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歸元鏡》-1.
2022/09/06 16:59:56瀏覽56|回應0|推薦0

淨土歸元鏡-1.

清.徹悟禪師「閱歸元鏡」:

大方無滯見通人,用處投機法法親;觸目已成三聖觀,和聲與種九蓮因。一乘本不容株守,二諦何嘗是浪陳;解展化權常格外,空花也放少林春。[i]

<嚴而和序>云:

    近日賢智者參禪習教,不暇念佛;愚拙者應名了事,不信西方。將迦文苦口叮嚀,幾成虛設;五濁難信,豈不然與!心(融)師悲之,欲使人人咸歸淨域,無計可為筏渡;……爰是搜三祖本傳塔銘,一生實蹟,敷為四十分,借諸伶人,當場搬演;音樂問答,出相露布,俾三祖公案,一朝重新;淨土法門,燈傳無盡。

     唯此熱鬧場中,人競觀聽,因是觸目警心、感入心肺,從此而茹齋戒殺、從此而念佛往生,豈非火宅中一劑清涼藥哉!黃葉止啼,莫此為妙。

<孟良胤序>:

    心師以悲濟之願,構茲實錄,俾三祖一生實行,載之於紙上者,復演之於當場;……使人觸於目、警於心,或發願往生、或專心念佛、或戒殺茹齋、或止惡歸善。

    三界空花,本無定法;其中若親朋眷屬、富貴功名、離合悲歡、是非人我,不啻一場雜劇耳!……音樂宣和、情景昭著,與淨土之水鳥林木,又何異哉!……此真以如幻法門,巧設方便,見聞者當裂諸見網,勿隨情認戲,則法法歸真,同生蓮域,庶不負作者之本懷云爾。

<問答因緣>:

    問:「師何發心,搆茲實錄?」答:「從悲心所搆。一切有情,皆當成佛,因迷五欲,貪戀執著,流落他鄉,輪轉受苦。今就他隨順聲色欲中,引其信受,正使就路還家,極為省便,愍一切故。」問:「歸元鏡何門所攝?」答:「淨土門攝。以淨土中,水鳥林木,皆演法音故。」問:「內中所屬何義?」答:「是權巧化導,屬乎方便。又係大乘了義,不類二乘有漏;以念佛必成佛故、放生具大悲故。」問:「歸元鏡具幾許功德?」答:「其功德不可思議。……何以故?世財佈施,屬有漏因;念佛往生,證無漏果。故若論權巧弘法、方便利生,即緣覺、聲聞,亦當避地三舍。」

<規約>:

善男信女,歡喜助資、搬演流通者,「現生」福壽雙隆、「歿世」必生淨土。

    幸諸善人,勿生排阻,有乖流通,自棄於淨土也。幸甚!

    以三祖作標榜,分分皆實義,切勿隨例認戲,但名演「實錄」;若不以戲視者,其功德無量。

    此錄皆真經真咒、真法真理、真祖實事、真心發願,借人顯法,權巧化導,故曰「實錄」,隨喜者詳之。

    此錄分四十二分,取《華嚴》四十二字母[1]之義。此錄不曰「傳奇」而曰「實錄」,不曰「齣」而曰「分」者,以此中皆真諦,非與世俗戲等,故別之。

    此錄發願利生,方便說法,仰報佛恩、並酬祖意;未嘗輕以臆見邪法,惑亂四眾。

    此錄情求通俗:上而慧業文人,以至稚童幼女,使無一不通曉。故一切深文奧義,不敢贅入。[2]

    此錄於祖師法諱或俗名,皆不敢直呼,但曰「某甲」,尊法也。

    此錄皆佛祖菩薩[3],萬勿使彼立演;觀古人「為尸」之意,益當敬信。如勢有不可者,寧弗演,可也。    

    搬演諸善人,當如親身說法,宜齋戒正念;此名以「法」佈施,較之以「財」佈施者,等無差別。

其中曲白,皆本藏經、語錄,演法者切勿以私心臆見,攙入俗語,混亂佛法,後必遭報。慎之!

