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聖賢錄》之女人往生.2
2022/05/20 11:33:07瀏覽20|回應0|推薦0

第一章     女性信仰淨土的來源與心理

「西方淨土」是淨土行者身後所追求的理想世,自古向來以「極樂世界」稱之。在淨土經典中,康僧鎧所譯《無量壽經》稱為贍養國與安樂國,「極樂」一語,則以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為濫觴,而畺良耶舍譯出的《觀無量壽經》亦承此說,多採用極樂之稱。大乘佛教提到有各種的淨土,也就是十方淨土之說,而在中國則多單指極樂世界為「西方淨土」。中國佛教的淨土信仰,自從唐代善導大師提倡「稱名念佛」,並視為修行法門的「正行」之後;明代蕅益大師則主張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並且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至一心不亂,即可往生極樂淨土;直到清末民初印光大師提倡「老實念佛」,淨土信仰的修行方法逐漸演變,並且簡化成為廣大庶民樂於接受的方式,遂於民間廣為流行,並且形成「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1]的信仰現象。至此「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乃成為淨土信仰的根本理念,而「稱名念佛」也成為普遍的修行方法。

《淨土聖賢錄》的成書要旨在於證明淨土的實有與真實不虛,行者只要專心修持淨業,一心念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終必能蒙佛引往生西方。本書在敘述體裁上,雖屬於佛故事集的形式,但是在內容呈現的分,卻與淨土往生信緊密連結。由於歷代女性往生事例中普遍呈現的往生思想,具體反映出淨土經傳達的信仰現象,女性的淨土信仰隨著《淨土聖賢錄》的流傳而廣布並且深植信仰群眾腦海中。《淨土聖賢錄》的內容,充滿濃厚的彌陀信仰色彩,透過往生者的實例故事,記錄珍貴的修行經驗,並啟發後人對淨土世界的追求。藉由歷代女性往生事例的描述,不同的往生瑞應事件,帶給後代女性深的宗教體驗,不擴大了認識極樂淨土的角度也豐富了對於往生極樂淨土的想像因此,本章將《淨土聖賢錄》女性往生人的信仰脈絡,據以探索作為源頭的淨土經典,進步厘清女性的往生事例與其信仰淨土之間的對應關係,試圖還原《淨土聖賢錄》往生事例所傳達的女性信仰淨土內在的真實樣貌。

 

第一節 女性得知信仰淨土的來源

   《淨土聖賢錄》女性往生事例的內容,緊密連結淨土往生信仰具體反出淨土經所欲傳達的仰現象,透過歷代女性往生事例的描述,使後代淨土行者得以更進一步認識極樂淨土,並因而提升對於往生淨土的信願。能獲知往生淨土信仰的訊息,並將訊息內化成為女性個人的信仰內涵,進而建立個人的淨土往生信仰,據此鞏固女性往生淨土之路的基礎。根據往生事例的描述,歷代往生女性得知信仰淨土的管道,依往生女性所處環境,以及人物、背景等各有不同,因而造成其獲悉淨土信仰的訊息來源互有出入。本文將從菩薩聖眾、出家僧人、往生女性之丈夫、子女、親友以及淨土典籍的參閱等不同管道進行分析,據以考察往生女性得知信仰淨土的來源究竟為何?並進一步瞭解這些不同的訊息來源,如何深刻影響女性的淨土往生信仰。

 

一、從菩薩聖眾感應得知

   宋代明州人王百娘,自幼父母早逝,既嫁而寡,頓失依怙之餘,乃投靠其舅父舍人陳安行,隨住於其官舍。在紹興二年夏天,忽然罹患瘖聾之病,若欲與旁人有任何溝通,皆須事先書寫於紙上,苦不堪言之際,遂依其舅父之議,皈依觀音大士,自此以後,王百娘便日夜虔敬禮拜大士。某日于假寐之時,忽然目睹觀音大士示現於前,並傳授她往生淨土的修行快捷方式,除此之外,大士更贈以一偈,並且指示王百娘普遍勸人持誦,將可獲致極大利益。該偈頌曰:

 

   淨土周沙界,何獨禮西?但能回一念,觸處是菩提。[2]

 

王百娘依觀音大士之教示,日夜不絕的持偈,歷經月餘之時日,困擾多時的瘖聾之病竟然奇跡般的不藥而愈。王百娘能藉持偈愈病的事例,固然是由於其所具之淨土信仰,以及持偈之虔誠,卻也同時說明信仰淨土所帶來之不可思議效益。能建立並具體實踐淨土信仰,除了利益於未來往生極樂,對於現世的疾厄,也同樣具備消災解難之效。

 

二、從出家僧人得知

女性在戮力操持繁重家務之餘,能接觸佛法的機會畢竟有限,更何況舊時女性囿於時代因素,識字能力普遍不高,在先天條件受限的情況之下,若欲接觸淨土教義,並進而建立往生淨土之信仰,現實層面上有其困難之處,因此,經由出家僧人的介紹或講解,乃成為部分女性得知信仰淨土的重要來源之一。如清代婁縣人陸氏於步入中年時開始茹素並受五戒,後「遇西禪寺僧邁春,示念佛法門,即依教行持,三十年不倦。」[3]女性信仰淨土教義,以念佛為主要修持,並以求生淨土為目標,雖未必深識佛理,但多能具體奉行出家僧人所傳授念佛的淨土教義。例如清代杭州人楊媼,晚年不幸染患風疾,終日僵臥在床,不分晝夜輾轉反側並且痛苦呻吟之際,恰逢旅亭法師自京師返回路過其居處,其子乃為法師設素齋,並延請法師入室探視其母,楊媼因而頻頻追問法師是否有治病的妙方。〈清楊媼〉事例內容敘述法師懇切的教以:

