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的哲學
2023/11/06 18:54:30瀏覽112|回應0|推薦0

淨土的哲學

一、現實的苦

現實世界的本質是苦,我們的人生充滿了煩惱,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釋尊對於現實人生的苦,看得很透徹,因之,他究明了苦因,闡明了離苦得樂的(解脫的)教義,即: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三法印(或四法印)等原始佛教的中心思想,皆了「離苦得樂」所說。在大藏經,對人生的苦觀,已有很多的證明。

人生極苦的思想,到了淨土宗,特別被強調。所謂末法,信心,罪惡觀等厭忻思想,都是依此極苦觀的反省而形成了他力為主的救度(得樂的方法)。

道綽大師以「去大聖遙遠故」和「理深解微故二由,喊出了「聖道難證」之口號。善導大師在《觀經疏.玄義分》開卷偈中說: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在《觀經疏.定善義》中說: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又說: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又於《般舟讚》中說:三界六道苦難停,曠劫以來常沒沒,到處唯聞生死聲等等,皆是體會了人生是「苦」的嘆聲。

人生既然是苦就可能生出「苦求樂」之思想,大師《法事讚》說:大眾同心厭三界,三塗永絕願無名,乘佛願力往西方,念報慈恩常頂載。這是厭苦求樂的表現。

可是,佛教的苦觀,並不是悲觀,也不是厭世觀,是由精神上的解而離苦的。佛教不是求五官的享樂(娛樂,相對的樂,是苦的一種),而是求涅槃的樂,是超越了苦樂相對的樂。那麼什麼是「涅槃」?請看下節。

二、真實的樂

現實的苦,是由「煩惱」而來,而煩惱的淵源,是「我執」和「法執」。我執是「情」的「迷」,而法執是「智」之「迷」。由此二迷,而形成了現實一切的苦境。我法二執是認識性的,是主觀上執著,所以現實的苦,也是人類主觀的感受。因之,離苦的方法,第一,先捨棄主觀的「執」。而棄執的最好方法,是以信願稱名為第一。由信心所體會的樂,是超越了二元對立的最上樂。梵語稱為Mapari Nirvana,譯為「大寂滅」或「大滅度」,涅槃是Nirvana的音譯。Maha是「大」。Pari是接頭詞,意思是「周遍」。最周遍的、最大的寂滅,如吹滅了大炎火,非苦非樂,超越的、絕對的和平之心境。如虛空,無為自爾,為一切現象之體。是清無垢的「空」,才是真實絕對究竟的樂。這個樂,並不是無作用的頑樂,也不是無能無力的死相,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能開顯法、應、報、化之四種身,變現各種淨土。

現實的苦界,是由我法二執的有漏業所感,淨土是由阿彌陀佛無漏清的願心所莊嚴。有漏無漏、迷與悟,本是同一且不同的兩個形相,所以迷悟是一而二、二而一。同一本質而成了兩個形態(迷悟或苦樂),是由「執」而生的分歧使然。

我法二執斷除了,頓現其本來寂。而如來的大用,能從大寂滅中現出四種作用,第一法身,是真理自在的狀態,尚無應用之力。到了第二報身,始現應用之相,這是有形相的世界,有兩個基本相,即:永遠的生命與絕對的光明。在經典裏,稱為「壽命無量」與「光明無量」。無量的生命,是永遠相續,毫無間斷的;無限的光明,是無所不照的。非苦非樂的大寂滅(真樂),是有永遠性(生命)與普遍性(光明)兩大基本相的。由此成立的現象界,是最理想的樂園(土),此樂園(淨土)中的樂,才是永遠絕對的真樂。 

三、彌陀淨土的成立原理

真實的樂是淨土的樂。那麼,淨土是由於什麼原理所成立的?淨土的本質如何?

真理的作用,無窮無盡,無所不妙。但是,報身的能力(作用),是超越人智的。阿彌陀佛的大用,為了救度眾生,以特別的願力,建立了一個理想的樂園(安樂國)--西方極樂世界,是「樂」的大容器,比方:把植物放在空氣中燃燒,就化為灰,若在密閉的容器中燃燒,就變成木炭。同理,眾生轉迷開悟的第一條件,是把眾生放在這個清靜的環境,讓他產生變化(轉迷開悟)。發明這個方法的是阿彌陀佛。以此大樂的環境,解除有情的眾苦。因之,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報土,並不類似眾生「業力」所感的苦界。由阿彌陀佛大願力的強緣,能使我們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慈悲,也是由彌陀本願所現的特別世界,超勝其他諸佛國土。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說:

觀彼彌陀極樂界,廣大寬平眾寶成;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為精。普勸歸西同彼會,恆沙三昧自然成。

《般舟讚》說

相好莊嚴無殊異,皆是彌陀願力成。光能變現希奇事,盡是彌陀願力作。金剛無漏莊嚴地,明明相照超千日。

一入涅槃常住國,徹窮後際更何憂。念念時中常證悟,十地行願自然成。地地慈悲巧方便,以佛為師無錯悟。

這樣看來,彌陀淨土是由彌陀願心所莊嚴的佛,且是報土中的別報土。

第二理由,是「指方立相」。真常寂的境界,本是無形無相、超絕方所、非苦非樂,什麼要施設有方有相的樂土呢?須知,第一義諦即是因緣法,因緣法即是第一義諦。善導大師《觀經疏.定善義》日想觀說:

欲令眾生,識境住心,指方有在。

在像觀說:

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指示方處辨立相狀,無相是有相的原理,有相是無相的具現無相者,猶如居空立舍;而眾生心須有寄託,乃能存立,萬象亦然。善導大師《法事讚》有如下諸文:

諸佛境界,唯佛能知。但為凡夫亂想,寄託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捨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剎。

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七寶莊嚴最為勝,聖衆人天壽命長。

佛號彌陀常說法,極樂衆生障自亡。

再從彌陀救度的場所莊嚴看,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說:

已成窮理聖,真有遍空威,在西時現小,但是暫隨機。

又論十方淨土與西方淨土的優劣中,道綽大師《安樂集下卷.第六大門》,舉出第二證說;

於時法藏菩薩,願取西方成佛,今現在彼。是二證也。

以上乃指:眾生的知識,不出色相,故須別指西方,為吾人得樂之依止處,否則不但不解其樂,其「樂」之作用(形相),也無從發揮。因之,須將無形無相的樂體,顯為具體的現象,才能達到目的。這是指方立相的必然結論 

四、淨土的本質

西方極樂淨土,是由彌陀的「願力」所成就,這個世界,是「樂體」的具現(樂相)。那麼,這個「樂體」,也就是淨土的本質如何?從這個根本問題,衍生了歷代祖師的各種淨土觀。

從結論說,彌陀淨土的土體是「涅槃」,而其證果是「無為法性」,淨土是無漏清淨業感的世界,是以「無漏」為「體」的。但它的快樂,是寂靜無為之樂,是消遙法界之樂,涅槃是不生不滅的非變化法。淨土的「體」雖是涅槃,但它的諸相是無漏的勝相,是真空的妙有,並不是有漏的業相,更非妄有的執相。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釋名門」,論其依報之寶地莊嚴中,分為地下、地上、虛空等三莊嚴,而結論說:「雖有三種差別,皆是彌陀淨國,無漏真實之勝相。

明幢體等,是無漏金剛。(出於地下莊嚴釋)

明淨之義,即無漏為體也。(同右)

明因觀無漏之寶地,能除有漏多劫罪。(出於地想觀釋)

一一樹高三十二萬里,亦無老死者,亦無小生者,亦無初生漸長者,起即同時頓起,量數等齊。何意然者,彼界位是無漏無生之界,豈有生死漸長之義也。(寶樹觀釋)

言金剛者,即是無漏之體也。(寶池觀釋)

諸寶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因其佛心是無漏,故其樹亦是無漏也。(〈定善義〉)

如上,彌陀淨土是以「無漏」「果體」,故其一一莊嚴(廣門示現相),皆是無漏相。漏無漏的相望,是彌陀報土的特徵。關於報與化的對望,有穢相望、因果相望、地前地上相望等,各家的準則不一。如「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是因果相望的,而「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地前與地上相望,漏無漏的相望,是彌陀淨土的準則。

總之,彌陀淨土的主體,是涅槃,而其莊嚴相狀,是無漏果報。其土之證果,是無為法身與真如無生之大果。因之,彼土之快樂,並不是感官性之娛樂,也不是對象性之貪慾,它的樂是無為法樂,法性的常樂,無生逍遙之樂與不可思議的至樂。善導大師《觀經疏.定善義》說:

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薰心遊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或現神通而說法,或現相好入無餘,

變現莊嚴隨意出,群生見者罪皆除。

指方立相的淨土觀,並不是實體性的,也不是固定的物質,卻是一種最高的價值,即:以真空為理的妙有世界,此事於善導大師五部九卷中的證果論,即能明瞭。善導大師所描寫的西方廣門示現相,由其絢爛蔽目的文學表現,說得很透徹。

淨土,是由於無為寂滅樂所表現的具體世界,是實相即現象不生不滅的世界。彼界有兩個基本原理:一是永遠的生命,是從實相所現的現象;二是普遍的光明,也是從實相所現的形相,由此光明,一切暗雲悉皆消滅,智慧由是而出。

那麼,土無為法性(樂)的兩個原理,即永遠的生命(無量壽)與絕對的光明(無量光)。由此兩大原理,而變現為莊嚴勝妙的淨土,是彌陀願力所成的特世界,一切眾生都可帶業往生。往生之,由其絕對之光明與永遠的生命,能淨化眾生的無量罪垢,因其環境(淨土),有絕大之熏化作用。彌陀淨土的體系,可寫成下表 

                      時間──永遠的生命

     (實相)法性無樂                      現象(淨土莊嚴相)

                      空間──絕對的光明 

由觀念論看,心淨則十萬非遙,心垢則目睹猶遠。可是,由實在論看,確有遙遠的西方極樂之星球。比方還沒製出一張紙之前,是沒有方形、大小、顏色等,但製出之後,此紙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所以「此紙」是有觀念性與實在性之兩個本質。土的存在也是如此的,即:有唯心性與實在性(客觀性)兩面。由日常的萬象看,西方的彌陀,是確實有的,這是由天文學可以推想的,在無限的宇宙中,該有人類以上的高等存在。

從第一義諦看,空有相成,淨土的「有」是「妙有」「勝義有」。從一心看,萬法唯心,能形成極樂或地獄,也能現出極樂世界。所以淨土的存在,是確實有的另方面,是觀念性的(唯心性的)。觀念性與實在性兩面,皆由一心所顯,猶如現實之存在,離心則無物(色)可談,同時,離物也無心可說。可是,從「佛願」來說,西方淨土是在的,因為眾生是實在的,所「佛」乃應眾生之所需,顯現殊勝的極樂世界,以圓滿眾生離苦得樂之需求,而達成自利利他之佛教目的。眼前一張紙,既公認為「有」,西方淨土,豈可撥無乎!何況,佛言是聖教量,信佛語為是,因這是「信仰體驗」的境界。

此文依[李世傑 中國淨土教略史<淨土宗要義>--念佛的哲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 --淨土思想論集(一)1978.12]修潤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04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