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政府親美是否金鐘罩護國(下)韓戰時期美國保台還是棄台
2019/07/13 03:51:33瀏覽792|回應0|推薦6

 蔡英文打破中華民國總統在美國過境僅能停留24小時的限制,並獲同意在台灣的紐約辦事處進行外交接見,17個友邦代表全數到場,這種過境禮遇史無前例。美國一方面反對台獨卻對主張台獨的蔡英文禮遇有加,本月9日又宣布批准M1A2艾布蘭戰車及可攜式刺針防空飛彈約22億美元的軍售;看似大善人協助台灣,實際上利用台灣牽制對抗中共,作為美國在太平洋的第一線Gate-keeper。政府故意忽視或真不懂,就讓韓戰期間美國對台灣的兩手做法當做參考。

 多數人認為由於韓戰爆發,美國決定阻止中共解放台灣,才有今日;隨著機密檔案陸續開放,中外學者長期深入研究,發現美國因為自身利益的轉折變化和戰爭中的慘重犧牲,而調整對台政策,中華民國才命不該絕成為既非獨立,又非不獨立的政治實體。但是隨著中共躍上全球三大強權之一,民族主義愈形強大激進,在習近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終極使命下,台灣即使有老美撐腰,是否仍安然無恙?

 韓戰發生於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戰爭實際上分為三部分:一、1950年夏季在南韓之戰;二、1950年秋冬在北韓之戰;三、中國部隊介入改變戰局。

  戰爭發生前,美國正醞釀發動蔣介石下台的政變,希望有新的領導人讓台灣不落入中共控制。但美國安會NSC37/5號解密文件顯示,美國排除軍事手段介入,只願意以經濟和外交手段扶植台灣抵擋共產主義。而且當時中共實力和美國差距懸殊,老美不放在眼裡,並未視台灣為美國在太平洋的第一道防線,和現在密切關注台海局勢的心態完全不同。

  但是北韓三天就攻佔南韓首都漢城,讓南韓的抵抗迅速瓦解,美國決定以武力介入戰場,並調派第七艦隊佈署在台海之間,擴大亞洲的防衛圈,實施「中立台海」政策。但向國府明確表示「第七艦隊只為美國利益而戰」。當時情報顯示,韓戰爆發前,中共沿海部隊和船隻數量大增,已準備侵犯台灣。第七艦隊駛入台海防止中共乘北方戰亂入侵台灣,但美國為贏得韓戰,也警告台灣不能趁機攻擊大陸,妨礙非共國家的聯合陣線。

  台海中立化雖被解讀為解救國府與台灣,事實上美國只是單純想阻止韓戰蔓延到朝鮮半島之外。文件顯示「美國務院官員對安撫中共的重視,遠遠超過保衛台灣」

  韓戰發生後,美國所有情報顯示「中國不會參戰」,因為蘇聯不會介入,以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中共聽命於蘇聯,當然也不會亂來。但是莫斯科與北京早已達成先統一朝鮮半島再解放台灣的共識(1),並指示由中共以志願軍名義參戰作為蘇聯代理人的戰爭,以免美蘇正式對戰引發全球戰爭。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81號文件的擊退戰略是中共介入韓戰的真正因素,而非美軍攻抵鴨綠江才逼使中共參戰,因此中共於1950年十月底發動攻擊。中共的參戰讓美軍攻勢嚴重受挫,美國企圖推翻北韓共產主義難以達成,讓戰事拖延日久,和1968年越戰一樣令美國人民反感,使杜魯門成為美國歷史上非常不得民心的總統,也使他放棄1952年競選連任。

  二戰結束,中國在雅爾達密約中被出賣,蔣介石對美國實利主義已有深刻了解,知道台灣只是美國對中共策略的棋子,隨時可能被犧牲來換取停止韓戰的可能。果然1950年12月美國打算以聯合國席位換取中共退出韓戰,未料中共拒絕,國府才未再度被出賣。

  當時的副總統陳誠在回憶錄中指出,美國在發表白皮書之後,對中共極盡巧言利誘之能事,只要中共脫離蘇聯,不惜犧牲台灣,不讓國府重返大陸

  韓戰爆發前,美國務院向各駐在國宣傳台灣在政治、地理與戰略上均屬於中國,其淪陷不會傷害美國或反共陣線的利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長梁敬錞指出,1951年3月,美國防部長馬歇爾極度想將台灣當作與中共政治談判的籌碼,「殊無決心保台」(2)。以上只是摘列部分史實說明真相。事實上,歷史中很少有國家會讓他國利益的考量來主導自己的政策,戰國時代「圍魏救趙」的道義早已不復存在。難怪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警告台灣說「美方對台防衛承諾從來都不是絕對的」。

  政府親美是否認定就是金鐘罩護國?值得深思!(圖片摘自網路

〈註釋〉

1. 大陸旅美學者陳兼,〈朝鮮戰爭的起源與歷史影響〉,文史參考,2010年第12期,頁 

  127

2.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1980年4月

〈參考書籍〉

1.     David Halberstam:〈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秘〉(停戰65週年版),王祖寧, 劉寅龍譯,八旗文化,2018年1月

2.     Bruce Cumings,〈朝鮮戰爭〉,林添貴譯,左岸文化,2013年7月

3.     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衛城出版,2011年10月

4.     李明,〈韓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政治大學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2007年1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e8172be&aid=12807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