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聖賢錄》之女人往生.1
2022/05/19 17:38:18瀏覽80|回應0|推薦0

《淨土聖賢錄》之女人往生研究(撰寫:余昭純/指導:張火慶)2012.6

          對女性淨土行者而言,畢生最大的修行成就,無非是能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當生命走到盡頭,臨命終剎那之間的緊要關頭,將對生前修持淨業的成果進行總驗收。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女性於承擔大部分家務責任之後,幾乎已耗盡所有的時間與精力,因此女性行者修行的先天環境,普遍存在較男性更多的困難;然而儘管挫折與艱辛始終橫亙於眼前,歷代女性往生淨土的修行成就卻絲毫不遜於男性,反而因為現實環境的種種磨難,進而更激發女性往生淨土的意願與決心。

          《淨土聖賢錄》是淨土行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感應故事集,內容強調事例主角的修行實踐與往生成就,對於往生過程的描述,捨棄一般死亡經驗的哀傷哭泣,取而代之的,是將死亡歷程刻畫成莊嚴神聖的美妙場景,試圖扭轉世人對於死亡的刻板印象。考察《淨土聖賢錄》女性往生事例,藉由觀察女性淨土行者面對死亡的態度,剖析女性信仰淨土的來源與心理,試圖瞭解其往生淨土的動力與表現;進一步探討女性對於淨土教義的修行實踐方式,包《往生論》所提出「五念門」的淨土修行方法、有關往生西方淨土所需修持的淨業」內容,以及淨土經典對於淨土法門修持的具體闡述。歷代女性為了追求往生極樂淨土,其主要行持為「一心念佛」,為了促成往生淨土所實行的諸種往生助行,以及往生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瑞應現象,同樣成為本論文關注的焦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當人生即將走到盡頭,面對死亡隨時可能無預警地降臨,一般人經常會產生深沉的恐懼,對於死亡的恐懼,真正的原因往往來自於身後世界的茫然無知。對於生命結束之後自己究竟何去何從?大多數人無可避免的心中充滿忐忑與畏懼的情緒,由於佛教徒相信造業就要受報,往昔于無意間所造的惡業,在臨終受報的時候,就有可能會障礙往生。況且淨業之功,雖積於平日,而臨終最後一念,最為緊要。蓋以生淨、生穢,入聖、入凡,唯此一念,為之轉移也![1]淨土行者畢生所追求的,無非是能當生成就,順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終其一生無不戮力于信仰的修持實踐,並且高度重視臨命終的關鍵時刻,無非是為了命終之時能「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2]因此對女性淨土行者而言,一生當中最緊要的關頭,就是臨命終的剎那之間,在這短暫的關鍵時刻,將依生前所造的業力牽引去投生。歷來女性不但被限制不能出外抛頭露面,各種社會資源的取得也比男性缺乏,別是教育與知識資源。女性即使對佛法有很強的進取心,也不能自在的聽聞佛法,更無法如一般男性信眾,自由出入佛寺或道場去聽經聞法,因此只有在某些特殊的因緣下,才得以接觸到淨土法門;大多數女性一旦聽聞有如此清淨無惡的淨土存在,當下莫不發願往生,並且勇猛精進的嚮往生淨土之路邁進。然而女性在追求自己理想時,卻往往遭遇來自於家庭的阻礙,由於女性承擔了所有繁雜瑣碎的家務,對家庭的責任反而成為障礙修行的主要阻力,女性修行的環境既然如此困難,反而因此凸顯女性的往生成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雖然佛教強調眾生皆有佛性,只要能努力修行,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在修行方面應該沒有男女之分,而女性的修行成就也應該絲毫不遜於男性。然而傳統社會的男尊女卑觀念,在修行領域有時卻又被強調成為具高下之別,男女因性別不同所造成的修行地位的差異,在佛教經典中早已明文記載: 

      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3] 

由於佛道需勤苦積行,具修眾度才能圓成,而女人身穢且具五障,[4]理應無法成就佛道。這樣的觀點,不僅極力貶低女性的修行能力,同時也使女性追求往生淨土之路,啟程的步伐無形中踏得備極艱辛。然而唐代善導大師卻認為,彌陀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得生淨土,因此女性只要至心稱念佛號,待得命終往生時至,彌陀就會示現親自來迎接,當下立即可以隨佛往生西方淨土。因此在《觀念法門》中,善導主張: 