 

     病從身起,身從假合,汝能捨身,病自去矣!…汝但將身放下,一心西向,

     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能除一切眾生之病。但能至誠念佛者。

     阿彌陀佛自來救汝!既別去,媼遂持佛名,默觀西方,日益懇至[4]

由法師習得至心觀想念佛之法以後,出於極欲擺脫病苦的厭離心切,對於淨土信仰所宣說極樂淨土的莊嚴境界,楊媼自然樂於信受。

   女性經由出家僧人處得知信仰淨土,依教奉行的結果,不僅解除了眼前擾人的病苦,在走盡人生旅程的最後段落,尚且能實現往生淨土的理想。宋代孫氏女因久病厭世,家人請清照法師至其居所,「師為稱說淨土因緣,女大喜。[5]孫氏女細心聽完法師講授之淨土因緣後,對於往生西方淨土憧憬之心油然而生,自然容易建立起個人往生淨土的信仰。又如清代吳縣人汪氏,年二十六而寡,子甫七月。汪氏既痛其夫,適有以枯髏圖相示者,瞿然發出世心,「從有些和尚受念佛法門,遂長齋,晨夕向西,懺悔發願,誓畢此生,決生贍養。」[6]出家僧人對於淨土教義的善巧說法,也因此成為前述幾位往生女性獲悉淨土信仰的不二來源。

 

三、從眷屬得知

   女性獲悉淨土信仰的訊息來源,部分來自於維持共同生活的家屬,尤其舊時社會受到傳統禮教的限制,女性多被限制不得隨意出門,因此,相較於家中男性成員,女性與外界接觸的機會較少,能接收往生淨土信仰的訊息較為薄弱,此時家中的男性成員,如丈夫與兒子,就成為接收信仰訊息的適當管道。

   清代吳江縣費孺人,即彭二林居士之妻,自嫁歸居士五六年間,連舉二女。居士修西方之業,「每道出苦之要」[7],孺人遂屏葷血,獨宿小園;日與二女,講讀大乘經,並回向淨土。同處於清代之曹媼,為常州柏天佑之母。天佑平生樂善,諸行皆指歸淨土。曹媼於六十四歲之年,身罹熱病于命危之際,天佑強忍悲慟,誠心祝禱于白衣大士,誦白衣咒一萬二千遍,並且願減己壽一紀以益母。孝子的誠禱終於感動大士,仰仗大士力助之賜,曹媼終得倖免於死劫。於是天佑遂「勸母修淨業」[8]曹媼從此長齋,修持方面則「日以初中後分,掐數珠,課西方佛名,回向淨土。」[9]除此之外,天佑有外姑許氏母,家居亦長齋念佛,但未能專一,天佑遂迎之至家,教以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並且為其外姑:

   稱說極樂莊嚴,且曰:「但得一心,聖境自現;聖境現時,亦勿生著。」[10]

 

   家庭內成員除了男性之外,女眷亦有可能成為得知信仰淨土的可能來源。宋代越國夫人王氏,為哲宗從父荊王之妻,平日專修淨土,晝夜無間。王氏且「導諸妾、婢,並志西歸。」[11]王氏貴為王爺府正宮夫人,對於府內上下眾多女眷,極其用心的指導她們信仰淨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同生淨土。王氏的費心導引,遂成為王爺府眾多女眷獲取淨土信仰的來源。

   從共同生活的眷屬所接收到的淨土信仰訊息,為往生女性提供正確的信仰內容,而這樣的信仰內容,同時具備了指引修持方法以及往生目標的功能。透過對於淨土信仰的認識與具體修行的落實,不僅豐富了女性的生活內涵,更為女性未來往生之路拓展出一條康莊大道。

 

四、從親友得知

   淨土往生信仰的流行,與庶民百姓的口耳相傳脫不了關係,特別是往生信仰「只消專志念佛,不論賢愚,皆能成就,」[12]教化的平民特色與簡易的修持方法,適合各階層人物的修行,因此深深吸引廣大百姓的目光,並且在民間引起極大的迴響及普遍的討論。往生極樂淨土是女性追求身後世界的理想目標,往生淨土的思想因此順理成章的成為女性普遍接受的信仰;而在信仰流傳過程裡,對於各種奇異的往生現象以及不可思議的靈驗瑞相,庶民百姓于驚訝之餘,更樂於傳頌讚歎;而這些流傳于街坊的聲音,便進一步成為女性擷取往生淨土信仰的養分與訊息來源。

   唐代上党人姚婆,平素與範婆互相往來,兩人保持良好的交情。〈唐姚婆〉事例敘述

 

