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5/13 11:04:28瀏覽115|回應0|推薦0 | |
念佛人的吉祥數:48-18-6(象山慶24.5.13) 佛(因地)有48(超世/別)願,成佛而酬願成報,每一願成一身,就有48種身相之示現;48願乃總括無量願,無量願有無量身,無量身有無量光,無量光簡約(由博返約)為十二光,無量願收設為48願,亦如三嚴二十九種,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十二光入無礙光,48願入第18根本願,即《觀經》第九觀:「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第18願一言以蔽之,曰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就如《大般若經》600卷,綱要為《金剛經》,又濃縮為《心經》,又總言之曰(觀自在)「無所得」[1]。 48願乃淨土宗核心眼目,從內容上可分為三:攝法身願(彌陀自證功德)。攝淨土願(莊嚴依報)。攝眾生願(成熟善根,往生淨土,疾速成佛)。48願體現出法藏菩薩的大慈悲心,內蘊大乘佛教之奧藏秘髓,乃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之法藏綱宗,實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法藏綱宗。 自從《大經》宣說48願之後,這個數字就成了念佛人最熟悉、最親切的「吉祥」數,如蕅益師<48願文>、蓮池師<答淨土48問>)……,今日則有慧淨師《阿彌陀佛48題─以48題略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善導師:「弘誓多門48,偏標念佛最為親。」願以成身,身則有力,酬願之48身,亦不外乎三攝(佛身、淨土、眾生)之願身。》此前出版之結緣書《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略舉四種:「本願成就、救度眾生、光明攝取、臨終來迎」,是為總說,今此新書為分別細說,然亦可統整、歸類,不離於此四種。又《佛在何處》之「西方、十方、名號、頂上、口中、身中、心中」,亦是另一種表述方式。另,佛教中相關的法數,如48有漏智、48輕戒、48體12光佛……。 彌陀48願之中第18,被尊為根本願,理所當然成了神聖莊嚴的往生(通關)密碼:法藏比丘廣發超世願,是為了普救十方眾生,而第18願能圓滿阿彌陀佛的本懷--「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就是「信心、稱名、往生」。48願的每一願都有第18願的內涵,讓眾生欣慕、嚮往極樂世界,住不退轉,速證涅槃,發大乘心,廣度眾生。乃至於「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也以「未造者抑止,已造者攝取」來概括,類似於四正勤的「已生惡法為除斷,未生惡法不令生」。可以說,盡十方三世之三寶功德,於第18願皆悉具足、無有遺漏。之所以如此,是建立在「彌陀本願,眾生稱名」的感應道交、機法一體,也示現於「此遣彼喚,互為郢匠」的二尊一教、諸佛共證。歸宗結穴,世出世間「一切聖教,盡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彌陀所發48願,是成佛濟世的弘誓(佛)—法—呼喚—迴向(感) 慧淨所撰48相,是念佛往生的聞信(凡)—機—回應—領受(感) 有人據淨土三經及祖師之釋,整理了「阿彌陀佛四十八種德相」: 1.住立空中5.影臨東域 3.本願成就12.舉足救迷13.立撮即行23.臨終來迎24.放光讚慰44.悲心招喚 28.救度逆謗29.苦機為先 2.指方立相 4.西方淨土 45.光壽無量46.諸佛稱揚47.諸佛之王48.最尊第一 6.護念平安7.消災免難8.延年轉壽 34.稱名滅罪 35.聞名滅罪 11.所求遂意 36.聞名不退37.聞名皆往 9.破愚開智10.令心歡喜 14.證得往生 38.他作我受39.普施功德40.一念大利41.遇無空過42.專念必生43.生皆成佛 15.應聲即現16.應念即現17.應心即現18.身心無礙19.如母憶子20.生佛相憶21.不相捨離22.親近增上 25.光號攝化26.名號度生 30.唯攝念佛 27.救度十方 31.不問罪福32.不問久近33.不揀定散 每一種德相,各有經論根據,但可依其性質、功德之相類而再歸納、合併。 1、住立空中的佛。《觀經》第七觀云:「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2、指方立相的佛。第八觀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釋言:「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 3.本願成就的佛。經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釋言:「不舍本願,來應大悲。」 4.西方淨土的佛。經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5.影臨東域的佛。釋言:「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 6.護念平安的佛。經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7.消災免難的佛。《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 8.延年轉壽的佛。《觀念法門》:「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9.破愚開智的佛。經言:「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暗。」釋言:「能除眾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 10.令心歡喜的佛。