰的台灣人更數以萬計。因此戰爭期間日方不斷加強管控,不讓台灣成為另一個中日戰場。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