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聖賢錄》之女人往生.8
2022/05/24 16:21:55瀏覽129|回應0|推薦0

第二節 女性往生的祥瑞場景

    《淨聖賢錄》所描述的女性往生過程,經常呈現某些戲劇化的傳奇元素,淨土相關的語彙以及往生淨土的場景描述不斷的出現。為了凸顯往生的效果,在往生女性歷經死亡的過程裡,經常強調彌陀眾聖、樂聲、金光、異香、蓮花等淨土用語。這種用極樂淨土的「往生」取代令人畏懼的「死亡」之敘述方式,正好說明往生事例的性質與目標,無疑是為了宣揚彌陀淨土信仰,並使人啟信而樂從。從廣泛採用淨土詞彙,來描繪神異而傳奇式的淨土「往生」,以取代一般人對於「死亡」的負面印象,除了說明往生女性所堅信之極樂淨土的真實性,往生事例傳奇性的敘述,也為後代淨土行者提供豐富的參考素材。而這些敘述內容,對於彌陀淨土信仰的傳佈,以及淨業修行的提倡,無疑具有相當的影響與啟發作用。

    女性能否順利往生淨土,命終時刻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本節將依據淨土聖賢錄》女性往生事例的敘述,檢視女性往生的歷程與臨終場景可能出現的「瑞應」現象,藉由往生現場淨土「瑞應」的出現,探討相關的情節描述與女性往生淨土之間的關聯,並嘗試解讀事例背後所欲傳達的真實意涵。

 

一、撲鼻異香

    往生者居處異香滿室,是《淨土聖賢錄》事例經常出現的「瑞應」描述,如清代婁縣人陸氏臨終時右脅而臥,如入禪定,「室中異香,直透中堂。」[1]同時代另一位往生女性常熟人張家婦,往生的現場則是「異香郁然,達於鄰里,鹹集其門,驚歎稀有[2]街坊鄰居為撲鼻異香所吸引,紛紛聚集於已經往生的張家婦家門口,眾人一致為張家婦往生的「瑞應」事蹟同聲讚歎。又如清代長洲人宋孺人,於臨終之際,要求身旁送終的子媳及眷屬,為其助念佛號,並且叮嚀切勿哭泣,而宋孺人本身則合掌至頂,微聲念誦平日所習咒語。片刻之後,「忽聞異香滿室中,泊然而逝。」[3]在場眾人聞到滿室撲鼻異香,此時宋孺人早已追隨於佛後,歡喜踏上往生西方的旅途。

    往生場所散發出滿室異香,不禁令人聯想往生之後所投身的極樂世界,不僅是一個潔淨光明的世界,也是一個滿芬芳的世界,因為那裡的一切,都是無量眾寶和合而成的,所以時時彌漫著香氣,處散發著芬芳。宋代國學進士王日休所校輯的《佛說大阿彌陀經》,經文提到:

 

      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

      各坐于一蓮華之上。自然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吹諸

      寶華皆成異香,散諸菩薩聲聞大眾之上。[4]

 

由於女性往生極樂淨土以後,即可於蓮花座上享受微風所帶來的異香薰染,因此,在其往生的現場,難以言喻的異香,通常由往生者遺體或居處散發出來,令在場親友皆能嗅聞體驗,並共同讚歎往生「瑞應」的不可思議。

 

二、天樂盈空

    「瑞應」的呈現方式,除了往生者居處異香滿室之外,有時甚至還伴隨著美妙的天樂。例如〈隋獨孤皇后〉事例,訴說皇后于永安宮溘然辭世之當下,「于時異香滿空,天樂振響。」[5]又如宋尼能奉〉事例,形容比丘尼能奉往生時「異香滿室,有樂聲隱隱西去。」[6]天樂代表著迎接往生西方的聲音,同時也象徵西方聖眾親臨迎接往生者的隆重。當天樂奏鳴時,熱鬧的場景取代了死亡的哀淒,往生西方歡欣鼓舞的張力,深刻感染親身耳聞的在場親友。乍聞天樂的美妙音聲,周遭立刻強烈感受到淨土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祥和氣氛。因此,《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淨土: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7]

 

極樂世界常作美妙之天樂音聲,因此,若往生者居處傳出天樂,通常顯示此時飄聞的天樂,已經伴隨佛菩薩的示現,接引往生人安詳的前往淨土。例如宋代會稽人胡媼,於臨終之際「見佛來迎,安詳坐逝,路人皆聞空中樂聲,隱隱西去。」[8]宋代另一位往生女性明州人孫媼,往生之時「空中奏天樂聲,聞於遠近。」[9]又如明代昌平人於媼,臨終之時空中隱隱有天樂聲,鄉人皆聞之。」[10]往生者安詳坐逝之際,隱隱西去的天樂聲,往往令周遭眾人皆能清晰聽聞,共同見證淨土往生的莊嚴場景。而空中飄聞的樂聲,聽在眾人耳裡,有時可能傳達某些特殊的意涵,如宋代比丘尼悟性居於廬山,其臨終時:

 

      忽聞空中樂聲,謂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矣!見諸同志念佛精進者,皆

      有蓮華以待其生。」言畢而逝。[11]

 

空中傳來的樂聲,不僅傳達比丘尼悟性的往生訊息,甚至進一步透露其淨土的往生品位。像這樣略顯神異的情節描述,在往生的祥瑞場景之中,更加凸顯出飄聞於空中的天樂聲,在此刻正扮演著接引往生人前往淨土的神奇角色。

 

三、光明照空

    臨命終往生西方淨土的人,是蒙受阿彌陀佛所放光明,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例如秦媼〉事例,敘述主角于臨終之際,忽有光明照空,逾於皎日。」[12]事例未明言佛光之顏色,其光芒雖晃耀甚於皎日當空,但是卻柔和而絲毫不剌眼。至於佛光照身究竟有何功德利益?《無量壽經》記載:

 

      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若在三塗極苦之處,

      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複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13]

 

藉由彌陀最尊第一的光明照身,能使臨終之人解脫諸苦,安詳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歷代女性往生事例中,對於佛光照空之情節敘述便屢見不鮮。如〈唐尼法藏〉事例,描述主角命終之時「夜見佛菩薩光明照寺,奄然而化。[14]事例以佛菩薩放光普照,作為接引比丘尼法藏往生西方的具體象徵。另如清朱氏事例,則是描述主角往生的當下,「時窗外忽有白光一道,徐徐向西去,人皆異之。」[15]以瞬間劃過窗外的白色光芒,強烈暗示朱氏已經置身于白光之中,追隨彌陀往生西方。又如〈明李氏〉事例,訴說主角:

 

      一夕夢趺坐山巔,佛光照身,覺謂其子曰:「西方之期至矣!」無何,示

      微疾,端坐而逝。[16]

 

李氏於睡夢中喜見佛光照身,因而得以預知自己即將往生的訊息,在此事例中,佛光的出現,則是提供預知時至的功能,象徵來自西方的訊息,提前預告李氏即將往生的事實。

    由於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17]因此,往生女性於命終之時,若「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來生我國。」[18]命終之後將蒙受阿彌陀佛所放光明,接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宋沈氏〉事例,描述主角于臨終之際:

 

      忽見阿彌陀佛,踴現虛空;菩薩聖眾,左右圍繞。放白毫光,至行者所,

      若長虹駕空、千燈普照,頃之吉祥而逝。[19]