      女人稱佛名號,正命終時,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彌陀接手,菩薩扶身,坐寶華上,隨佛往生。[5] 

善導認為女性往生之後即以男子之身投生於淨土,將永不再受女身的諸般困擾。雖然身處塵世中的傳統女性,大多具備慈悲氣質,並且予人溫婉柔順的感受,然而現實生活中卻又處處受到束縛,修行路上反而蒙受更多的塵苦;因此在百惡逼惱之後,容易對自己的女身感到厭惡,甚至對娑婆世界產生厭離之心;此時若是聽聞有清淨無惡的極樂世界,自然踴躍信受,頓時萌生願生淨土之心。而歷代女性淨土行者,大多也都能遵循淨土經典中世尊的教化,如法修持而得往生西方。淨土經典不僅揭示往生淨土的方法,同時也肯定女性往生淨土的能力,根據《阿彌陀經》記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6] 

    世尊明白揭示女性具備往生淨土的能力,正如經文中所闡示,往生極樂的主體並非單指善男子,而是善男子、善女人同時並舉,具體證明只要能如法精進修持,無論是男性、女性,命終都能往生極樂淨土。

    往生事例的呈現,不僅鞏固及增強歷代女性往生淨土的信心,並且還起了宗教實踐的示範作用,對於往生過程中出現的奇異現象,也由淨土法門的修持實踐,獲得具體有效的說明。本論文考察《淨土聖賢錄》歷代女性往生淨土的實例,檢視其宗教體驗的過程與結果,對於女性行者選擇以淨業修行作為改變困境、安頓身心的方法,並且透過出家或居家修行的實踐方式,努力追求往生淨土,作為超脫生死無常的最終途徑,其故事背景的探究與往生相關現象的解讀,因而促成本文的研究動機。至於女性為何選擇以「西方極樂世界」做為生命最終的歸宿?為達成往生淨土的心願,女性採取哪些具體的修行實踐方法?淨土經典所闡揚的往生理據,以及歷代大德相關的淨土論述,都值得我們在女性往生的議題中,進一步剖析與瞭解。因此,本論文將透過《淨土聖賢錄》女性往生事例的研究,探討淨土教義的實踐過程,並觀察往生事例對歷代女性發揮的影響力,及其對女性安頓生命、指引往生淨土的詮釋。 

第二節  研究義界與範圍

一、研究義界

       本論文以《淨土聖賢錄》收錄的女性」往生淨土事例為研究主題,此一主題與女性特質密不可分,更與佛教生死觀、淨土世界思想有很大的關聯,因此本文將針對往生淨土的定義、特質,以及經典傳述的意涵進行瞭解,並對《淨土聖賢錄》提出說明,嘗試以佛教信仰的觀點來審視,以求能具體客觀的討論。

在當今用語中,「往生」往往代表著「死亡」之意,主要是因為世人忌諱「死」字,而多以「往生」一詞取代,以給人較為吉祥的觀感,所以「往生」一詞被廣泛使用,但多數卻因為不瞭解其真實意涵,而有誤用之嫌。其實二者所代表的意義截然不同,往生之人肉體必然已經死亡,但死亡之人卻不一定往生。在《佛學大辭典》裡明白解釋著:「去娑婆世界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花中,謂之生。往生之言,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7]因此「往生」一詞,指的是人死之後神識前往極樂淨土,于七寶池內的蓮花中化生。由於深受彌陀誓願的影響,佛教界所說的「往生」一詞的意涵大多是指投生至西方極樂世界。以淨土修行者的認知而言,若不能依教奉行往生淨土,命終之後就必須依著業力牽引,再度輪轉於六道之中。聖嚴法師在《念佛生淨土》書中,曾經提到: 

          從佛法的觀點來理解,眾生都會在五趣六道從生到死,死了又生,叫做生死流轉,不會永遠做鬼,不會永遠做人,也不會永遠做畜生和做天神。因為人會死,五趣眾生都會死,他們死了以後做什麼呢?就去轉生了。轉生到那兒去?是依他們在無始以來的業因,而生到應該生的地方去。善因緣就生到善道,惡因緣就生到惡道。如果已經修了無漏的菩提因緣,仗佛願力,那就生到佛國淨土。[8] 