此錄皆大乘方便,絕不同<目連><王氏>等劇,故曲皆佛法,最喜雅調摸(摹)寫、介白清楚、低昂激切,使人一見,感悟回心;不在事相奢華、跳舞繁冗,萬勿增入紙劄火器,裝點醜局,反涉惡套也。

此錄演完,不得找雜戲一齣,以亂正法勝心。在演法者,亦不得稍去一分,以失祖師真蹟。

觀聽諸善人,宜坐兩旁;當正心凝慮、靜念隨喜。觀畢,當效法先賢,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演法主人,當誠心肅念、香燭列供,如說法等。不得設葷餚,茶食方可清演無量功德。

<第四十二分>:

三祖因緣事事真,一番拈出一番新;當場幻相皆真相,入耳歌音即法音。一莖草、丈六身,切莫隨流認戲文;若能珍重回頭去,便是蓮宗會裏人。 

<問答因緣>云:

    問:「能演之人與所演之處,果能生福否?」答:「福利甚大!所演之地,即成道場;能演之人,究竟成佛。何以故?以如來威神、三祖願力故。又能存者獲長壽、增智慧、釋病苦故;亡者拔業障、出三途、獲往生故。」

    問:「歸元鏡有發心信受者,蒙幾許利益?」答:「發心歸向,根器不同,約其因地,略有五種:一者.初地見聞,感動慈念,隨即戒殺者,得歸元鏡之毛;二者.見聞發心,歡喜生信,隨即持齋、放諸生命者,得歸元鏡之皮;三者.淨心隨喜,生難遭想,深信因果、朝夕念佛者,得歸元鏡之肉;四者.深心淨信,脫離世緣,厭娑婆苦,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者,得歸元鏡之骨;五者.見無所見、聞無所聞,契自性彌陀、了唯心淨土,一腳踢開三祖燈光、一槌擊碎歸元鏡影,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拖泥帶水、方便提攜,遊戲中現寶王剎、微塵內轉大法輪,若此者,得歸元鏡之髓。蓋惟得髓,方稱歸元之本懷耳。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妙理圓通,……無一實法與人,皆是黃葉止啼、權巧方便、遊戲三昧,如寒山、拾得、布袋、蜆子諸聖,皆截斷聖賢藤索、掀翻佛祖家私,打破虀瓮、別開生面,是以機用方便而遊戲者。至於普門大士,或現男女僧尼、或現宰官妃后、或現惡鬼修羅、或現地獄畜生,隨類度生,不拘繩尺,是以大悲方便而遊戲者。

    問:歸元鏡畢竟名戲,何成祖錄?答:妙理圓通,切莫擔板;若滯境、守愚,亡失方便,終落二乘、外道。所以祖師云「盡十方界,是一戲場;諸佛出世,皆同影現[4]。」總明無一實法與人,……種種方便,窮劫難述,故須識祖師機用、具普門手眼,方知歸元鏡消息。汝輩當求法、慧二眼,高枕虛空,正好看大地眾生演雜劇也。

    問:歸元祖錄,是虛是實?答:非虛非實。何以故?若詮體,則纖塵不立,故非實;詮用,則萬法森羅,故非虛。今歸元鏡者,或顯理、或顯事,或事理互融、或真妄兩顯,雙收無礙,不離體用,故云非虛非實。

    問:用何三昧,得成歸元妙義?答:有五種因緣,和合成就:一佛法、二世諦、三文字、四音律、五通俗,缺一不可。何以故?缺佛法則不成祖錄,缺世諦則究成杜撰,缺文字則語言乖舛,缺音律則聲調不和,缺通俗則流通不遠;故必須五緣和合,成此方便。

<弟子德日跋>云:

    ……吾師(智達)不避疑謗,設異方便,搜三祖傳記,演為實錄;一時遠近見聞,翕然傾動;真如時雨,溥潤大地;諸人佛性,悉得發生。可謂擲出龍宮之寶,遍給群生。匪宿緣之有幸,得遇於斯因!但當諦信,無恣口業。……今我心大師,悲劫濁之方殷,傷邪見之刺謬,將醍醐上味,侑以清歌,如甘露灌頂,徹骨清涼;論事相,則懺六根、雪三業;究宗旨,則空萬法、了一心。聲聲演出無生忍、劇劇全談理事足,俾見聞隨喜,盡忻寶所;一切有情,偕臻壽域,共報佛恩,說如是法,名真實慈。正是:法音直指歸元路,慧鏡高懸照古今!見聞諸仁者,畢發菩提心;渡盡一切眾,咸入蓮華藏!