 

事例以仿若「長虹駕空」以及「千燈普照」的晃耀光明,形容諸佛菩薩示現接引的場面,令旁觀眾人得以親眼見證佛光的赫赫威靈。臨終得見佛菩薩親臨接引往生,不僅是所有淨土行者最終的願望,同時也是淨土經典所宣說彌陀的承諾。《觀無量壽經》記載:

 

      生彼國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

      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

      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20]

 

阿彌陀佛放光普照臨終之人,正是象徵阿彌陀佛實踐諾言,攝取念佛行者並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的明證。而彌陀所放白毫之光,晃耀如駕空之長虹、普照之千燈,不僅映照出女性平日念佛修行的精勤不懈,而虛空中所徹照之白光,使得往生的場景在祥瑞的氣氛當中,更是增添不少熱鬧與非凡;臨終時佛菩薩的放光接引,有如人生謝幕的舞臺燈光,正好投射于念佛行人往生的場景,適足以將完美的人生結局,引導至令人擊掌讚歎的最高潮。

 

四、見蓮花

    臨命終時看見蓮花瑞相,彷佛接獲彌陀盛情邀約前往極樂淨土,代表的是淨土行者即將往生西方的象徵。依淨土經典記載,「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21]因此臨終若見蓮華瑞相,則顯示將因修行有成而得以往生淨土。例如唐代薛翁之妻王氏,於臨命終時:

 

      俄見床前有赤蓮華,大如五鬥甕;已又見青蓮華,充滿一室。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降臨空中,而王氏逝矣![22]

 

王氏見到花體碩大的赤、青兩色蓮花,並且又見到西方三聖現身接引。這樣的瑞相描述皆是《阿彌陀經》所描述的淨土景象,經文中提到極樂國土有七寶池:

 

      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

      香潔。[23]

 

七寶池中花色互異的各色蓮花,各自綻放出與花色相同的光芒。臨終「瑞應」所見之蓮花,巨大的蓮葉甚至可以覆蓋整條街道,如元代鄞縣人周婆,於往生之前「一夕夢大蓮葉,遍覆市衢,己手執數珠,經行葉上。[24]周婆於睡夢中,看見自己在巨大的蓮葉之上經行,不久之後隨即安詳往生。又如清代松江人姚氏,原本不知念佛,於身染重病之後,其姊前往探視並教以念佛之法,姚氏樂而從之。念佛不過半天的時間,接著:

 

     忽笑曰:「我見蓮華無數,大如鬥。」語竟即逝。[25]

 

姚氏臨命終時得遇其姊教以念佛之法,往生之時還看見蓮花瑞相,這樣的情境描述,頗能符合《觀經》下品往生的記載,經中提到下品下生者: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

      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

      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26]

 

至心念佛能生淨土,即使是五逆十惡之輩,若於臨終能遇善知識教以念佛,甚至於只要能十念具足,命終時仍然得見蓮花現前。此時在短暫的剎那之間,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是往生淨土的品位較低而已。

    女性臨命終時夢見蓮花來迎的場景,有時會伴隨著淨土聖眾的出現。如宋代霅川人朱氏,持名念佛曆三十年,臨命終時:

 

      夢三比邱,手執蓮華,謂媼曰:「吾先為汝種此華,今日當開,故來迓汝。」

      [27]

 

臨命終時夢見比丘及蓮花來迎的場景,在《觀無量壽經》裡可以發現類似的記載,經文提到中品中生者

 

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

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28]

 

女性畢生修行的共同心願,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29]臨命終時若能看見蓮花瑞相,往往代表淨土行者將往生西方的象徵,因此,淨土聖賢錄》女性往生的故事情節,經常出現見蓮花瑞相的敘述。女性歷經畢生精勤的淨業修行,若能於命終之時目睹蓮花來迎,將使女性對於身後往生淨土充滿信心。臨終得見蓮花瑞相,如同接獲彌陀邀請前往極樂淨土的保證,代表的是淨土行者已經具足往生西方的資格,同時也是臨終女性即將追隨佛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象徵

 

五、佛與菩薩聖眾來迎

    臨終時刻見佛菩薩來迎,是淨土經典一再宣說的彌陀接引承諾,也是所有淨土行者最期待見到的往生景象,能見到佛菩薩來迎,可以確定必然往生淨土。如宋代錢塘人袁媼,臨命終時「見佛菩薩眾,現前接引,端坐而化。」[30]臨終時能見到彌陀與菩薩來迎,是上品往生者命終時出現之「瑞應」。《大阿彌陀經》記載:

 

      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翻飛行迎之。則往生

      阿彌陀佛國。[31]

 

《阿彌陀經》也說若能一日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亂,則: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32]

 

阿彌陀佛與淨土聖眾示現接引往生之人,是淨土行者畢生莫大的成就與榮耀,女性終其一生若能精勤念佛,往往能於往生之前,親自見到阿彌陀佛示現接引的淨土「瑞應」。如〈清餘氏〉事例,描述主角于往生之前數日:

    

     夢阿彌陀佛現身接引,既覺,自知時至。[33]

 

    臨終能見佛來迎之人,生前必須精勤念佛修持,才能有此淨土「瑞應」。由於阿彌陀佛示現接引的畫面,大多是往生者自己臨終所見,若能親身目睹此一勝相,可說已經得到往生淨土的保證。如清代常熟人俞媼,臨命終時「朗唱佛名三四聲,合掌西顧,曰:『佛來矣!』右脅而逝。[34]又如〈清尼妙成事例,述說主角于往生之前三日,告知侍者其生緣已盡,三日後即將往生。後來果然於三日之後,於趺坐念佛之時,猛然抬頭說:

 

      「接引佛已到,吾行矣!」即瞑目而化。[35]

 

    臨終者所見阿彌陀佛現身接引的場景,有時會呈現如《觀無量壽經》所說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36]西方三聖共同接引的畫面。如唐代上党人姚婆,于臨終時「見阿彌陀佛降臨空中,二菩薩侍左右。[37]又如清代嘉興人朱氏,於命終之時忽笑曰:『西方三聖至矣!』焚香洗沐,念佛數十聲而終。[38]女性臨終所見的接引場面,有時也會呈現觀世音菩薩單獨示現的接引畫面。例如〈明尼成靜〉事例,述說主角于臨終時「語弟子曰:『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來此相接,吾往矣!』即瞑目而化。」[39]又如〈清江氏〉事例,敘述主角臨終之時「忽大聲曰:『觀世音菩薩來矣!』趣具湯,洗沐畢,就枕而逝。[40]臨終所見無論是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單獨示現,都同樣使臨終女性歡喜雀躍。女性臨終所見觀世音菩薩示現接引的畫面,如同《觀無量壽經》之記載: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見已歡喜即便命終,

      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41]

 

臨終能見到觀世音菩薩示現,同樣意味著獲得往生淨土的保證。往生女性臨終所見之菩薩,有時甚至可能出言勸進臨終者,在關鍵的時刻為其指點迷津。如〈清楊氏〉事例,描述主角于身罹重病時,發願求生西方,並於室中供接引佛像,一心念佛期待西方接引。忽於瞑目之際

 

      見觀音大士謂曰:「蓮華種子,已有半功,其半看汝手段。」問:「從何處

      著力?」答曰:「撒手便行!」即合掌唱佛,趺坐而逝。[42]