    範婆勸令念阿彌陀佛,姚婆從之,遂屏息家緣,一心念佛。臨終見阿彌陀

     降臨空中,二菩薩侍左右,姚婆白佛:「不遇范婆,安得見佛?」請佛少

     住,與渠作別。及範婆至,佛猶儼然,姚婆遂立化。[13]

 

為了答謝範婆勸信淨土的修行核心,使其命終之時能得見佛接引,姚婆特地祈請彌陀稍候,以便當面向範婆致謝並訣別,而彌陀果真遂其所請。范婆身為姚婆往生信仰的訊息來源,眼前姚婆往生時立化的身影,無異於為其所提供的淨土往生信仰作了具體的見證。

   明代公安人祝氏,其外甥袁宏道、袁宗道及袁中道三兄弟,當時人稱「三袁」,平日喜好談論佛法,袁宏道且著有《西方合論》一書,是介紹信仰淨土為主的論著。[14]袁氏兄弟經常在舅媽祝氏面前論及淨土,祝氏從而「聞淨土法門,信之。遂專持佛名,兼誦金剛經。」[15]其命終之時,諸親友眷屬拱列在側,在齊聲念佛中,喜見佛菩薩現前接引。祝氏能安詳往生西方,固然需歸功於其平日專心念佛誦經,而先前從袁氏三兄弟所聽聞而建立的往生信仰,對祝氏之西歸於淨土更是功不可沒。

 

五、從淨土典籍得知

   《淨土聖賢錄》的往生事例,忠實記錄女性實踐淨土教義的過程,使後人得以探討淨土典籍女性信仰土的影響力,以及其對於女性安頓生命、指引往生淨土的詮釋。舊時代女性受限於傳統社會保守框架的約束,日常活動範圍相較於男性顯得較為狹隘,其與外界作宗教接觸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生活領域中所能接收到信仰淨土的相關訊息極為有限。但是有部份的女性卻能發揮智慧,善於利用自身的識字能力,自行涉獵周遭所能接觸到的淨土典籍,透過對於淨土典籍的反復讀誦,以及對於典籍內容所涉及淨土教義的領會,在吸取淨土旨意之餘,並進一步內化成為女性個人淨土的信仰內涵。淨土典籍作為女性擷取信仰的來源,不僅為女性標舉往生西方的明確歸宿,同時也提供女性往生淨土具體的修行方法;女性能在往生淨土的修行路上穩健的前進,淨土典籍的指引功能是不能忽略的角色。

   宋代明州人朱氏,曾經「習法華經,三月成誦;次閱華嚴、般若、楞嚴、圓覺,俱能通利。[16]明代綿州張太宜人金氏,家世貴盛而自奉甚薄,中年失偶,教諸子有法度,子正道正學,皆以科名顯。事例描繪太宜人「晚得淨土書讀之,遂注心極樂。晨夕禮誦。[17]宋代海鹽人蔣十八妻,中歲與其夫合志修行,日誦大乘經,曆四十餘年。〈蔣十八妻〉事例記錄其未逝之前曾作一偈,頌曰:

 

   看過蓮經萬四千,平生香火有因緣;西方自是吾歸路,風月同乘般若船。

     [18]

 

頌文內容具體呈現女性於長期浸淫淨土典籍之後,對於自己身後往生淨土一事,煥發出十足的從容與自信。

   清代蘇州長洲人陶氏,自幼穎敏,通等韻之學。讀《大報恩經》,有感於如來往昔苦行因緣,遂發大願,願證無生法忍;並手書是經,及金剛、彌陀諸經,楷法端整;日誦西方佛名。〈清陶氏〉內容敘述他既嫁之後,每日課淨業之餘:

 

     閱法華、楞嚴、華嚴諸大乘經,信解益利。[19]

秉持穎悟的天資,加上能飽覽淨土典籍,使得陶氏對於淨土教義的領會更加入裡,因此,其往生淨土的信向,卓然而立于一般女性行人之中顯得特別醒目。陶氏文采極佳,由其詩文可明顯讀出其淨土信仰內涵:

 

    此土結得蓮華盟,八功德水蓮華生;一心不亂超凡品,定向樂邦淨處行。

     [20]

 

陶氏文藻的優美,以及對於淨土信仰的堅定,由其遺留給後人的詩文中可以窺知一二。閱讀淨土典籍為女性信仰淨土提供了另一項訊息來源,《淨土聖賢錄》記錄了若干往生女性曾因此而受惠;女性透過淨土典籍的閱讀,得以擴大視野並認識信仰的內涵,並據以為自己身後往生淨土備妥資糧,閱讀淨土典籍因而成為女性得知信仰淨土的重要來源。

 

第二節 女性為何相信淨土

   面對未知的身後世界,女性心中有太多的忐忑,淨土信仰明確的指引無憂惱的極樂世界,為女性面對現世的苦難,提供堅固的精神支柱;迎接無可避免的死神降臨之際,對於投身淨土的憧憬,更適時的取代了面臨死亡的恐懼。因此,女性對於充滿「離苦得樂」蘊涵的淨土信仰,自然樂於歡喜信受;而「聞即生信」的態度,便自然而然的描繪出女性對於信仰淨土的心理狀態。

   女性欲求生西方,必須從心理層面先建立對阿彌陀佛的淨土信仰,深信極樂淨土的實有與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在女性往生淨土的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作

