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家在鹽池,以詩記之
2016/10/07 15:33:11瀏覽9|回應0|推薦0
去年秋天去銀川,途經寧夏鹽池縣,經農民詩人張聯介紹,除了會見了文聯的張主席、侯主席(他們崇文重禮,扶持本地創作人才的精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還有幸會見了一群本土熱愛文學的朋友,他們其中有寫詩歌的,寫散文隨筆的,寫小說的,甚至長篇小說的等等,許瑞林就是其中的一個,她送了我一本詩集《那些被珍藏的碎片》,讀了她的詩歌,我仿佛也跟著她在鹽池生活了一次:少小讀書時光、令人懷戀的林場故居,青春的激情,對親情的感歎與愛意,特別是有一些寫於與父親離別的,很感動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看許瑞林的閱歷,她曾經考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畢業於土地管理專業,所以對土地有特別深的珍貴情感,寫了很多記憶往昔鄉土歲月及實況的詩篇,再細看她的文學經歷,從1982年就開始寫詩,(只是中間可能有一些年斷斷續續),自最近十幾年年又撿起青年的熱愛,許瑞林現供職於鹽池縣文聯,為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寧夏詩歌學會會員,她多年來一直堅持詩歌、散文等寫作,作品在《神州》、《寧夏日報》、《寧夏廣播電視報》、《寧夏文藝家》、《吳忠日報》、《鹽州文苑》、《回鄉文苑》、《古峽文學》寧夏新聞網、神州網等報刊發表。2013年出版詩集《那些被珍藏的碎片》,並與另外幾位詩人合作出版詩集《鹽池詩人》。最近幾年,她的創作熱情好像突然迸發,寫了許多詩、文,有了很多積累,並準備出第二本詩集。

現在已經是鹽池縣作協主席的著名農民詩人張聯,再三請我給寫幾句(如果我沒理解錯,他是希望鼓舞整個縣裏的文學氣氛!),我一般從不為人寫序,大半輩子也沒寫過幾次,一自知自己不是什麼大名人,二是覺得序言很難寫,詩無達詁,文無定法,怎好妄做評議?多容易說得不著邊際,枉費力氣,但鹽池縣的高漲的文學熱情也感染了我,就不揣冒昧說幾句。

這次許瑞林請我看的是作者的第二本詩集,準確說是詩文合集,既有一部分是詩歌,後面也有一部分散文,詩歌部分我看的比較仔細,她的詩歌都是短詩,特點是有感而發,語言樸素,也較溫婉,藝術上有一定的女性作者特點,記述的多是或說幾乎全是歲月中詩者的親身經歷,(沒有“編的”)她把它們“打撈”起來,即興分行變成了詩。

自然而然,切近生活、日常。這其中我個人比較欣賞的,有《五月》《靜聽雨》《重回舊林場》《生活在鹽池》《初戀》《歲月》……等,值得一說的是作者出生於林場,家庭是林場的,童年少年都在林場,對林業的今夕有很多感情,感慨,寫來也易於引起共鳴,而保護森林、土地是今天每個人的所關心。引一首《歲月》:

“他不再來

我說過

二十年後

我們年華已逝

-

在夕陽西下時

都會記起曾經的一個夢”

令人想及席慕蓉的風格和痕跡,精短,凝練,寥寥幾筆,勾勒人生。

許瑞林對生死、境遇、貧富等有很強的深刻觀察,特別對死亡和生命為何逝去等進行了很多詰問,如《天堂的路》等,而《假如》《牽掛》等等又寫出迷離,矛盾,心靈的頓悟等,她的詩歌好像在與你聊天,東一瞥西一瞥,一會敘述現在,一會回到過去,一會穿插中間,某個片段,某件往事,有的浪漫,有的難堪,有的充滿同情,有的傷懷,有的穿透時光,有的沉入作者內心,其中不乏涉及當代人價值觀的思考和焦灼,“我開始寫出更多的寧靜”,“多年後的夜晚”,“如果思念可以出售的話,那我就是一個富有的人“ “自然的就是最好的”“因為這個小城極靜” “父親的聲音很悠遠”“你能不能告訴我,是先有了上帝,還是先有了詩歌”“我以憂傷的名義啟示”“黃的槐花已灑滿一地”……

這些詩句很美,類似一片一片褐色與金色的秋葉,向你展示著美學,人生中的收穫與歸納,思想與成果,沒有時間、經歷、深思是寫不出這些的。閱讀中我也覺得作者的心靈很寧靜,或說很安寧或安謐,這在這個浮躁與躁動喧嘩的現世是十分珍貴且不容易的。立志高遠,腳踏實地;刻苦鑽研,勤學苦思;穩定心態,不餒不棄!

再引一首《五 月》欣賞:

“大街小巷吹拂著誘人的花香

白嫩的花瓣搖曳爛漫

我為你去採摘

花香一定能吹拂到你的住地

你一定嗅到了槐花的香氣了吧

你一定去採摘了吧

五月, 五月 ,五月

你已遠行了兩月

如昨天一般清晰”

高度概括,從秋又到春,還原了美的思索。這就是詩歌的用途。

題材的多樣性,是許瑞林的很好掌握,我覺得她幾乎能“處理”任何題材,這就是本領。當然集子中有的詩篇還嫌簡單了一點,隨意了一點,藝術上有的還可以推敲、凝練,但這些題材都是好的。關於詩歌的回歸我想多說一句,在90年代之初由於商品大潮衝擊,很多人離開了文學,在新千年後隨著市場的穩定,經濟的上升,很多人又“海歸”般回歸,這是一個好現象,既說明文學的永恆魅力,及對世道人心的幫助,也說明精神與文明終究會自己走上應走的康莊大道。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af21405&aid=76966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