    或以真實妙諦,不應開此如幻法門,經云:「但有言說,俱成戲論;一切幻相,悉皆空寂。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假音聲作佛事,正是以幻覺幻,凡諸遊戲神通,總成一行三昧[6];從此發真歸元,不為幻相所惑,即是觀第一義;就令下根見解,一句染神,早植淨因;甚或謗誹,一落識田,已含智種。

<曇花記>序[7]云:

以戲為佛事,可乎?曰:世間萬緣皆假,戲又假中之假也。從假中之假而悟諸緣皆假,則戲有益無損。……且子不知:閻浮世界,一大戲場也!世人之生老病死,一戲場中之離合悲歡也!如來豈能捨此戲場,而度人作佛事乎?……以傳奇語闡佛理,理奧辭顯,則聽者解也。

世人好歌舞,余隨順其欲而潛道之,徹其所謂導慾增悲者,而易以僊佛善惡因果報應之說,拔趙幟插漢幟,眾人不知也,投其所好,則眾必往也。……導以所好,則機易入也。

<第38分>

(蓮)諺者,方言;謨者,訓範。古今市井俚言,頗寓箴規至理,奈世人習焉不察,都輕忽過了。……謾饒有聖經賢傳、錦字瑤篇,怎療得盲聾病?爭如時諺也,入人深細味,閑評最有情。……牌場戲曲,原是詩雅遺音,爭奈世人雜以穢褻淫詞,祇供壺觴笑謔;怎知道那忠孝節義、慷慨悲歌,感人最切。況南閻浮提,以音聲作佛事;吾曲而典之,正是:「先以欲鈎牽,次令入佛智。」方便中之巧施也。……假使以出世間正法化導有情,(排場伎樂)觀亦何害?……書史者,以言載事;排場者,以人顯事,其意同也。(侍)可見役役浮生,都是一場戲局!若能感悟,即戲成真;若不行持,雖真亦戲。可見真、戲融通,本無定法,只在當人迷、悟耳。(蓮)這是華嚴無礙境界。……須歸正!順世情,隨緣應;休教誤入迷魂陣,人身一失難重訂。(合)旅泊由來一戲場,散場歸路君須認!

<客問決疑>答云:

    有客問於懶翁曰:師所作歸元鏡,誠足以悅目警心;然諸善士每每竊議,以為大乘教典、曠代祖師,編入戲劇,暢演高歌,酒肆淫坊,壺觴笑謔,褻聖慢賢,莫此為甚。翁曰:然!誠有是言,然此輩初心起信,法執未融,但知奉佛,不知報恩;固守常法,不識方便,無怪其疑且毀也;而孰知弘法利生,正所以報佛恩;故巧設方便,正所以弘法利生。今拈為排場者,正借彼幻人,顯諸實法,投其所好,引彼見聞,使其發心念佛,求生淨土耳。如《華嚴經》云:「先以欲鉤牽,次令入佛智。」正謂此也。故云:「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嗟乎!闡揚淨土,十方聖賢,歡喜無量;即三祖復起,亦必歡喜無量;肯嫌為褻慢耶?况佛法遍一切處,斷不遺於戲場[8];菩薩度一切人,決不揀於淨穢。……其以為褻慢者,皆常人二乘之見,自心疑懼耳,於佛祖何有?噫嘻!設使有褻慢之罪,予當其辜,使人人念彌陀而生樂土。

    三藏十二部皆金口所宣,人人能奉持否?法華會中,尚有五千退席,安得使人人歸信?但於不信眾生,植其因、投其種耳。何以故?不信之人,大都耽於聲色名利,豪縱淫騁,留連一生;佛法名字,沒世不聞;三寶之地,足跡不至。亦不知孰為彌陀、孰為淨土,沉沒苦海,大可悲憐。故此實錄者,正富貴場中之荻渡耳!假此方便,誘其見聞,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正如彌陀疏鈔云:「或信或疑、惑讚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願如來加被,仗佛威神,當令(此劇)世世流通;見者聞者,皆覲彌陀;讚者毀者,悉生安養。

    我初疑為劇,不識為方便;佛見與戲見,交搆於胸中。……今聞師所說,如夢方始覺。世出世間事,皆同戲幻等;但取救脫人,即成無上法。……歸元亦如是,借幻而逗機;但植淨土因,何有法非法!