用,充分具備對於彌陀淨土虔誠的信仰,因而成為女性欲往生淨土必備的首要條件。本文將從女性往生的歸宿直指西方;探討彌陀誓願成為女性往生淨土最佳保證的原因進而瞭解透過虔誠信仰而得到的應驗經歷,如何更加強化女性往生的信念;以及淨土經論多方肯定女性往生能力的理由,前述這些因素皆為女性信仰淨土的真正原因,提供了強大的說服力。

 

一、經典明確指引女性往生的歸宿

   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指出往生的歸宿在西方極樂世界,並且在《阿彌陀經》裡為眾生描繪了命終之後的想淨土,世尊明確的告知: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

     說法。[21]

 

   深信極樂淨土的實有,在往生女性解脫苦難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建立對阿彌陀佛的淨土信仰,成為女性往生淨土必須具備的基本信念。由於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依其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世尊因而於淨土經典中一再的為眾生指引,往生的歸宿在西方極樂世界。正如《無量壽經》所強調:

 

   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22]

 

不僅淨土經典處處指歸淨土,明代雲棲袾宏在《往生集》裡,曾藉由文殊菩薩之言,標舉出淨土在西方,並同時凸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重要性,:

 

      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

     往生。[23]

 

至於為何偏要往生西方?唐代僧人窺基在所撰《阿彌陀經通贊疏》中,以問答的方式提到,為了使眾生能「系心專注」,往生的歸宿必須偏指「西方」:

 

   問:十方佛國快樂皆同,何故偏指西方勸人生彼?答:良為凡夫業重處處

     生貪,若不偏指一方即不系心專注。所以法華經雲:「眾生處處著,引之

     令得出。」又西方淨土主勝願強,偏勸往生疾成聖果,所以偏指也。[24]

 

清代彭際清在〈淨土聖賢錄敘〉文中,則認為往生的歸宿偏指「西方」的原因在於

 

      但見阿彌陀一佛,即已徧見十方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土,即已徧曆十方

     佛土。何以故?即一即多,無二無差別故。[25]

 

極樂世界有方所,祗在尋常日沒處。[26]眾生念佛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要脫離「此岸」的苦難世界,到達「彼岸」的西方極樂世界,生的歸宿就是西方極樂淨土。唐代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針對極樂世界位在西方的原因,作出明確的闡釋:

    

     相續注心,直指西方,…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

     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

     術通人居空立舍也。[27]

 

「指方立相」是指為往生的歸宿指明方位,專注於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方」,彌陀聖像與西方依正莊嚴皆是「相」,為修行眾生指示西方,表示有一確定的方所,讓心有所繫念。善導大師認為作觀想時,必須依靠使凡夫能集中注意力的形相,也就是彌陀的相好莊嚴,以使凡夫能「住心而取境」,專心修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若是離開了具體形相的修持實踐,就猶如沒有神通力的人,想在空中建造樓閣一樣,完全是一種空想。

   往生的歸宿直指「西方」,何況「娑婆女人,于西方淨土,有大因緣。[28]因此,願生西方淨土中[29],便成為往生女性終其一生繫念不懈的共同目標,《淨土聖賢錄》的女性往生事例,更是屢見「求生西方」的敘述,諸如:

 

〈宋尼悟性〉:篤志念佛,求生西方。[30]

〈宋馮氏〉:誦西方佛名,…修西方淨觀,自翻經行道,及起居動靜,一以西方

           為歸。[31]

 

明李氏〉:忽告家人曰:「吾今日往西方矣!可為我同聲唱佛名,助我西行。」

[32]

   前引數例歷代往生女性,無論是平日之淨業修行,或是于臨終生死交關之際,心中共同繫念的歸宿無非是「西方」淨土。「西方自是吾歸路」[33]的心聲,不但為女性明確指引出往生的目標,也使得「求生西方」成為往生女性修行實踐的共同方向,而「願生西方淨土中」的想法,因此成為女性告別此生的最後時刻,惟一浮現心頭的共同願望。

 

二、彌陀誓願對女性往生做出堅定的保證

   阿彌陀佛依其誓願所成的西方極樂世界,一直是大乘佛教特重的信仰,尤其

是流行於中國唐、宋之後的淨土法門,強調念佛往生,其簡明易行的教義,立刻

吸引各階層人士的學習,紛紛投入淨土修持的行列,至誠念佛、祈生贍養,並祝願於臨終之際,彌陀佛國之菩薩聖眾,能現前來接引往生。至於女性為何如此相信極樂淨土?以及阿彌陀佛的誓願為何?就得從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來加以探討。

   依據《無量壽經》內容所示,於過去久遠劫之前,有國王聽聞自在王如來

的說法後,出家為比丘,號曰法藏;其後法藏菩薩發無上正覺之心,致四十八大

願,欲以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拔眾生生死勤苦之本。四十八大願中,除了莊嚴自身,和建立美妙殊勝的樂土外,另一項重點即接引發心眾生,生此清淨世界。《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誓願,因而提供了女性往生淨土的無比信心,於四十八大願中的第十八願,以及第三十五願分別提到: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

     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34]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

     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為女像者,不取正覺。[35]

 