 

透過觀世音菩薩所賜指引金言,不啻為楊氏開啟了通往淨土之門的鎖鑰,而楊氏最後果真追隨觀世音菩薩往生西方。

    女性臨終所見西方來迎的聖者,除了佛與菩薩之外,也有可能還包括其它西方聖眾。例如宋代嘉禾人鍾婆,平日誦阿彌陀經,並兼持佛號,曆二十年之久。臨終之時:

 

      語其子曰:「西方眾聖,遍於虛空;大白蓮華,光明普耀,吾其行矣!」[43]

 

    臨終時刻見佛來迎,是淨土經典一再宣說的彌陀接引承諾,也是所有淨土行者臨終之際最期待見到的景象,若見到來迎聖眾,幾可確定必然往生淨土,不至於在往生的重要時刻彷徨迷惑。畢生所念念不忘的淨土聖者若能現身於臨終之人眼前,將如舊友重逢般的令人雀躍,而此臨終之人見佛菩薩與聖眾來迎之後,將能安心追隨於佛後,共赴西方極樂世界。

    女性往生時的場景,所呈現的淨土「瑞應」,大致上包含了異香、天樂、光明、蓮華、聖眾來迎等祥瑞場景的描述,在往生現場的親友見證之下,這些淨土「瑞應」的出現,可以說是最直接的往生證明。「瑞應」的適時出現,不僅取代了生離死別的無助與哀淒,能參與並且親身沐浴於往生的祥瑞場景,令在場親友難掩內心受到的震撼與莫名的感動,對於念佛能生淨土的不可思議,在動容與讚歎之餘,不禁興起見賢思齊的追隨念頭,於是相繼投身于淨土的修行行列。而往生者自身於親身見聞淨土「瑞應」的當下,更能充滿自信的踏上往生之路。

 

第三節 女性往生淨土的驗證

女性往生之後,若能伴隨「瑞相」的出現,往往帶給家屬莫大的安慰,讓家屬相信亡者放下牽掛,平靜無懼地往生極樂淨土。而旁觀親屬若能親身見聞瑞相的出現,則有助於降低喪親後的傷反應,甚至對於淨土往生之信仰激發出啟信的作用。至於如何斷言女性往生者是否已確實往生淨土的疑問,一般人通常以「瑞相」現與否來做判定,例如亡者身體鬆、面微笑;念後肢體柔軟、面容安詳;往生後四肢皆已冷但是頭頂依然保持暖狀況;以及火化後燒出舍利;甚至撒灰現花紋驗證往生等諸種「瑞相」。本節將針對女性於生之後,自身肢體所呈現的種種特殊現象,以及周遭親屬所見聞的宗教現與夢境體驗,做為探討女性是否確實往生極樂淨土的觀察依據。

 

一、身體瑞相

    對於往生淨土「瑞相」該如何判別的問題,印光法師在其《文鈔》中提到:

 

      死後面色光澤、屍體柔軟、面帶笑容、頂熱炙手,此種景相,均為往生之

      瑞相。[44]

 

一般人死亡之後會產生皮膚發黑、身體僵直、腐爛發臭等自然的生理變化現象臨終能往生淨的人,卻反而呈全身柔軟,面色紅潤光澤如同生前一般,並且容貌安詳,彷佛正入睡眠之中。這樣的殊勝瑞相,往往令見聞之眾人備感神奇,不禁同聲稱歎佛力之不可思議。《淨土聖賢錄》往生女性事例中,屢見如此神奇的瑞相描述,如宋代廣平郡夫人馮氏,往生之後「三日而殮,家人輒聞妙香。及茶毗,啟視,面如生時。」[45]余杭李陽春之妻潘氏,臨終稱佛名不絕口,屈三指而化。入殮之際「肢體輕軟,貌如生。[46]〈清江氏〉事例,敘述主角臨終敦促家人為其洗沐,沐畢就枕而逝。入殮時顏色紅潤,手足柔軟,若委蛻者然。[47]這三位往生女性均呈現出肢體柔軟、面貌如生的共同瑞相,頗令人稱奇並為之讚歎不已。

    為何女性往生之後已歷經多時,肢體卻仍然能維持如同生前般的柔軟?從《無量壽經》的記載中,不難找出合理的解釋。根據經文敘述,由於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往生者若蒙佛光攝受,則能保持「身意柔軟」,[48]並且往生之後的面貌,依然顯得安詳莊嚴,歡喜往生的神情宛如生前。由於往生者於佛光照身之際,得以「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49]往生之人蒙受佛光照身,因此能仰賴彌陀願力接引,盡除自身所有罪業,歡喜踴躍的追隨佛後,安詳往生極樂淨土。

    女性往生之後由身體所呈現出的瑞相,除了前述肢體柔軟、面容安詳、面色光澤如同生前之外,根據部分往生事例的描述,女性已經往生多時的肢體,有時會呈現若干特殊的現象。如〈清蘭若庵尼〉事例,敘述主角于念佛坐化之後,「時當酷暑,七日肉身不腐。」[50]同樣以坐姿念佛而逝的另一位元女性,根據〈清兵家婦〉事例的描述,在主角往生之後,「時當盛暑,貧無以斂,三日屍不腐,異香滿室中。」[51]在漚熱的酷暑天氣裡,死亡多日的屍體竟然不會腐爛發臭,甚至還會沁透出特異香氣。另外如明代太倉人吳氏女,於右脅而逝之後,將殮,紅光溢於面。母為理髮,異香從頂中出,達於戶外,經夕不散。」[52]又如〈清黃氏女〉事例,描述主角以坐姿往生之後,其端坐不動的身體竟然「逾時不傾。次日家人為更衣,體發異香,眉頰間紅光赫然。」[53]親身見聞這樣殊勝的往生瑞相,往往使得原本哀傷悲慟的親友,在認知到亡者已經順利往生極樂淨土的當下,複雜的情緒瞬間由哀傷不捨轉換為歡喜與祝福,共同以悲喜交集的複雜心情,見證這難以思議的身後瑞相。

 

二、頂暖

    女性往生後由身體所呈現出的瑞相,旁人除了透過眼、耳、鼻的感官見聞察覺之外,往生者確實投生淨土的事實,亦可經由往生後遺體的暖觸而獲得有效的驗證。唐代僧人智儼于《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文中,針對往生之人是否已投生淨土一事,提出如何驗證的方法:

 

      往生驗生法者,略有十門。…六觀其暖觸,臨終之時,頭頂暖者,驗得往

      生。[54]

 

女性往生之後歷經多時,全身肢體皆己冷透,但唯獨頭頂卻仍留有餘溫,若是呈現如此的「頂暖」情形,雖然淨土經典並未見任何具體解釋,但是身後「頂暖」的現象,自古以來即被視為代表亡者已生淨土的瑞相之一。唐代僧人道世在《諸經要集》一文中,曾有相關說明:

 

      臨命終時。撿身冷熱。驗其善惡。…諸師相傳:造善之人,從下冷觸。至

      臍以上,暖氣後盡,即生人中。若至頭面,熱氣後盡,即生天道。若造惡

      者,與此相違,從上至腰,熱後盡者,生於鬼趣。從腰至膝,熱氣盡者,

      生於畜生。從膝已下,乃至腳盡,生地獄中。無學之人入涅盤者,或在心

      暖,或在頂也。[55]