<戲劇融(供)通>云:

    嘗聞:祖師有聞舉輓歌而悟道者、有聞乞人行歌而悟道者,豈戲劇不足以悟道乎?吾以爲戲劇即道,第世人習焉而不覺耳。即今思之:父母妻子,親朋眷屬,豈不是同夥戲人?富貴功名,即是妝點的服色;田園屋宇,即是搬演的戲場。至於榮枯得失,聚散存亡,即是一場中悲歡離合。其中凶頑善類,君子小人,互相酬酢,即是一班生旦淨丑。才離母腹,即是開場之期;蓋棺事定,便是散場之局。然則閻浮世界有一而非戲乎?

    猶未也,進而思乎其人:彼一人之身也,倏而男、倏而女,倏貴倏賤、倏文倏武、倏老倏幼、倏生倏死、倏人倏畜,變幻不常、苦樂莫定,較與苦海眾生,輪迴六道,改頭易面、隨類受形者,寧有異乎?夫衆生因迷逐妄,隨業受報,枉淪苦趣,無有真實。然則生死果報,無始而今,宛同一戲耳,又何疑於世劇也乎?

    猶未也,更進而求乎其道:彼諸人,茍一當場,笑也而無喜心、啼也而無悲心,惱怒也而無煩惱之念、求乞也而無食得之懷,男女交歡而從無癡淫之想;打罵也而不嗔、殺戮也而不恨;極意拈弄,於自己主人,安然不動。鑼鼓一歇,便現本地風光,瀟灑天然,具大解脫風味。較與祖師之隨機應務,菩薩之隨類度生者,又何以異乎?

    嗟嗟,戲場中日說妙法,而世人不知,止供壺觴笑謔;彼戲人日轉法輪,而自又不知,僅作餬口生涯。夫世人藉戲人以醒迷,而戲人復迷於所迷,是以迷人而復迷迷人也。茫茫長劫,無有出期,悲夫!



[1] 佛光大辭典四十二字門 乃就「梵文四十二字母」而論其各自之義門;此為華嚴、般若二經所說觀字義法門之一;又作悉曇四十二字門、四十二字陀羅尼門。

[2]如前引《全明傳奇》,武林天繪樓校訂之《曇花記》凡例,亦云「此記雖本舊聞,多創新意,並不用俗套。」「不用隱僻學問、艱深字眼。」「博收雜出,頗盡天壤間奇事。」

[3] 劇中扮相出場的有:釋迦牟尼佛(第二分)、阿彌陀佛(四一分),觀音大士(十五分)、大勢至菩薩(廿七分)、戒定慧三真(第七分),及舍利弗、迦葉、阿難(第二分);另,韋馱天(第一分)、四天王(第二分)、六丁神(第四分)、招寶神、華光(第七分)、金剛神(十五分)、趙玄壇(三十分)等。

[4]唐.湛然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T46_p0956a):「次想能所為理一心,應想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牟尼影現中。」  

[5] 五燈會元卷一:「毗婆尸佛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6]此應即是「念佛三昧」,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卷下(T8,p0731b):「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24田同旭:<以傳奇闡佛理、采史料為戲曲——論屠隆的《曇花記》>,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2期,提要:《曇花記》是部宗教劇,其以木清泰辭世訪道入佛為情節主線,敷演了儒道釋同源、相爭又同歸的歷史,旨在宣揚三教合一佛為尊的思想;「世間萬緣皆是假」之觀念的提出, 卻又極其深刻地展示了封建社會鬼域成災,到處冤獄的黑暗現實。藝術上,它以傳奇闡佛理,采史料為戲曲,表現出極為特殊的創作思想與藝術風格,盡管有其藝術缺陷,卻因有別於其他明清傳奇而獨具特色。

(明)屠隆【曇花記】,臺灣.開明1970,臺北.天一1983

釋慧鐸:<天台教觀民間初機之接引──以《曇花記》為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所http://210.59.120.179/download/science/19.htm

[8] 由於現觀「諸法無自性」,乃能普遍的肯定「一切法當下皆是涅槃相」;這是證悟者的法眼,因智慧無礙,故能於諸法不取不捨而隨緣應用;《景德傳燈錄》卷9(T51,p365a)溈山靈祐云:「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702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