   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須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方能往生。上述所引彌陀誓願內容,說明阿彌陀佛成佛之後,只要有人「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以及女性若能「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皆能順利往生淨土;若有無法實現者,法藏菩薩便不取正覺。而現今法藏菩薩確已成佛,名曰「阿彌陀」、「無量壽」;其佛世界,位處西方,名為「極樂」淨土「只要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乃至僅僅十念稱名,也一定可得往生,這是由於阿彌陀佛願力加持的緣故。」[36],女性若能堅信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的誓言,此生命終往生淨土的心願也一定可以實現。由於彌陀《無量壽經》作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37]的承諾,女性若能至心信樂彌陀淨土與其誓願,仰賴彌陀願力即可往生淨土。莊嚴淨土的信願存在,與至誠道俗的保證往生,皆是阿彌陀佛給予世人的堅定誓願《淨土聖賢錄》所收錄的女性往生故事,幾乎都涵蓋了這層信念。由於彌陀誓願為眾生往生淨土做出如此堅定的保證,因此,歷代往生女性「誰肯以此大利益,甘讓他人,而自己安住三界火宅,常受焦灼也哉?」[38]

   往生女性堅信阿彌陀佛的承諾,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39]因此在信願念佛之中,得以與阿彌陀佛相逢,產生種種不可思議的感應與瑞相。女性由於堅信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的誓言,命終一定可以實現往生淨土的心願,如宋代慈溪人沈氏,自幼即長齋,並日課佛號,既嫁之後仍篤志不變,並於臨命終時,親眼見證阿彌陀佛示現接引的承諾。〈宋沈氏〉事例描述:

 

     忽見阿彌陀佛,踴現虛空;菩薩聖眾,左右圍繞;放白毫光,至行者所。

     若長虹駕空,千燈普照。[40]

 

沈氏命終時所見場景,對彌陀接引往生的堅定誓願,做出直接有力的佐證。

另如劉宋清河人法盛,年過七十許才出家于金陵建福寺,事例稱他才識敏悟,曾以「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之言告知同寺尼僧。〈劉宋尼法盛〉之事例,形容其命終時:

 

    見如來從空而下,與二大士論二乘法。光明顯燭。寺眾驚。[41]

 

阿彌陀佛的承諾,猶如暗夜裡的一盞明燈,為厭棄五濁眾苦之人,指引著最佳歸宿。對於比丘尼法盛而言,彌陀誓願的承諾,就像是荒漠中的甘泉,代表著一線生機,甚至是唯一的出路。而比丘尼法盛由於能至心信樂彌陀誓願與其淨土,平日立身行道,概以西方為歸宿,即使遲至七十許之老年才出家為尼,亦得感應彌陀放光並接引往生淨土。比丘尼法盛的往生事例,不僅見證了彌陀承諾的真實,彌陀堅定的誓願,也同時提供女性往生西方淨土最佳的保證。

 

三、淨土體驗強化女性往生的信念

   為了證明淨土信仰的真實與功德,《淨土聖賢錄》透過因虔誠信仰而得到的應驗經歷,藉強化淨土行者的信心;藉由夢或觀想的形式來表現往生的關鍵情節,事例敘述中經常隱含了行者對往生淨土的想像與期待,徹底發揮勸信眾生的功能。往生女性生前的淨土遊歷,將淨土經典描述的極樂世界景致,藉由事例的敘述作出具體的呈現。透過往生女性自身見聞的淨土景象,具體詮釋淨土經典所欲達的涵,並且顯示歷經長久修行之後,往生女性確已具備前往淨土的條件。能親眼目睹欣慕已久的淨土,不僅證實自身修持法門無誤,而能擁有遊歷淨土的殊勝經歷,女性往生淨土的信願也因而更加堅定。

《淨聖賢錄》經常藉由事例主角的觀想,描繪極樂世界的勝景,除了展現女性往生人的修行功外,也讓單純的往生事件融入了不平凡的色彩,顯得神聖而傳事例中瑞應的描述,並非單憑臆測或憑空捏造而作,必得與淨土經典的記載有所暗合,才能彰顯生事例的特色,而非一般故做神異的誇大。

   《觀量壽經》在「十六觀法」中,繁複地描述彌陀淨土的莊嚴美好,成

《淨土聖賢錄》詳述淨土聖境的素材來源;譬如七寶池中八功德水,正是感應彌陀淨土最好的證明。《觀無量壽經》細膩的描繪出:

 

  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

     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

     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間,

     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42]

 

《淨土聖賢錄》藉由彌陀淨土的遊歷經驗,預示女性修行有成,命終當往生成為淨土聖賢,因此若能於生前親身見聞寶池、蓮花等淨土勝景,往往成為身後必然往生西方的保證。如劉宋比丘尼慧木,生前曾經夢到西方,「見一浴池,有芙蕖花,諸化生人,列坐其中。」[43]。而清代比丘尼朗然,則是於生前即告知身邊僧徒曰:

 

     吾三月中,已三夢寶池,跏趺華中,往生有分矣!汝當篤志念佛,自然水

     到渠成,功不唐捐,慎勿錯過。[44]

 