 

人死之身體血液停止流動,全身逐漸僵硬,同時體溫下降變冷,若觀察身軀熱氣最後於何處散盡,即可據以判定其身後投生之處。針對往生後軀體呈現「頂熱」的現象,印光法師在其《文鈔》中,也曾經提到:

 

      按《大集經》說「臨終征驗偈」云:頂聖眼天生,人心惡鬼腹,畜生膝蓋

      離,地獄腳板出。以人將死時,熱氣從下至上者,超生。從上至下者,墮

      落。若通身冰冷,唯頂上熱者,必生西方入聖道。眼及額顱熱者,生天道。

      心熱者,生人道。腹熱者,生餓鬼道。膝蓋熱者,生畜生道。腳板熱者,

      生地獄道。[56]

 

印光法師認為人死之後軀體已冷,此時可由頭頂、眼額、心窩、腹部、膝蓋、腳底板等六處,觀察是否仍散發熱氣,據以判定此人死後的歸屬,並且特別強調「以通身全冷,唯此處獨熱為准。」[57]若是熱氣於頭頂最後散盡,即可推斷必定往生西方。因此若依照上述往生驗證的標準衡量,死亡之後倘若全身皆已冷卻,唯獨頭頂仍保持相當的熱度,便成為驗證是否生西的標準之一。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女性事例中,亦可見到這樣的瑞相描述,例如清代常熟人錢孺人於臨終之際:

 

    忽命扶掖起坐,兩目上視而逝。越日就殮,頂門猶暖,貌如生。[58]

孺人既已過世,隔日入殮時雖然全身冷透,唯獨頭頂卻仍然保持部分溫熱。宋代長蘆頤禪師之母陳媼,往生之後的身軀,也有類似的「頂熱」現象,〈宋陳媼〉事例描述主角于「既卒之明日,頂微溫。[59]前述諸種往生之後的瑞相,皆是旁人由觀察女性往生之後的身體而得知,可據以作為判斷是否往生淨土之驗證標準。因此印光法師作出「沒後頂暖、面色愈好、酷暑不臭,即此數端,決可定其往生。」[60]的結論。

 

三、舍利

    往生者遺體若是經由火化的方式處裡,也就是所謂的行「荼毘」之法以後,所收集到的遺骨當中,有時可發現顏色與形狀大小不一的舍利舍利的出現,象徵往生女性生前念佛修行有成。如宋代上虞人李氏,於往生之後:

 

      七日茶毗,齒舌目睛皆不壞,舍利無數。次日茶毗處生一華,色白,周圓

      二寸余,莫知其何名也。[61]

遺體火化之後所發現的舍利,被歷代淨土修行人視為往生者已投生淨土的具體證驗。依《金光明經》之記載,經文明確顯示:

 

      是舍利者,乃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熏。…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

      甚難可得最上福田。[62]

 

印光法師則認為舍利是念佛人心與佛相契的表徵,「舍利者,系梵語,此身骨,亦靈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練精、氣、神所成,此殆心與道合,心與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燒之,其身肉、骨、發變為舍利,…又有死後燒之,舍利無數。…當知舍利,乃道力所成。」[63]念佛往生之後遺體能燒出舍利,若探究其原因「乃因精誠之極,佛慈加被,為之示現者。」[64]往生之後若能留下舍利令人見聞,「此殆佛菩薩欲令汝與一切見聞者,深植善根,特為示現耳。」[65]由於舍利所代表的特殊意義,因此女性往生之後若能燒出舍利,於睹物思人之余,其家屬往往視之為彌足珍貴之紀念寶物,無不加以細心典藏並誠心祭拜。倘若火化之後遺骨呈現出不凡的形色,家人更是極其虔敬的予以珍藏,甚至為之起造靈塔以為恭奉。例如明代太倉人吳氏女於往生之後,家人為她舉行火化的儀式,隨後發現:

 

      茶毗,骨瑩如玉,頂作黃金色,為起塔以奉之。[66]

 

    女性往生之後遺體火化,所得到的無論是舍利無數,或是遺骨晶瑩如玉,其所代表的意義,除了反映生前念佛修行的精勤不懈,更是強而有力的印證該女性已經確實投生極樂淨土。若從此角度探究女性往生的驗證標準,便能深刻體會為何歷代眾多的淨土行者,普遍的將往生者身後晶瑩如玉的遺骨與舍利,視為往生淨土的信物,並且深信不疑。

 

四、蓮花紋形

    女性於命終之後,哀傷的家人于悲慟之餘,往往極度關心其是否真的能往生極樂淨土,於是以各種相關的線索作為觀察依據,企圖發現他們所摯愛的親人已生淨土的證據。因此清代際醒法師于《徹悟禪師語錄》中,具體提示「以種種靈瑞,為往生驗證,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矣![67]女性往生之後,若出現各種不同於尋常的靈瑞異相,周遭之人往往將其視為往生淨土的驗證依據。由於蓮花象徵淨土意涵,所以往生女性居處周遭,或是遺體火化之處,若是出現蓮花紋形,一概被視為往生淨土的驗證。例如宋代明州人黃氏,臨終時曾見佛來迎,以不同于常人的姿勢站立往生,哀慟不已的親屬依照當時的風俗,試圖驗證其往生去處,於是

 

      家人篩灰于地,晨起驗之,生蓮華一朵。[68]

 

黃氏家人以竹器篩灑石灰於地面,次日晨起之後相驗,地面所灑石灰果然明顯浮現蓮花圖紋,顯示黃氏確已往生西方無誤。另一位往生女性宋代吉安人王氏女,也有類似的往生驗證情節,其臨終時吉祥而臥,手攬觀音像前寶幡,奄然示寂。往生之後:

 

      將殮,繼母篩灰于室,出蓮華數朵。[69]

 

    藉由蓮花顯現的現象,以視為往生驗證的作法,在當時往往引來眾人的圍觀,並且轟動于一時。依據《觀無量壽經》的記載,蓮花作為往生西方的接引寶座,因此蓮花紋形的浮現,等於間接肯定往生女性生前的淨業修行成就,同時也成為判定此人是否確實往生西方的具體證據。

    不同於前述灑灰驗生的作法,具有驗證往生之效的蓮花紋形,有時出現在往生女性之衣裙之上。例如清代常熟人張寡婦,平日安貧守節,專持佛號,晚年不幸染下痢重病。在她往生之後:

 

      遺一破裙,臭不可近,棄之中流。忽見蓮華交發五色燦然,散佈水面,見

      者驚異,乃取裙還送一庵,作佛座前案圍。[70]

隨著張寡婦的往生,其臨終時所穿過的破舊裙子,遭棄置於流水之中,結果竟然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迸出五色的蓮花圖案,光采奪目的景象,頗令圍觀之群眾大表驚異。

    女性往生之後出現神奇的淨土驗生圖案,除了前述蓮花紋形之外,也有往生者於遺物燒灰之後,甚至出現象徵西方接引的佛像。例如清代同樣是常熟人的陸寡婦,于往生之後

 

      焚其衫裙,火氣既絕,忽見金光迸出,灰中儼然有佛像在焉!共數十,閭

      裡聚觀,皆焚香膜拜。[71]