經言:「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莫不慈心歡喜者。」「彼之光明清淨廣大,普令眾生身心悅樂。復令一切餘佛剎中,天龍、夜叉、阿修羅等,皆得歡悅。」「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來生我國。」讚言:「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光所至處得法喜,稽首頂禮大安慰。」 11.所求遂意的佛。經言:「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12.舉足救迷的佛。釋言:「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系之牢何由得免?」 13.立撮即行的佛。釋言:「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14.證得往生的佛。釋言:「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 15.應聲即現的佛。釋言:「行者正稱名時,彼彌陀即遣化眾,應聲來現。」「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 16.應念即現的佛。釋言:「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17.應心即現的佛。釋言:「諸佛大慈,應心即現。有斯勝益故,勸汝想之。」 18.身心無礙的佛。釋言:「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 19.如母憶子的佛。經言:「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 20.生佛相憶的佛。釋言:「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般舟讚》言:「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21.不相舍離的佛。釋言:「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 22.親近增上的佛。釋言:「親緣、近緣、增上緣。」 23.臨終來迎的佛。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釋言:「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24.放光讚慰的佛。經言:「生彼國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25.光號攝化的佛。釋言:「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26.名號度生的佛。經言:「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27.救度十方的佛。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8.救度逆謗的佛。釋言:「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29.苦機為先的佛。釋言:「然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30.唯攝念佛的佛。《觀經》第九觀云:「無量壽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釋言:「佛光普照,唯攝念佛。」 31.不問罪福的佛。釋言:「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32.不問久近的佛。釋言:「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33.不揀定散的佛。釋言:「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34.稱名滅罪的佛。經言:「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釋言:「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謗法闡提行十惡,迴心念佛罪皆除。」 35.聞名滅罪的佛。釋言:「明罪人既聞,彌陀名號,即除罪多劫。」「善人為說,彌陀功德。罪人既聞,彌陀名號,即除罪多劫。」 36.聞名不退的佛。讚言:「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 37.聞名皆往的佛。經言:「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讚言:「諸聞阿彌陀德號,信心歡喜慶所聞,乃暨一念至心者,迴向願生皆得往。」 38.他作我受的佛。經言:「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釋言:「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39.普施功德的佛。經言:「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所有成佛功德法,悉以迴施諸眾生。」 40.一念大利的佛。經言:「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讚言:「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 41.遇無空過的佛。讚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42.專念必生的佛。釋言:「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43.生皆成佛的佛。