往生女性將生前夢境中淨土的親身見聞,視為必將往生西方的祥瑞徵兆,並藉此來引導信眾修行,啟發信眾對於淨土信仰的積極追求,無形中達到勸信眾生的目的。至於極樂國的寶池與蓮花,《阿彌陀經》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池中蓮花,

     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45]

 

池中的八功德水,有無數七寶蓮花生長於其中,而上下流注之摩尼水亦循

演說法,象徵著極樂淨土的清淨莊嚴。以《淨土聖賢錄》的記錄為例,清代蘇州元和人陸安人曾夢至一處:

 

     水流華放,迥非塵境,身立一橋,異香撲鼻。竊自念言:「此其為七寶池

     乎!何不見我佛也?」俄而金容寶相,遍滿遙空。[46]

 

不同于《觀無量壽經》有完整而詳細的觀想介紹,《淨土聖錄》女性事例中對於淨土聖境往往僅約略概述一小部份;但是藉由往生事例的局部陳述,彌淨土的各種美妙與殊勝,反而被放大想像,無形中強化淨土行者往生的信念。前述陸安人於夢境中見佛「金容寶相,遍滿遙空」的描述,若對照《觀無量壽經》第八觀的內容,便可以發現正確的觀想方法為: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像

     既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

     列,諸天寶縵彌覆樹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47]

 

「極樂國七寶莊嚴」的勝境,在《阿彌陀經》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記載: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

     國名曰極樂。…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

     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48]

 

   《淨土聖賢錄》透過敘述虔誠信仰而得到的應驗經歷,不僅證明淨土信仰的真實與功德,更近一步強化了淨土行者的信心;其中有不少篇章使用夢或觀想的形式來表現往生的關鍵情節,展現超脫時空與日常生活的經驗。事例敘述中經常隱含了行者對往生淨土的想像與期待,具體發揮勸信眾生的功能。如宋代廣平郡夫人馮氏,生前於淨土遊歷歸來之後,告訴身旁的侍者:

 

   吾已神遊淨土,面禮慈尊,觀音左顧、勢至右盼;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

     首慶我得生其國。至如宮殿林沼,光明神麗,與十六觀經所說無二無別。

     到者方知,非可以語汝曹也。[49]

 

馮氏於淨土所見「觀音左顧、勢至右盼」的情景,正如無量壽經》文中所述:

 

    複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複作一大蓮華,在

     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放金光,如前無異。想一大勢

     至菩薩像,坐右華座。[50]

 

西方淨土的環境,遠勝於世間的一切美好,至於淨土中諸佛眾人的樣貌,如同前例馮氏所見,〈宋吳氏 二侍女〉事例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一日忽見金蓮華現前,其上雙趺隱然,數日見膝;又數日見身;又數日,

     頭面悉見,相好具足。其中阿彌陀佛,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已而宮殿樹

     林,皎若指掌,清淨男子,經行其際。[51]

 

吳氏侍女觀察的淨土世界沒有女人,只有清淨男子經行其間,若根據《佛說大阿彌陀經》的記載,往生淨土者皆化生于七寶池蓮華之中,而為自然清虛之身:

 

     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

     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淨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

     自然清虛之身無極之壽。[52]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53]具體描繪出極樂淨土彌陀與聖眾的身相莊嚴。往生事例中所見淨土人物的樣貌,在淨土經典中其實不難找到敘述的根

據,如《無量壽經》經文中即明指: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54]

 

上述願文分別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三、第四 、第二十一願,清楚說明彌陀淨土中的聖眾全都是金色身相,並無美、醜、形、色之不同,並且容色端正,相好殊妙。正如〈清邵媼〉事例敘述主角因念佛精進,曾獲感應於西方淨土「睹菩薩金像,晃耀心目。」[55]邵媼於淨土所見之菩薩身相,全身金色,晃耀奪目,莊嚴的身相令人欽敬。往生女性於命終之後,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現之形皆真金色」[56],淨土聖眾的莊嚴身色呈現出「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稀有。鹹同一類,無差別相。」[57]並且身貌皆端正潔淨,與淨土所見菩薩聖眾,完全沒有任何差別。
   透過平日的虔誠修行,使女性不必等到臨終之時,便能於生前與彌陀淨土有所感應,呈現出即使色身尚處此世,神識卻能遠抵極樂世界,並且親臨佛境見佛菩薩,與種種不可思議境界、莊嚴富麗之景象。歷代往生女性的事例,敘述虔誠信仰而得到淨土的親身體驗經歷不僅證明淨土信仰的真實與功德,無形中也鞏固了女性行者往生的堅定信心。

 

四、經典肯定女性往生淨土的能力

   至於淨土世界所見「皆為男子」的景象,其原因何在?以及女性是否能往生極樂淨土?對於這樣的質疑,本文嘗試從淨土經論加以探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三十五願,明白的標舉女性往生之後即不再為女身,據《無量壽經》記載: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

     ,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為女像者,不取正覺。[58]

 

   西方淨土為沒有女人的極樂世界,由於女性自古以來遭受嚴重貶抑,社會地位低下,以致於身為女性被普遍視為嚴重苦惱;影響所及,古佛典述及其理想佛國時,往往宣稱它們是無女人。[59]對於極樂世界的探討,除了《往生論》提到它是「女人不生」之外,[60]《無量壽經》說明阿彌陀佛四十八誓願中,有「轉女為男願」,願言強調女性行者在往生極樂世界後,不再「複為女像」,皆說明極樂世界無女人的景象。