陸寡婦往生之後,家人焚化其臨終時所穿著的衫裙,於薪盡火滅之際,眼前忽然迸出燦爛的金光,灰燼之中彷佛有佛像示現其間,總數共有數十尊之多。淨土佛像竟然能示現於燒灰之中,這樣奇特的景象,自然吸引當地民眾聚集圍觀,部份圍觀群眾並且熱心解讀,認為燒灰中顯現佛像,足以顯示陸寡婦修行有成,已獲彌陀示現接引往生西方。於是在眾人異口同聲的讚歎中,紛紛自動焚香虔誠膜拜。

    女性往生之後,家人整理遺物予以焚化,灰燼所顯現的圖案,有時帶給旁觀眾人無比的震撼以及無限的想像。如清代錢塘徐太宜人,生前以念佛圖作為修行記數之用,每逢念佛圖記數滿格之後,即將此張念佛圖收納于一小黃布囊中,如此施行了數年之後,在徐太宜人往生當日:

 

      家人焚囊于盆,忽聞盆內爆然,視之,見五色光起,布成緇色,其上現樓

      閣欄楯,重迭周匝;中湧蓮華數十,華上各有一佛合掌趺坐;複現諸天女

      恭敬圍繞,一一皆如粉色畫本,見者莫不驚歎。明日掇灰,視囊背所現諸

      形象,與囊面無異,惟佛後又有一老母執拂隨行。[72]


黃布囊於火焚之後,不僅沒有焦黑並碎成灰燼,反而清楚呈現樓閣、欄楯、蓮花、諸佛趺坐等畫面,頗為符合淨土經典所描述,極樂淨土美妙莊嚴的景象,尤其是布囊背面所浮現的接引佛徐行於前,而老母執拂追隨於佛後的畫面,彷佛正具體有力的宣說徐太宜人已經往生淨土的事實。雖然「燒灰之說未考」,[73]淨土經典亦未見任何關於燒灰的明確說明,但是女性於往生之後,無論是燒灰現蓮花紋形,或是燒灰現佛像圖案,皆如同間接肯定女性往生的事實。

 

五、托夢

    相較于前述諸種往生淨土的驗證方法,若能透過往生女性本人親口宣說,將令已生西方的事實顯得更具有說服力。例如宋代錢塘人鄭氏,於臨終垂危之際,召回已經出家為僧的兒子,令其在旁虔誦《阿彌陀經》,而鄭氏本人則於安詳往生之後,其女夜夢母報曰吾已得生淨土矣!」[74]類似托夢的情節,同樣發生在宋代合肥人王氏的身上但是不同于前述鄭氏之例僅托夢於一人,王氏於往生之後,則是分別示現於多人之夢中。根據〈宋王氏〉事例敘述,王氏往生之後:

 

      諸親屬及其侍女,皆夢王氏報云:「吾已得生淨土矣!」[75]

 

眾人分別于夢中見王氏由西方淨土前來,表明自己已生西方的事實。另外一位往生女性明代綿州人張太宜人,則是於往生之後托夢給孫子,告知自己「適從西方來」,[76]家人方得確認其往生淨土之事。同樣於往生之後,入夢來告知的,如〈宋龔氏妾於氏〉的事例,描述主角于端坐往生之後,生前朝夕相處的老妾于氏,於睡夢中:

 

      夢龔氏告曰:「吾已生淨土,卻後七日,汝當來也!」及期亦逝。[77]

 

龔氏往生後托夢給於氏,夢中除了告知自己往生於淨土的事實之外,並提供于氏於七日後亦往生的訊息。而七日之後,於氏果然如夢中所預言,如期往生西方淨土。

    前述諸位女性於往生之後,自西方前來示現於生者夢中,除了證實了自身的往生去處為西方淨土,也展現了往生之後可於淨土、人間來去自如的神奇現象,這樣的事蹟對於往生女性家屬而言,自然容易生起相當程度的淨土勸信作用。透過往生女性本人由西方淨土前來親口告知,使得已生西方的事實更具說服張力,因此在往生女性家屬的心目中,藉由往生者托夢告知往生淨土的消息,便成為驗證淨土往生最直接而且有效的方法。

    女性是否確實往生淨土,通常以「瑞相」現與否來做作為觀察,亡者若是出現身體鬆、面微笑;或是念後肢體柔軟、面容安詳;或是往生之後四肢雖冷,但是頭頂依然保持暖狀況;或是火化後燒出舍利等諸種「瑞相」,以及撒灰現花紋驗證往生,甚至由往生者托夢告知往生淨土的消息等,皆可視為往生淨土的驗證依據《淨土聖賢錄》的女性往生事例,透過獨特的語言風格,略帶神話性的敘述方式,分別將女性臨終之前的淨土感應、命終時的往生瑞相、以及臨終之後的托夢現象等一一呈現。瑞相的出現與否,常被視為主觀判定女性往生淨土的驗證方法,往生歷程中所顯現的各種瑞相,等於間接印證女性已確定往生淨土的事實。女性往生歷程中,若能伴隨「瑞相」的出現,往往帶給家屬精神上莫大的安慰,讓家屬相信亡者已經了無牽掛,祥和自在地往生極樂淨土。至於旁觀親屬也因為能親身見聞瑞相的出現,而有助於降低喪親後的傷反應,甚至對於淨土往生之信仰激發出啟信的作用。象徵往生西方淨土的種種往生驗征現象,背後透露出珍貴的解讀訊息,不僅可視為對女性修持淨業的成果驗收,瑞相」的出現,更是順理成章的被視為往生淨土的最佳「驗證」。歷代女性能成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往生的歷程中可能出現的超自然景象,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確實值得淨土行者深思與進一步探索。

 

第四節 女性往生淨土的品位

    據《無量壽》記載,「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78]女性往生淨土的品位,可以分為上、中、下品,依照在世時修行的結果,往生西方淨土之後,果位亦有差異。往生女性因為生前「善根有深淺之別,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業障也有多少不等,…往生佛國之時,《觀無量壽經》說,蓮花分有九品。」[79]《觀無量壽經》將三輩再進一步各分為上、中、下三品, 三輩總共可分為「九品」,[80]這就形成極樂世界所謂的「三輩九品」之說。有關此「三輩九品」的往生品位,唐代懷感法師于《釋淨土群疑論》指出:

 

      往生之人九品差別,…以往生眾生有凡有聖,通小通大,有相無相,或定

      或散,利根鈍根,長時短時,多修少修,鹹得往生。而有三輩九品差別。

      花開早晚有異,悟道遲速不同。故知往生既有品類差殊,修因亦有淺深各

      別。[81]

 

據經典所述,包括出家與在家二眾,其「三輩往生」的行持,皆以信願念佛為正行,因此懷感法師進一步闡明:

 

     《無量壽經》又言,上、中、下輩行有淺深,皆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

      生極樂。[82]

 

檢視《無量壽經》經文內容所示,「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並且均須回向願生西方。

 

一、上品往生

    《淨土聖賢錄》的往生事例,僅有少數篇幅記載女性往生淨土的品位,但根據《觀無量壽經》記載,「凡生西方有九品人」,[83]由經文內容可以得知,女性往生西方淨土的品位可分為「九品」。《觀無量壽經》描述「上輩三品」臨終的樣貌,分別是:

 

      上品上生者,…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

      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上品中生者,…行者命欲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

      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

      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上品下生者,…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

      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

      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84]

 

