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鞋的筋骨
2016/10/14 15:33:30瀏覽5|回應0|推薦0
小的時候,穿的是媽媽手工做的布鞋,那時能穿上一雙上海回力膠鞋覺得特有面子。皮鞋更是不敢想,只有在外工作吃商品糧的人才穿。時光飛逝,時下一雙純手工的布鞋反而成了奢侈品,價格不菲。

做鞋子離不開糊巴殼子。糊巴殼子是布鞋的筋骨,沒有這筋骨,鞋子就很軟,不但外形不成樣子,而且穿不了多久就會軟掉了後跟,穿不上腳,鞋子也就廢棄了。

進入冬至後,媽媽就會根據天氣的情況,選幾個連晴的好天氣,開始準備製作糊巴殼子。媽媽將家裏穿壞的舊衣服一件件的拆開,用剪子挑開線縫,剪成手帕大小的布塊,一塊塊的在大腿上鋪展開來,再漿洗乾淨疊好。再從米缸裏舀出兩碗糯米,倒入家裏的石磨,磨了又磨,最後再用一個網眼極細的篩子用心篩過,形成了細細的糯米粉。選一個暖陽高照的日子,在大鍋裏燒上開水,攪上一盆熱米糊。媽媽總是不忘記給我留下一小碗,這小碗米糊裏時常還加一點點芝麻和白糖,算是一個特別的零食。一碗普通的米糊就能讓我期待很久,幸福很久。立志高遠,腳踏實地;刻苦鑽研,勤學苦思;穩定心態,不餒不棄!

叫爸爸幫忙卸下一塊家裏的門板,媽媽開始製作糊巴殼子。先用清水將門板刷洗乾淨,再用刷子糊上厚厚的一層米糊,將漿洗好的布塊一張張平鋪到門板上。鋪好了一層,再刷米糊,開始鋪第二層。鋪第二層的時候要用布塊把第一層的接縫全部壓上,這樣製作出來的殼子才會更結實耐用。如此類推,直到把所有的布塊全部鋪完,最後形成了四到五層又厚又硬的大布。經過四到五天的晾曬,幾層布被糯米糊牢牢地粘在一起。媽媽用鏟子輕輕地從門板上鏟下來,得到了一大塊漿硬的大厚布,硬挺挺的,這大布就叫糊巴殼子。媽媽小心地將糊巴殼子卷成一個大圓筒,放在櫃子裏備用。

第二年春節後,地裏一時還沒有什麼活。雨水節氣過後到清明播種期間的日子,天老下雨,村裏的女人便相邀聚攏做鞋子,說話。媽媽也會同幾個要好的夥伴一起納底做鞋,互相交流新式的鞋樣,討教做鞋子技巧。有時還互相交流著使用對方的糊巴殼子。納底的時候在中間夾上一層硬糊巴殼子,鞋底就不易變形走樣。做鞋幫子更是少不得糊巴殼子,它起著修形的作用,如同人的骨骼,沒有骨頭,人就無法站立和走路。

媽媽一生最節儉,從不亂花一分錢。布底鞋,不能見水,見水就爛。我們年幼不知做鞋艱難,尤其是有同伴來邀,有時忘記換下布鞋就跑出去,一腳泥水回來。回家後媽媽會嚴厲批評,還會將我們的鞋子放在炭爐邊烘烤。成年後聽到解曉東在《中國娃》裏唱道“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唱出了多少人的心聲。看到一則介紹納底鞋的資料,一只納底鞋的鞋底接近兩千多個針腳,一雙就是四千多個針腳。難以想像媽媽是怎樣用一根鋼針和一根麻線串起這個密密麻麻、錯落有致的鞋底。這得花多少功夫,得斷多少根鋼針,得在手上磨出多少個水泡,才能納成這一雙鞋底呀!

成年後參加了工作,中午時間短無法回家休息。媽媽擔心我整天穿皮鞋不養腳,儘管年近花甲,堅持用兩年時間給我做了一雙千層底鞋子,讓我上班的時候換著穿。每當穿著這雙鞋,就如同媽媽陪伴在身邊,一份愛永遠地在支持我,時時叮囑我要立得正,行得端。媽媽常說:鞋子離開了糊巴殼子,便沒有筋骨,鞋子就沒了精神。人也一樣,若沒有幾兩硬骨頭,就不能稱為完整意義上的人。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af21405&aid=7774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