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數學至理與淨土莊嚴
2024/03/17 11:53:36瀏覽994|回應0|推薦0

數學至理淨土莊嚴(象山慶24.3.17)

    網路有人說:

      數學裡有個美好的詞,叫「求和」;有個遺憾的詞,叫「無解」;有個霸氣的詞,叫「有且僅有」;有個悲傷的詞,叫「無限接近卻永不相交」。還有個模糊的詞叫「約等於」,遙遠的詞叫「未知數」,單調的詞叫「無限循環」,堅定的詞叫「絕對值」;但是乘法中,「一方為零,結果都為零」。

    這樣的歸納,似可擬仿我們的現實生活,讓人思考為何「零」排在前面,又是結論:一切數字,起於零、歸於零。人的一生或即是數字的組合,每個人也在解開這些數學題。例如,除不盡的非要除盡,就有「小數點」,在人生中就是傷疤!乃至於有些題目,只是「妄想」或「理想」,或不能成立,或永遠無解。人情與世事,就是這樣的無明、顛倒、錯亂,從種種分別戲論中生起的,不外乎煩惱、疑惑,表面上似有某種「理性」或「邏輯」可遵循、可依準,可據以分辨各種虛實、抉擇各種是非、判定各種取捨,讓人生得以趨利避害、除妄歸真,……但這一切,只是活在一種自我催眠的假想中,就如解開現有的題目之後,又製造了更多的問題,就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沒完沒了,在眾生,稱為「輪迴」業,在法界,稱為「無窮」相。一切順其自然吧!大路小路,走出去都是路,路走到盡頭,人生也就結束了。

   據說,「0」的概念來自兩河流域的蘇美人,以楔形文字記錄。西元前三世紀,亞歷山大征服巴比倫,學到這個「0」,將它傳入印度。再由波羅摩笈多Brahmagupta628年重新提出,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在中國,「太極」與「道」類似宇宙萬物未生之前的「0,而開天闢地之後,「一、二、三」就隨而發生。從「0」到「1」(從無到有),是天地自然生發的氣機,也是人心不安其位的妄動。古印度人以「空」說0,如《楞嚴經》:「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萬有所依之「空」來自人的「覺性」。此「覺性」既能不動如「空」,也能隨緣而「有」,非空非有而亦空亦有。人類為了表詮宇宙的現象而造出約定俗成的符號,最後卻陷入數字的加減乘除之中,互相糾纏,自尋煩惱;可說是:「春蠶到死絲不盡,中陰生起再投胎」。如何跳脫迷妄而歸零,從零出發而無漏 ? 網路<落日觀景>詩云「半生風雨半身寒,一杯濁酒敬流年;回首過往半生路,七分酸楚三分甜。日出東方催人醒,不及晚霞懂我心;辭別再無相見日,終是一人春秋!」人生多半如此,乍暖還寒、茹酸憶甜,有聚有散、半夢半醒,的確是不堪回首。與其讚嘆日出東方的晨曦、寄望於娑婆人生的美好,不如觀想日落西方的晚霞,欣慕於淨土化生的極樂;兩者對比相較,乃是:有限與無極、汙染與清淨、煩惱與解脫、複雜與單純……,不只是12345與0的數量之差,而是「可計算」與「不思議」的性質之異;日落所象徵的阿彌陀佛西方淨土,其依報的功德莊嚴,其正報的清淨無漏,乃濁世之人文難以想像、描述的,所謂「非譬喻之所能言,非算術之所能計」的無量壽、無量光;因此,放下數學的演算,參考數學的借喻,而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信佛弘誓心、乘佛本願力,往生安樂國!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8040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