《觀無量壽經》對於「上輩三品」往生時所乘坐的蓮台分別有不同的描述,依往生蓮台的不同,即可顯示往生者的淨土品位其中「上品上生」者乘坐「金剛台」,「上品中生」者乘坐「紫金台」,而「上品下生」者則乘坐「金蓮花」,臨終來迎的蓮台質色各有差別,往生淨土的品位也因而互異。[85]例如宋代錢塘人盛媼,於臨命終時:

     

      問左右曰:「聞磬聲乎?淨土眾聖且至。」已而合掌笑曰:「佛菩薩已至,

      金台現前,吾其行矣!」言訖而化。[86]

 

    臨終能見到佛菩薩執金色蓮台來接引往生,是女性一生精勤修行的終極仰望,而能乘坐金色蓮台追隨彌陀往生淨土,正足以顯示其往生品位可榮登「上輩三品」之列。例如宋代同為錢塘人的沈媼,於命終之際:

 

      忽語眾曰:「有一大僧授我金座,吾當乘之。」眾唱佛益力。媼曰:「念佛

      功德,已登蓮台,吾其往矣!」遂瞑。[87]

 

藉由精進念佛的修行功德,使前述兩位往生女性能托身金台,歡喜追隨彌陀往生淨土。由其往生時所乘坐之金色蓮台,即可推斷兩位女性皆已蒙獲上品往生。

    女性平日若能至心念佛名號,此時在西方七寶池中,將會同時生出一朵蓮花。針對這種說法,宋儒王日休在《龍舒增廣淨土文》中,強調

 

      故至心信向念其名號者,…西方七寶池中則生蓮花一朵,他日於其中托

生,直脫輪回之外。…故人至信向,念其名號,身後必徑生極樂世界。[88]

 

女性于現世修行之時,淨土蓮池裡的蓮花就已萌發生長,因此平日就要精進修行,務使淨土蓮花日益茁壯,以利將來往生品位能增高。有鑑於此,王日休進一步勸戒眾人「是知精進不退者,雖身在娑婆之內,其神識已在淨土矣[89]

    往生女性於生前若有幸能見到淨土蓮台,則意味著他日身後將可以往生淨土。如〈宋王氏〉事例,描述越國夫人王氏于睡夢中,正隨著已故侍妾的帶領,來到西方極樂世界一遊,此時:

 

      婢導之行,可數裡,望見一華台,金碧晃耀,光明洞然。婢曰:「此夫人

      生處,乃金台上品上生也!」既覺,悲喜交至。[90]

 

事例中侍妾引導王氏體驗一段淨土之旅,當侍引導王氏前行數裡,令王氏可看見自己未來往生淨土之後,所將托生之淨土蓮台。王氏夢中能見到金色蓮台,意味著自己他日身後將可以上品往生,這樣的際遇令王氏夢醒之後不禁悲喜交集。這段淨土遊歷的體驗,使王氏得以預知自己未來的往生品位,透過自身經歷的淨土體驗,令王氏能預見「上品往生」的金色蓮台,這對於其日後更加精進修行,無疑具有相當正向的鼓舞作用。

 

二、中品往生

    《觀無量壽經》對於「九品往生」的詳細說明,足以作為判別往生成就所依據的標準,淨土行者若欲往生極樂淨土,必須發勇猛精進之心而勤修不懈,命終之後方能依「三輩九品」往生淨土。依據經文所言,「中品」往生之人,可由自身奉持齋戒、行善修福的力量,臨終時得蒙阿彌陀佛示現接引,乘坐蓮台往生淨土。如清代吳縣人汪氏,平日善於領導親族暨鄰里諸人,跟隨其長齋奉佛,並且虔心修行淨業。汪氏於臨終前一日:

 

      語侍者云:「明日吾當西方去矣!」問:「生何品?」曰:「中品上生。」[91]

 

汪氏臨終前不僅預知時至,甚至還能事先預知自己往生的品位,其「中品上生」的淨土品位,不啻具體反映其平日齋戒修持的精勤樣貌。至於另外一位中品往生女性,則是有關於唐代長安積善寺比丘尼悟性,事例敘述她平日以衲衣乞食自奉,曾誦金剛經十萬遍,一生篤志念佛,立志求生西方。悟性於臨終之際:

 

      謂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矣!見諸同志念佛精進者,皆有蓮華以待其生。」

      言畢而逝。[92]

 

比丘尼悟性臨終遺言猶不忘慰勉旁人,平日就要精進修行,務使淨土蓮花能日益茁壯,將來往生品位才能增高。

 

三、下品往生

    女性往生之時,將依照生前之業行功德,決定其往生淨土的品位高低。針對「下輩三品」臨終的行持,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特別指出:

 

      即如《觀經》下品上生人,一生具造十惡重罪。其人得病欲死,遇善知識

      教稱彌陀佛一聲,即除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即是現生滅罪增上緣。又如

      下品中生人,一生具造佛法中罪,破齋破戒,食用佛法僧物,不生慚愧。

      其人得病欲死,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為說彌陀佛身相功德國土莊

      嚴,罪人聞已,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即滅,亦是現生滅罪增上緣。

      又如下品下生人,一生具造五逆極重之罪,經歷地獄受苦無窮。罪人得病

      欲死,遇善知識教稱彌陀佛名十聲,於聲聲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此

      亦是現生滅罪增上緣。[93]

 

善導大師再三強調臨終能否遇善知識教導念佛,對於「下輩三品」往生者至為重要,他認為「欲使善惡凡夫,回心起行,盡得往生。[94]因此「下輩三品」往生之人,由於平日作諸惡業,臨命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必得遇善知識,或為其宣講經題、或贊說佛的威德神力、或為之開示演說妙法,並教導至心稱念「阿彌陀佛」,以稱佛名故,能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才有機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95]因此重罪凡夫在其臨終之時,若能回心向善專心念佛,必蒙彌陀之化眾悲願,乘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唐代懷感法師于《釋淨土群疑論》中,指出:

 

      念佛得往生,其教極多,…《觀經》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三處

      經文,咸陳唯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96]

 

往生事例中有不少篇幅述及女性生前曾經飽嘗病苦,其中也有少部分女性因為久病不愈,甚至早已表現出不如歸去的厭世心態。在難忍病魔纏身痛苦煎熬之際,若有幸得遇善知識教導念佛,仰仗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便有機會得以滅罪往生淨土。如清代嘉興人朱氏,長時為血疾所苦,於病情加劇之後,有感于自身囿於宿世業障所困,以致於雖然念佛頗為精進,卻苦於久病而不能愈。此時適逢其表妹前往探視,遂勸勉朱氏:

 

      姊念佛精進,吾謂汝心尚未切,所以病不能愈,佛不來迎耳![97]

 

朱氏聞言,於是更加努力摒除萬念,一心念佛,最後感應西方三聖現前接引,安詳往生極樂淨土。又如清代杭州人楊媼,晚年為風疾所苦,僵臥在床並晝夜呻吟,其子出於孝心,延請熟識僧人為臥病已久的母親軟言勸慰。此時僧人說:

 

      汝但將身放下,一心西向,繫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能除一切

      眾生之病,但能至誠念佛者,阿彌陀佛自來救汝![98]

 

媼聞言之後,當下信解其義,自此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最後藉由念佛的名號功德,使孟氏得以擺脫痼疾的糾纏,臨終時在眷屬與數位僧人的佛號助念聲中,順利滅罪往生西方。

