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3/18 12:00:31瀏覽243|回應0|推薦0 | |
25.3.18請問:1.請解釋「此則該攝:彌陀、藥師、上生等經,及蓮社事想法門,罄無不盡也。」 2. 事想與理觀有何區別? 慶答1. 惟念「他佛」所該攝的有《阿彌陀經》的西方極樂、《藥師經》的東方琉璃、《彌勒上生經》的上方兜率,三種淨土法門,及廬山慧遠的「蓮社」在事相上觀想,都不是純觀法性(自佛),而包括了觀想、觀像、持名,就是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所說「事持」。
慶答2.《楞嚴經》開出兩個方法滅除我們的顛倒想: *理(持)觀(直指人心/頓悟):「迴光返照,正念真如」--實相的觀照-內善根-廣 蕅益大師《楞嚴經/文句》卷五:若惟念自佛,則……以六根為所觀,以「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為能觀,如《央掘經》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彼意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減修,了了分明知」等。此則該攝一切諸教,一切禪宗直指法門,罄無不盡也。 *事(持)修(覺觀事相/漸修):「依止一念,從空出假」--事相的實作-外助緣-專 蕅益大師《楞嚴經/文句》卷五:若惟念他佛,則…….妙觀察智為能觀,六根為所觀;六根為能念,諸佛果德為所念。由第六識夾持六根,專注佛境,俾眼所見、無非佛色,耳所聞、無非佛聲,鼻所嗅、無非佛香,舌所宣、無非佛號,身所對、無非佛境,意所緣、無非佛法。此則該攝:彌陀、藥師、上生、等經,及蓮社事想法門,罄無不盡也。 天台教學止觀雙修、解行合一,(圓教)義理與觀法,周密結合,以一心三智,直觀圓融三諦,後人起修,則「理」持、「事」持,可互為「正、助」,其範式有二: 1.義解精詳,「理觀」為主,事修助成:如智顗的思想與實踐於是以「十境」與「十乘觀法」的理觀為主,而以事理相合的各種三昧行法,裨益中道實相的體悟。 2.掌握教觀,「事修」為主,融入慧觀:如遵式,雖通曉圓教,其志在精勤實修,以慧觀置入事修,由禮懺與念佛而入圓教領悟。這種事修為本的模式,契合多數行者的根機與需要。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