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話說施之不求
2016/10/17 15:15:15瀏覽9|回應0|推薦0
《菜根譚》裏有一句話:“施之不求,求之無功”,勸誡施恩於人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就是在內心不要總是記著,對外人也不去宣揚(對他人的恩情);反之則“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即若求回報,即使付出了萬兩黃金,也難有一文錢的功德。立志高遠,腳踏實地;刻苦鑽研,勤學苦思;穩定心態,不餒不棄!

因之,從古至今,我們秉承的傳統意義上的施捨,多是無條件地幫助他人,善小而為,厚德載福,彰顯施捨者的胸懷修養。然一味施捨,僅求一己安心顯然並非“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這世上,無欲無求的給予向來為人所疑,或者不被珍惜。因之施捨也是分這麼幾個層面的:

施之無求。楚人張儀破衣爛衫去秦王贏駟那裏求職,被秦王輕視,叫下人拿些許小錢贈他解決眼下衣食,使勿來糾纏。張儀覺得受辱,斷然拒絕,並表示“我給你辦成了事再給錢不遲”。在張儀看來,贏駟的施捨無異於打發一個饑寒交迫的叫花子,這種設施便是最低級的施捨,不在乎,不計較,無所謂。這樣的施捨對於有較高精神追求的人來說,就是赤裸的侮辱,士子寧餓死也不肯受。這種施與便是一文不值的施與,付出是為了自己耳根清淨,僅僅比棍棒驅趕了事略好一些。

有求乃施。在《西廂記》中,崔鶯鶯的母親見張生窮困落拓,又迫於女兒已經委身於他,只好拿出盤纏令張生進京趕考,及第才可以娶到鶯鶯。這樣的求報多數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又如放高利貸者,給予受施者沉重的精神壓力,雖施無功,甚而可憎。

施求有道。《警世通言》裏記載這麼一則故事:元朝天順年間,江南蘇州府吳趨坊的一位名叫施鑒的老者,兒子的先生死去後,他將先生的兒子收留,與自己的兒子一起撫養並供其讀書,只當做一善事。未料及這個孩子知恩圖報,得第為官後多年仍不忘大恩,幫助施鑒的兒子打贏了官司,重興了家業。這種施捨,是授之以漁的長遠支持,一善到底。

還有一種施捨是抹不開顏面,比如關係爾爾的同事、朋友、遠親去家裏蹭吃住,順財物,心中雖不悅,卻難以開口拒絕,咬牙閉眼心道“送與他罷了!”這樣的施與便成就了貪婪與麻木,這種施與一旦終止,也最容易成怨恨。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與善人行善會使其更善,與惡人行善會使其更惡。

可見施捨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af21405&aid=7807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