   天親菩薩于《往生論》中,曾提出:「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的觀點,[61]這樣的主張,無意間造成後世扭曲其義者作出「既有此教,當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的錯誤推論。隋朝智顗針對此中乖謬之處,極力反駁並予以澄清,並提出「女性可以往生淨土」的看法。他在《淨土十疑論》中作出解釋

 

     但論生彼國,無女人及無盲、聾、瘖、啞人,不道此間女人、根缺人不得

     生。彼若如此說者,愚癡全不識經意。即如韋提女人,是請淨土主,及五

     百侍女,佛授記悉得往生彼國。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啞人,心念彌

     陀佛悉生彼國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回心願生淨土,

     至彼更無二乘執心。為此故雲:「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非謂此處

     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62]

並非女人及殘障者不夠資格往生,而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無人會是盲、聾、瘖、啞之身娑婆世界的女人及盲聾瘖啞之人,只要修持淨土法門,於往生極樂國之後,就不會再是女人之身,也不會是殘障之身。而小乘人只要能回小向大,發菩提心,願意往生極樂國,往生淨以後自然也就不會再有小乘人的執著,這才是「往生論」所謂「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的真正意涵。

 唐代善導大師認同「女性可以往生淨土」的主張,他駁斥「女人不生淨土」的觀點為妄說,並引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三十五願經文,證明女性當然可以往生西方淨土。《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文中,他強調:

    

     女人不得生淨土者,此是妄說,不可信也…又如下願雲:「設我得佛,

     十方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命終之

     後,複為女身者,不取正覺。」…乃由彌陀本願力故。女人稱佛名號,正

     命終時,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彌陀接手,菩薩扶身,坐寶華上,隨佛往生。

     [63]

 

善導大師主張女性不僅可以往生西方淨土,並且於往生之後立即化為男子之身。根據《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記載:

 

     其國中悉諸菩薩、阿羅漢,無有婦女,壽命極壽,壽亦無央數劫。女人往

     生者,則化生皆作男子。[64]

 

女性往生淨土之後,悉于七寶池中蓮花化生,並立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因此,明代修持淨土法門的雲棲袾宏,在《往生集》總論中提到:

 

    極樂國土,實無女人,女既得生,悉具大丈夫相。…清淨界中,覓男相尚

     不可得,況女相乎。[65]

 

   針對淨土無有女人」的現象,宋代元曉法師認為這對於往生淨土中人反而有利,並據此進一步主張極樂淨土由無有女人,六根境界並是進道緣,故不退;如經曰:『眼見色即發菩提心』等,穢土由有女人故退。[66]由於娑婆穢土因有女人,情欲的糾葛常使修行之人道心退轉,而極樂世界因無有女人,若生淨土中便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67],使得女性於往生極樂之後,因為進道因緣不退,在菩提道上反而更能安心修行。

   由於修持有諸多不便,女性日常修行雖然受到「女有三隔、五礙[68]觀念的束縛,然而這對於往生淨土的追求,並不致於構成任何阻礙。清代胡珽在《淨土聖賢錄》續編〈往生比丘尼〉卷二內文結尾,針對此種不合時宜的錯誤觀念,作出「女身並無礙於往生淨土」的結論:

 

    或謂女人有三隔、五礙,何以得生淨土?是不知眾生之身,皆由業造,視

     業輕重而分男女;今以女身而決志出家,斯其宿業決定消除,以是而登清

     泰之鄉,[69]成菩提之果。而女身男身,了不可得,複何有所隔礙哉?[70]

 

胡珽認為女性之身並無礙於往生淨土,而相形之下年代更早的雲棲袾宏,其實早已具備這樣的觀念,並且進一步勸戒女性根本勿須擔憂不能往生淨土。他在《往生集》中,針對會障礙女性往生的三種不良習性,明白指出:

 

     雖然女更有三病焉:孝翁姑不如其父母一也;禦婢僕不如其子孫二也;知

     佈施而不知息其貪心;知慕男身,而不知革其女習;知奔走寺宇恭事沙門,

     而不知反求諸己三也。明於此三未出娑婆,而居然比丘矣。夫何慮不生淨

     土?[71]

 

袾宏認為女性雖然本身有不好的習性,然而他認為只要女性能革除自身不懂孝順翁姑、不知管教子女及不知反省自我等三種缺失,自然能順利出離娑婆惡世,往生的資格即與出家比丘無異,因此根本毋須擔憂不能往生淨土。《淨土聖賢錄》續編輯者清代胡珽,于〈女人〉卷六結尾,大力肯定女性往生淨土的能力,並且鼓勵女性應以捷足爭先的態度求生淨土,他以堅定的語氣勸誡修行女性:

 

     阿彌陀佛,于十方女人,有大誓願,其詞曰:「若有女人,聞名信樂,厭

     惡女身,壽終之後,複為女相者,不取正覺。」則閨閣賢豪,乘此方便門

     開,亟須爭先捷足,橫截生死之流,直取菩薩之岸,否則輪回六道,安能

     保其不墮?[72]

 