    「下輩三品」往生的品位看似不高,但印光法師認為能往生淨土,已屬難能可貴之事,在其《文鈔》中,印光法師強調:

 

      且勿謂《觀無量壽佛經》所說,下品皆是造業眾生,彼平素惡人念佛,則

      是謗佛、謗法、謗僧,屢勸不信,則身、口、意均系謗三寶者,及臨終怕

      死,聞生西方之利益,始生信,決定在下品中。然生下品,比生天作天帝、

      天王,尚高超無量無邊倍,業已超凡入聖。[99]

 

印光法師認為「下品往生」之輩,足可勝過天帝無量無邊倍,即使往生淨土的品位僅是「下品下生」,其往生淨土的成就「也已超過三界諸天之上」。[100]

    對於臨終者而言,只要能於「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得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101]然而,面對生命的無常以及外在環境種種變遷,若要堅定意志稱念佛號,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一個平日作惡之人,在生命即將結束之時,要想僥倖遇到善知識的引導,並且立即生出對彌陀淨土的信願而得往生,更是難上加難之事,必得具備殊勝因緣,才能有此福報。檢視《淨土聖賢錄》的往生事例,因而可以發現女性生前皆極注重日常之修持,期待平日修行累積的淨土資糧,能使自己臨命終時沒有任何障礙,而能順利投身於淨土「九品往生」的行列。

 


 

第一章      結論

對淨土行者而言,所謂的「往生」,通常指的是由生死的此岸而達到「淨土」的彼岸,而淨土行者畢生最大的修行成就,無非是能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由於世人常以「淨土」作為「極樂世界」的代名詞,因此往生西方淨土是女性命終之後的理想歸宿。當生命走到盡頭,臨命終剎那之間的關鍵時刻,將對女性生前修持淨業的成果進行總驗收。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約束,女性淨土行者修行的先天環境,普遍存在較男性更多的困難,女性於承擔了所有繁雜瑣碎的家務責任之後,幾乎已耗盡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對於家庭無怨無悔的付出,以及肩上所背負的無形責任感,往往成為女性障礙修行的主要阻力。然而儘管挫折與艱辛始終橫亙於眼前,歷代女性往生淨土的修行成就卻絲毫不遜於男性,反而因為現實環境的種種磨難,更容易激發女性往生淨土的意願與決心。

    《淨土聖賢錄》的女性往生事例,特別強調事例主角的修行實踐與往生成就,對於往生過程的描述,捨棄一般死亡經驗的哀傷哭泣,取而代之的,是將死亡歷程刻畫成莊嚴神聖的美妙場景,徹底巔覆世人對於死亡的刻板印象。女性往生事例的內容,緊密連結淨土往生信仰具體反出淨土經所欲傳達的仰現象,透過歷代女性往生事例的描述,使後代淨土行者得以更進一步認識極樂淨土,並因而提升對於往生淨土的信願。菩薩聖眾、出家僧人、丈夫、子女、親友,以及淨土典籍的參閱等不同管道提供的訊息,構成女性獲得淨土信仰的來源;獲知淨土信仰的訊息,並將訊息內化成為女性個人的信仰內涵,進而建立個人的淨土往生信仰,使女性得以據此奠定日後往生淨土的基礎。

    《淨土聖賢錄》事例中描繪的往生女性,通常刻出慈悲為懷、於淡泊、能從容面對死的特質;持強韌的毅力,力堅苦卓絕的修行生活,具體呈現不畏艱難的女性形象。女性信仰淨土的影響所及不僅徹底改變爾後的生活重心,同時也為苦難的生命歷程尋得可靠的心靈依託。由於淨土經論多方肯定女性往生的能力,彌陀的誓願也為女性往生淨土提供保證,再加上女性因虔誠信仰而得到的淨土感應體驗,皆使得女性能為自身日後往生淨土,注入源源不絕的信心動力;而這些信心動力除了呈現于平日的修持行為之外,女性即使在面對臨命終的迫切時刻,也同樣能從容的呈現出信仰淨土的虔誠樣貌。

    內心真誠發出對娑婆的厭離以及對極樂的欣慕之情,是成就往生的先決條件,因此,發自「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強烈往生動機,為歷代女性至誠念佛的淨土行持,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來源。女性秉持著淨土信仰,虔誠的發願往生,不僅為自己生前覓得安頓身心的良方,同時也為自己身後往生淨土,開創無限的契機。往生淨土的實踐方法簡單易行,女性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深入的瞭解並且具備信、願、行三資糧,全心全意的依靠彌陀的大悲接引誓願,並且精進不懈的念佛修行,臨命終時才有可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在修行管道的抉擇方面,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提出的「五念門」行持,成為往生淨土明確的修行指引與參考目標。女性日常所依循的淨土修持方法,包含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等五種行門,其中內容教導淨土行者如何經由恭敬禮拜、念佛讚歎、觀察佛淨土一切莊嚴、作願生淨土、所作功德皆回向等五種不同修行方式的實踐,積極求生西方極樂淨土;依《往生論》的說法,女性淨土行者只要如實依照「五念門」的方法修行,命終之後就能如願往生淨土。善導大師認為往生的目標歸於極樂世界,而專修「淨業」的具體方法,則在於能實踐前述「五念門」的正行,也就是在身、口、意三業清淨的情況下,於五種正行中,專修持名念佛。往生女性對於「五念門」的行持,表現于日常修行活動當中,能奉行「五念門」的修持,則是女性能往生淨土的重要因素。

    由於「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而《觀無量壽經》揭示往生西方淨土所需修習的淨業」內容,強調欲往生西方淨土者必需修行「淨業三福」,並且以此作為往生西方的「淨業正因」。因此行「三福」的內容,就是往生「淨業」的具體實踐,經文中所宣說的「淨業三福」,為女性提供了明確的往生修行方法。有鑒於淨土諸經一致推崇「念佛得生淨土」的理念,使得女性普遍以常念「阿彌陀佛」作為求生淨土的具體行,由於方法簡易行,因此為廣大女性淨土行者奉為共同的修持方式,紛紛以念佛做為求生淨土的「主行」。女性念佛修行時,必須先將家務以及世俗一切紛擾徹底放下,才有可能「一心念佛」;並且要「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能恪遵「一心念佛」的要領,才有可能獲得往生淨土的正念。全副身心完全投入「一心念佛」的修持,不僅為女性現生帶來心靈極大的安定力量,同時也為身後往生極樂淨土,備妥安渡彼岸的可靠工具。

    女性求生極樂世界,必需具備的行持包括「正行」與「助行」,也就是以執持佛號為「正行」,而以持戒、修福的種種淨業,作為往生的「助行」。日常除了一心念佛修行之外,其餘持咒、誦經、懺悔、佈施,持戒、忍辱、捨身供養等諸種不同的修行方式,皆可視為助道因緣,並以之作為往生的「助行」;女性平日對於前述「助行」的長期熏修,可為其日後往生淨土作出合理的詮釋。