經言:「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般舟讚》言:「一到彌陀安養國,畢竟逍遙即涅槃。」 44.悲心招喚的佛。釋言:「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45.光壽無量的佛。經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46.諸佛稱揚的佛。經言:「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47.諸佛之王的佛。經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 48.最尊第一的佛。經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彩云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無極之體,遍滿法界;為度眾生而顯示種種形像,都有慈護眾生、大歸依、大安慰、大引導之益。當代最慈悲莊嚴的「彩云佛」--阿彌陀佛立於彩云蓮花上,左手持蓮,右手下伸,彎腰前傾,接引眾生。彩云西方三聖 ---------------------------------------------------------------------------------- 《無量壽經》魏譯本48願: 1國無惡道願、2不更惡道願、3身真金色願、4形色相同願、5宿命智通願、6天眼普見願、7天耳普聞願、8他心悉知願、9神足無礙願、10不貪計身願、11住定證滅願、12光明無量願、13壽命無量願、14聲聞無數願、15隨願修短願、16不聞惡名願、17諸佛稱歎願、18念佛必生願、19臨終接引願、20欲生果遂願、21三十二相願、22一生補處願、23供養諸佛願、24供具隨意願、25演說妙智願、26那羅延身願、27一切嚴淨願、28道樹高顯願、29誦經得慧願、30慧辯無限願、31照見十方願、32寶香妙嚴願、33蒙光柔軟願、34聞名得忍願、35脫離女身願、36常修梵行願、37天人致敬願、38衣服隨念願、39樂如漏盡願、40樹中現剎願、41諸根無缺願、42清淨解脫願、43聞名得福願、44修行具德願、45普等三昧願、46隨願聞法願、47聞名不退願、48得三法忍願。 ---------------------------------------------------------------------------------- 言其次第,大要如此:最初二願,願自國眾生離苦,後之九願,願自國眾生得樂;苦受必然急除,是故在先,苦除之後必樂,因此為後。得樂之極在必至滅度,圓成菩提,方為究竟,此即第11願。已至滅度則契佛所證,佛德無量,舉光壽代表,體為壽命無量,用為光明無量,即光壽無量,此即第12、13願。無為涅槃之淨土,主伴同一,主是彌陀,伴為人民,因順他方稱呼故,人民自有天人、二乘、菩薩,其數眾多,故次誓聲聞無數,此即第14願。生彼淨土眾生,與彌陀成生命共同體,皆為彌陀法眷,壽命同佛,皆為無量,故次誓眷屬長壽,此即第15願。往生彼岸佛國,無有女人、根缺、三途、外道等一切譏嫌不善之名,純一諸上善人清淨良伴,但聞快樂之音,供佛敬法之聲,故次誓不聞惡名,此即第16願。彌陀大願,超世無上,以名攝生,無機不度,然則法賴人弘,需十方諸佛流傳方能普度眾生,故次誓諸佛稱揚,此即第17願。十方眾生,其數無量,根機各別,依龍樹菩薩《大智度論》所言,機類大分為三,即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是故,彌陀攝生亦需三願,方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究竟圓滿,故次誓攝生三願,此即第18、19、20願。四十八願中,於此二十願,彌陀心中所願盡極矣,以下諸願皆由此中展開。法藏菩薩發願之始末,至此滿足。 攝法身願(3):12光明遍照十方13壽命同佛永久17諸佛稱名贊歎 攝淨土願(5):27萬物悉皆殊特28菩薩道樹普見31淨國照見十方32嚴飾超諸天人40隨意見諸佛國 攝眾生願:攝淨土天人願(16)--1國中無三惡道2不復更生惡道3各得真金色身4形色無有好丑5生者皆得宿命6皆得天眼徹視7皆得天耳徹聽8皆得知他心念9皆得神足飛行10不起貪計身見11正定必至涅槃15壽命修短隨意16國中無不善名21各具三十二相38妙服自然在身39受樂同於漏盡 攝淨土聖眾願(8)--14聲聞廣多無量22菩薩一生補處23一時普供諸佛24供具自皆如意25菩薩演一切智26菩薩得金剛身29受經普得智辯30智辯無有限量 攝他方眾生願(6)--18十念皆生我國願19勤修我皆接引20系念必生我國33蒙光觸身獲益35信樂永離女身37歸依感動天人 攝他方菩薩願(10)--34皆得法忍總持36勤修必成佛道41聞名諸根具足42悉得清淨解脫43聞名生處尊貴44修行具足德本45皆得三昧見佛46自然得聞妙法47即得不退轉地48即得諸忍究竟佛教中關於18的法數,較常見的是--18圓淨:報身佛之依持圓淨也。1色相圓淨,光明遍照無明世界,色相周遍也。2形貌圓淨,妙飾界處各各形貌殊勝也。3量圓淨,大城無邊不可量也。4處圓淨,出過三界所行處也。5因圓淨,世出世之善根自功德而生也。6果圓淨,清淨自在唯識之相也。7主圓淨,如來所鎮,恆居於中也。8助圓淨,菩薩安樂所住處也。9眷屬圓淨,無量八部眾等所行處也。10持圓淨,大法味喜樂所持,長養法身也。11業圓淨,作一切利益之事也。12利益圓淨,離一切煩惱之災橫也。13無怖畏圓淨,非諸魔所行處也。14住處圓淨,一切莊嚴所依處也。15路圓淨,大法與念與慧與行之出離也。16乘圓淨,以止觀定慧為所乘也。17門圓淨,以三解脫門為入處也。18依止圓淨,以大蓮華為依止也。出於《攝大乘論》。另如: 18界、18羅漢、18地獄、18不共法……。 [1] 《大般若經》〈佛法品〉:「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無有少法不如實見,於一 切法如實見時,於一切法都無所得;於一切法無所得時,則如實見一切法空, 謂如實見四諦所攝及所不攝諸法皆空。」 六百卷的《大般若經》談大乘佛法的三個主要思想: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