   上述引文勸警女性需當仁不讓,借助於阿彌陀佛的願力,勇於為自身爭取往生的機會,才能永遠脫離六道輪回。阿彌陀佛于未成佛之前曾經發願,只要女性能發願往生,往生淨土之後,便不會再有女身的困擾;換句話說,女性往生之後,會因彌陀願力而轉為男相,所以西方淨土中所見皆是莊嚴清淨男子。因此,在《淨土聖賢錄》的女性往生事例中,可以發現經典所述西方淨土,和實際修持所見情況相同;藉由前述往生女性淨土見聞的情節描述,更增添了修行女性對於西方淨土的無限想像與往生的期待。

   欲求往生必須深信極樂淨土確實存在,且只要能信仰淨土,就有往生的可能。宋代王日休在《龍舒增廣淨土文》中,曾經提示: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善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

     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佛之

     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賢雲: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73]

 

此處所要強調的是極樂淨土的存在與各種莊嚴勝景的真實,因此,「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由此突顯了深信淨土信仰的重要性。深信極樂淨土的實有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在往生女性解脫苦難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建立對阿彌陀佛的淨土信仰,便成為女性欲往生淨土必備的首要條件。



[1] 清.釋超勇編輯:《五燈全書》卷三十五,《卍續藏》第八十二冊,頁15a12

 

[2]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9a18

[3]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6c01

[4]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4b15

[5] 同上注,頁308c01

[6]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5a21

[7]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5c01

[8] 同上注,頁344a12

[9] 同上注,頁344a13

[10] 同上注,頁344a22

[11]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7b10

[12] 清.釋悟開:《念佛百問》,《卍續藏》第六十二冊,頁358b18

[13]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7a15

[14] 參閱明.袁宏道:《西方合論》,《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389c25

[15]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2b03

[16]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9b06

[17] 同上注,頁312b13

[18] 同上注,頁311a05

[19]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4b14

[20] 同上注,頁344c04

[21]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6c10

[22]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70a04

[23] 明.釋袾宏:《往生集》,《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130c24

[24] 唐.窺基撰:《阿彌陀經通贊疏》,《大正藏》第三十七冊,頁338a11

[25] 清.彭際清〈淨土聖賢錄原序〉《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216a17

[26] 清.彭希沭:《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8c19

[27] 唐.釋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三十七冊,頁261b22–267b13

[28] 清.彭希沭:《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4c18

[29] 元.釋明本(世稱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佛事》,《卍續藏》第七十四冊,頁59c13

[30] 清.彭希沭:《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283b09

[31] 同上注,308a14

[32] 同上注,313b07

[33] 清.彭希沭:〈宋蔣十八妻〉《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11a06

[34]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68a26

[35] 同上注,268c21

[36] 釋聖嚴:〈帶業消業生淨土〉《念佛生淨土》,(臺北,法鼓文化,1999.12.),頁62

[37]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73a22

[38] 釋印光:〈淨土聖賢錄序印光法師文鈔續編下》,(臺北,華藏圖書館,1997.11.)頁317

[39] 唐.釋善導:《往生禮贊偈》,《大正藏》第四十七冊,447c27

[40] 清.彭希沭:《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9c09

[41] 同上注,頁283a21

[42]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2b24–343c01

[43] 清.彭希沭:《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283a11

[44]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25b4

[45]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6c16–347a02

[46]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50a22

[47]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3a24–28

[48]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6c14–347a23

[49] 清.彭希沭:《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8a22

[50]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3a29–b04

[51] 清.彭希沭:《淨土聖賢錄》初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08b09

[52] 宋.王日休校輯:《佛說大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32b07

[53] 清.周安世匯輯《西歸直指》,《卍續藏》第六十二冊,頁107a07

[54]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67c21–268b07

[55]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49a19

[56]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4c03

[57] 黃念祖居士著:〈超世稀有第十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臺北,佛陀教

育基金會印贈,1990.01.463

[58]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68c21–24

[59] 關於佛土沒有女性的問題,參閱釋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年),頁

126–130

[60] 天親菩薩造:《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又稱《往生論》《大正藏》第二十六冊,頁232a04

[61] 同上注。

[62] 隋.釋智顗:《淨土十疑論》,《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80b18–23

[63] 唐.釋善導:《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27b23

[64]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283a20

[65] 明.釋祩宏:《往生集》,《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146b15

[66] 唐.釋元曉撰:《游心安樂道》,《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110c28

[67]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7b09

[68] 「女有三事隔五事礙。何謂三?少制父母;出嫁制夫,不得自由;長大難子,是謂三。何謂

   五礙?一曰女人不得作帝釋、二曰不得作梵天、三曰不得作魔天、四曰不得作轉輪聖王、五

   曰女人不得作佛。」見西晉.聶承遠譯:《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大正藏》第十五冊,頁541b04–

   26

[69] 又稱「清泰國」,即阿彌陀佛所居之國土名,意指清淨舒泰之國。據《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

   經》記載,阿彌陀佛之國土,號清泰。參考《佛光大辭典》,頁4664

[70]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26a08

[71] 明.釋祩宏:《往生集》,《大正藏》第五十一冊,頁146b18–23

[72]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第七十八冊,頁350b17

[73] 宋.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255a08–24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437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