「往生」佛國淨土具有「舍此生彼」的概念,也就是由生死的此岸而達到「淨土」的彼岸;隨著彌陀信仰盛行於中國,往生的觀念進一步聚焦於舍穢土、受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處美好莊嚴的佛國淨土,永離生死輪回的苦痛,沒有年老體衰、傷病災禍等生命威脅。依照阿彌陀佛的慈悲誓願,任何人無分男女,都具有往生淨土的資格;由於淨土具備九品往生的品位,不僅上品之人可以受生此處,淨土也允許中、下品之人帶業往生,這樣的結果符合佛教度化眾生的普及無私,同時也是淨土信眾追求身後世界的理想目標。往生西方淨土是命終之後的理想歸宿,往生淨土的實踐方法簡單易行,適合各階層人物的修行,因此形成大乘佛教信眾普遍接受的思想。往生事例的發生,無疑是對彌陀淨土的最佳驗證,同時也是對修持淨業的成果驗收;對於不可思議的往生現象,也由淨土法門的修持實例,進一步獲得具體的說明。

       「淨土」不單指國土的清淨而亦指生在淨土的眾生,身心也是同樣清淨無染汙。正如北魏曇鸞大師在《略論安樂淨土義》中,指出「淨土」的定義是「安樂國土具足如是等二十九種功德成就,故名淨土。[9]自從唐代玄奘法師譯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經文提到「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10]以極樂世界的各種莊嚴境界,表達了清淨殊勝的佛國世界,並具體描繪出超越現實的理想國度,「淨土」自此等同於「極樂世界」。相較於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淨土」遍處是金沙布地,並且寶樹成行,周遭環境極盡莊嚴淨妙;無論任何時候「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11]所依存的環境,盡出諸法實相之音聲,使身心能完全淨化。由於往生淨土之後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此「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12]一旦往生至極樂淨土,就能永不退轉,最終將達到共成佛道,究竟圓滿的美好境地。由於淨土「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13]的生活條件優渥,使淨土眾生皆能各得所適,無老病死等種種苦痛,因此世人常以「極樂世界」作為「淨土」的代名詞。

        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曾為法藏比丘,當時的「世自在王佛」為其宣說十方世界佛國土的種種情況。根據《無量壽經》記載「於是世自在即為廣一十億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悉現與[14]淨土經典明白記載十方世界中,諸佛淨土數量繁多。《阿彌陀經》在解說西方極樂世界時,也提到東、南、西、北、下、上各方,皆有無數無量的佛國淨土: 

      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15] 

            西方淨土是眾多佛國淨土中的一方,其它尚有阿閦淨土、藥師淨土、彌勒淨土等如恒河沙數之多的諸佛國土,彰顯淨土「彼岸世界」的信仰特色。既然諸佛國土多如恒河沙數,「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16]為何極樂世界能成為往生淨土的一大目標呢?這與中國歷代念佛活動盛行有關。自唐、宋以來,淨土宗提倡持念佛號即可往生西方,方法簡明易學;同時民間結社念佛的風氣盛行;修持有成而與西方淨土感應者,上自高僧大德,下至居士婦女,社會各階層皆不乏成功案例,因而更加深淨土修持者的信心。另一方面,淨土宗強調一心念佛,即可乘佛願力往生西方淨土,適足以撫慰亡靈與家屬。由於淨土信仰普被眾生,即使曾造五逆十惡之人,只要能臨終懺悔,即使僅是十念佛號,同樣皆能獲得往生保證。彌陀淨土遂為廣大佛教信徒所接受,淨土也因而深入信仰者的內心,人人皆期盼命終能依佛願力往生淨土。 

二、有關《淨土聖賢錄》

           《淨土聖賢錄》是西方淨土事蹟的實錄,內容敘述宗教體驗的過程與結果,主要收錄信仰阿彌陀佛,並且成功往生西方淨土者的往生事例;往生事例的主角包括高僧大德及比丘尼,也有在家男、女居士、侍妾婢女、惡人、甚至包括動物等種種有情眾生,無論是發菩提心、或是臨終前一心持念佛號,都能依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實彌陀淨土的功德無量。藉由各種不同樣貌的往生事例,不僅描述許多不可思議的往生瑞相,喚起大眾對西方淨土的憧憬而見賢思齊;事例情節背後所蘊藏的淨土信仰內涵,也同時肩負著見聞修行的教化功能。