    女性臨命終時,首先由接獲預知時至的往生訊息,為淨土的往生歷程揭開序幕,接獲訊息之後的往生女性,得以愉悅的身心,欣然踏上西方淨土的往生旅程。在往生過程中可能呈現的「瑞應」現象,則是伴隨著天樂、光明、異香、蓮華、聖眾來迎等場景的描述,透過各種神奇的「瑞應」現象,試圖傳達某些來自西方淨土的往生訊息。至於往生之後,家屬往往運用各種驗證方法,企圖得知女性是否確實往生淨土,通常以「瑞相」現與否來做判定,諸如亡者身體鬆、面微笑;念後肢體柔軟、面容安詳;往生後四肢皆冷唯獨頭頂依然暖;以及火化後燒出舍利;甚至撒灰現花紋等諸種「瑞相」,皆可作為判別往生與否的依據,前述不同瑞相」的呈現,通常被視為往生淨土的「驗證」標準。
    《觀無量壽經》對於「九品往生」的詳細說明,足以作為判別往生成就的依據;往生淨土的品位,可以分為上、中、下輩,依照生前修行的勤惰不同,往生西方淨土之後,品位亦有所差異。女性若欲往生極樂淨土,必須發勇猛精進之心而勤修不懈,命終之後方能依「三輩九品」往生淨土;包括出家與在家二眾,其「三輩往生」的行持,皆以信願念佛為正行,而女性往生時乘坐蓮台的不同質色,適足以反映出其平日齋戒修持的精勤樣貌。

    本論文考察《淨土聖賢錄》歷代女性往生淨土的實例,透過事例的內容記錄,使我們得以解讀女性淨土行者的信仰生活。對於女性行者選擇以修行淨業作為改變困境、安頓身心的方法,並透過出家或居家修行的實踐方式,努力追求往生西方淨土,作為超脫生死無常的最終途徑,有細膩的觀察與深刻的體悟。歷代女性往生事例的呈現,不僅鞏固女性往生淨土的決心,並且還起了宗教實踐的示範作用,對於往生過程中出現的奇異現象,也可藉由女性生前對於淨土法門的修持實踐,獲得合理的詮釋。

    就學術探究的領域而言,除本文探討關於女性淨土信仰來源、女性往生的動力與表現、女性求生淨土具體的修持實踐方式之外,其它如女性對宗教信仰的參與情形、淨土信仰與女性生活的互動關連、女性宗教體驗過程與結果的研究等,都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本文對於《淨土聖賢錄》的考察範圍,僅止於對女性淨土行者作局部的探討,對其餘往生事例的主角,包括出家比丘、在家男性居士、惡人、甚至包括動物等種種有情眾生,成功往生西方淨土的往生事例,受限於篇幅,本文未能一一詳加探討,此為本文不足之處。其餘諸如男性在家居士之修行方式與社會形象、「淨土信仰」與「往生感應」的研究,以及出家比丘、比丘尼的修行特色與往生成就等論題,都值得後續研究者持續給予注意。期待對於往生淨土的探究,能貢獻更多的心力,行文未盡周延之處,尚祈多方指正。



[1]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6c01

[2] 同上注,頁349b02

[3] 同上注,頁346a03

[4] 宋.王日休校輯:《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32b07–c11

[5] 同上注,頁307a05

[6]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283b13

[7]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7a07

[8]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1b04

[9] 同上注,頁310c15

[10] 同上注,頁312a10

[11]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283b10

[12] 同上注,頁310c20

[13]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70a24–b06

[14]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283b06

[15]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8c23

[16]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313b11

[17] 劉宋.畺良耶捨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3b26

[18]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553b16

[19]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9c09

[20] 劉宋.畺良耶捨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4c21

[21] 宋.王日休校輯:《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32b07

[22]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7a09

[23]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7a04

[24]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1b17

[25]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7a01

[26] 劉宋.畺良耶捨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頁346a15

[27]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0c02

[28] 劉宋.畺良耶捨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頁345b22

[29] 明.釋明河撰:《補續高僧傳》,《卍續藏》第七十七冊,頁508b16

[30]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7c09

[31] 吳.支謙譯:《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又稱《大阿彌陀經》,《大正藏》

   第十二冊,頁310a05

[32]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7b13

[33]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4c10

[34]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9b06

[35] 同上注,頁325b09

[36] 劉宋.畺良耶捨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2c16

[37]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7a16

[38]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8b19

[39]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283c16

[40] 同上注,頁313c21

[41] 劉宋.畺良耶捨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5c16

[42]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313c14

[43] 同上注,頁309c14

[44] 釋印光:〈張慧炳往生西方決疑論〉《印光法師文鈔參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11

   ,頁899

[45]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8b03

[46] 同上注,頁312a20                

[47]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4a01

[48]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270a24–b06

[49] 黃念祖老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臺北,佛陀教育碁金會印贈

   1990.01.),頁263

[50]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325c22

[51] 同上注,頁343c13

[52]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312c17

[53]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3b09

[54] 唐.釋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大正藏》第四十五冊,577a19–29

[55] 唐.釋道世集:〈受生緣第八《諸經要集》,《大正藏》第五十四冊,179c29–180a08

[56] 釋印光:〈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印光法師文鈔參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

   印贈,1997.11.),頁897

[57] 釋印光:〈張慧炳往生西方決疑論〉《印光法師文鈔參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11.),

899

[58]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9c18

[59]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7c17

[60] 釋印光:〈複李覲丹居士書五〉,《印光法師文鈔參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11.),

   994

[61]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0a19

[62] 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大正藏》第十六冊,頁354a08–16

[63] 釋印光:〈複酈隱叟書〉《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11.),頁152

[64] 釋印光:〈複楊佩文居士書〉《印光法師文鈔參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11.),

557

[65] 同上注。

[66]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312c18

[67] 清.釋際醒:《徹悟禪師語錄》,《卍續藏》第六十二冊,頁339b17

[68]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310b05

[69] 同上注,頁310b12

[70]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313c02

[71] 同上注313c08

[72]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4a05–12

[73] 明.釋祩宏:《往生集》,《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144b16

[74]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311b14

[75] 同上注,頁308a08

[76] 同上注,頁312b17

[77]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8b22

[78]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72b15

[79] 釋聖嚴:〈帶業消業生淨土〉《念佛生淨土》,(臺北,法鼓文化,1999.)頁59

[80] 「九品往生」的敘述,記載於十六觀法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觀,分為上、中、下三品,

   每品再各分為上、中、下三生,合為三生九品,分別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參考劉宋.畺良耶捨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4c09–346a26

[81] 唐.釋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36b22–c16

[82] 同上注,60a08

[83] 劉宋.畺良耶捨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4c09

[84] 同上注,頁344c10–345b06

[85] 有關「上輩三品」的往生蓮台質色與品位,可參閱《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同上注,344c10–

   345a29

[86]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0a23

[87]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1a11

[88] 宋.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257b22–258a17

[89] 宋.王日休:《淨土全書》,《卍續藏》第六十二冊,頁180c05

[90]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7b23

[91]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5b09

[92]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283b09

[93] .釋善導:《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24c23

[94] 同上注,頁27c25

[95] 關於「下輩三品」臨終的行持,可參閱唐.釋元曉撰:《游心安樂道》,《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116c14–117a20

[96] 唐.釋懷感撰:《釋淨土群疑論》,《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60a02

[97]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8c03

[98]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4b21

[99] 清.釋印光:〈複宗願居士書〉《印光法師文鈔參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11.),

   248

[100] 清.釋印光:〈複李覲丹居士書五〉《印光法師文鈔參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11.),

   994

[101] 清.釋信庵輯:《修西輯要》,《卍續藏》第六十二冊,頁679b12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447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