          《淨土聖賢錄》分類之體例完整,甚具有代表性。此錄實際上總共經歷了三次的編初編由清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飭其侄希涑輯錄往生淨土諸傳而成,彭際清認為蓮池大師《往生集事詞太過簡略,欲重加采輯並添加當代故事;他的侄子希涑接下任務之後,與妻顧氏專心從事編纂,收錄阿彌陀佛、闡教聖眾與東晉慧遠以降至乾隆時期僧、尼、王臣、士庶、女人及物類近五百則往生事例,成書共計九卷,命名為《淨土聖賢錄》刻行於世。《淨土聖賢錄》續編則是清道光末年,胡珽居士集乾隆後往生者事例近一百六十則所成。至於次的事例編錄尚未見收錄卍新纂續藏經故本文僅就初編及續編的女性往生事例內容進行探討。

         《淨土聖賢錄》從眾多虔誠念佛的案例中,摘取信仰彌陀淨土有成、感應瑞相往生的故事為記錄,內容完整交代事例主角如何走嚮往生之路的歷程,並與往生思想緊密連結,像是阿彌陀佛接引眾生的誓願,西方世界的莊嚴美好,九品往生的品位等,不但融入淨土信仰的思維,內容亦皆不離淨土經典的闡述。其中或涉不可思議的往生情節,但因有書可證,比起口傳故事更為具體,也更經得起時空變遷的考驗;在深入大眾生活的同時,達到令人信服的效果,這也是《淨土聖賢錄》在文學價值之外,所具備的宗教特質。若檢閱《淨土聖賢錄》,可以發現其中事例並非單純描寫死亡,對於往生者平日的修持、臨終前的淨土感應、臨終時的瑞相呈現、臨終後的種種示現,無不充滿獨特的語言風格,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此外,往生事例略帶神話性的敘述,對歷代淨土信仰以及社會風俗,不僅起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有關歷代淨土行者的信仰生活,以及具體的修持實踐方式,更透露出珍貴的解讀訊息。 

三、研究範圍

           在「往生」的議題上,若要對歷代淨土信仰有深入的瞭解,《淨土聖賢錄》不失為耐人尋味,且深具探索價值的研究資料。本文探究《淨土聖賢錄》女性往生事例中,歷代女性信仰淨土的來源與心理,以進一步瞭解其往生淨土的動力與表現。檢視歷代女性往生事例,女性所依循的淨土修持方法,為後人的修行管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因此本文藉由女性往生事例的考察,探討女性修持淨土法門的具體行動,包《往生論》所提出「五念門」的淨土修行方法,有關往生西方淨土所需修習的淨業」內容,以及淨土經典對於淨土法門修持的具體闡述。除此之外,往生西方淨土以「一心念佛」為主要行持,以及歷代往生女性所實行的諸種往生助行,更是本文所欲探討的焦點。至於女性往生的瑞應與品位,透過歷代女性往生事例的敘述,本文觀察女性淨土行者對死亡的態度,還有象徵淨土往生的種種瑞應現象,包括佛菩薩來迎、天樂鳴空、異香撲鼻等祥瑞情狀,分別舉例且同時論析其事。試圖透過這些不同層面的探討,進一步厘清女性生前的淨土行持,與其身後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兩者之間所隱存的因果關係。

           印光大師于民國二十二年作序並排印流通之《淨土聖賢錄》,其中初編及續編文本皆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七十八冊本論文擷取所錄「往生女人」及「往生比丘尼」事例為研究範圍,包括出家比丘尼二十二則,以及在家女性居士一百一十七則,總計共139則事例主角為論述物件由於本論文探討物件以往生女性為主,並不涉及其它淨土行者,因此《淨土聖賢錄》有關往生女性之外的其餘篇幅,並不屬於本論文討論的範疇。



[1] 清.釋濟能輯:《角虎集》,卍續藏》第六十二冊,頁208b10

[2]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7b14

[3]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九冊,頁35c07

[4] 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

  佛身。參見《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同上注,頁35c10

[5] 唐.釋善導集記:《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27b18

[6]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7b10

[7]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頁1484

[8] 釋聖嚴:《念佛生淨土》,(臺北,法鼓文化,1998.),頁112。

[9] 北魏.釋曇鸞:《略論安樂淨土義》,《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頁01c03

[10] 唐.釋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9c07

[11]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7a21

[12] 同上注,頁347b04

[13] 同上注,頁346c13

[14] 北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藏》第二十六冊,頁267c04

[15] 同注2,頁347c13

[16] 劉宋.畺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341b28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4338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