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0 18:47:41瀏覽67113|回應14|推薦74 | |||||
上面劇照是假的十四爺和若曦(後來的側福晉),下面是從網上找到的真的洵郡王和福晉的畫像。 畫像現存於華府佛瑞爾藝廊(The 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 Washington DC),不過我在2010年五月參觀藝廊時沒有看到。據推測畫像可能是在洵郡王娶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時完成的,那時他已經五十多歲,而福晉只有十四、五歲。胤禎(允禵)在畫像中顯得格外蒼老,應該是十幾年圈禁對他身心折磨留下的痕跡。 在《步步驚心》後半段,最讓人同情的可能是十四爺胤禎了。 康熙五十七年,他在出征準噶爾前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並由固山貝子超授王爵,那時多麼雄武威風。他也不負皇阿瑪期望,一年之內就平定了由策旺阿拉布坦策動的西藏叛亂,威名遠震。 與此同時,"若曦"因為拒絕康熙帝的指婚,被罰在渙衣局操持粗活。忠厚的十四不明就裡,一再要求皇阿瑪讓他娶若曦,好幫她離開渙衣局。等他得勝歸來再度要求,康熙告知了真相,他也不怪罪。只是把皇帝賜婚的聖旨收起來,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康熙帝突然病逝,胤禛在隆科多一手操弄之下即位,其餘眾皇子等了六七天才得進宮,十四爺知道得更晚。雖然兼程趕回京師,也只能在壽皇殿拜謁父親靈柩。雍正奪去了他的撫遠大將軍印信,命他在遵化守靈。 即使自己時運不濟,他還是關心若曦。她想出宮時,皇阿瑪的賜婚聖旨終於派上用場,即使知道她愛的始終是"四爺"。若曦病重,胤禎為她延醫救治,設法使她開心。雖然恨極了四哥,還是為她五百里加急的送去最後一封信。可是若曦在他懷中去世時,心裡想的還是四爺。 他依照若曦的遺願火葬,卻保不住她的骨灰,最終還是讓雍正奪去。 唯一慶幸的是他沒有像八爺、九爺一樣廋死獄中。雍正後來把他從遵化移到壽皇殿拘禁,但保住了性命。乾隆即位後就將他釋放。 除了有關"若曦"的部分,歷史大約也如此。唯有對康熙的繼承人部分,有兩種不同說法。民間很多人相信,康熙的本意是要十四接位,雍正藉隆科多和年更堯之力,奪取了皇位。 * * * * * 康熙第十四子胤禎,和第四子胤禛,雖是同一個母親(德妃烏雅氏)所生,連名字都相似,性格卻大不相同,兩人也不親近。 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前,胤禎已經和胤禩、胤禟、胤誐親近,那時他還是個十多歲的少年,血氣方剛。看到皇父冤枉八阿哥胤禩想謀害太子,他和胤禟懷藏毒藥,願與胤禩同死。又攜帶鎖銬親自隨行,以示同患之意。後來因為和父親的爭執太激烈,康熙幾乎要拔劍殺他,幸虧五阿哥胤祺及時抱住父親,讓康熙冷靜下來。胤禎還是受了二十大板的處罰。 不過他因禍得福,挨打之後,反而得到康熙的信任和疼愛。雖然康熙責備胤禟、胤禎是"梁山泊的義氣",但是對老十四不惜犧牲性命為兄長擔當,應該是感動的。 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前,胤禎主要還是擁護八爺。當時胤禩在朝廷大臣中幾乎眾望所歸,卻不是康熙的意向。可能生母良妃出身地位太低,或是八福晉郭絡羅氏子息太少,或康熙對八爺常來往的滿漢大臣有疑忌,或是其他原因,總之他就是不喜歡胤禩。 胤礽復立為太子後,不思悔改,終於二次被廢,而且終生監禁。康熙雖表示不再立太子,但他還是時刻觀察,哪一個兒子最適合繼承大寶? 在他心目中,理想的繼位者應該有這些條件: 仁厚,能得民心。賢明,能知人、用人、並容人。年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必須能充分了解他的治平之道,完成他的理想。而且必須為兄弟所愛護,避免鬩牆之禍。 在眾皇子中,最合這些條件的就是十四阿哥胤禎。可是他必須樹立足夠的威望,讓其他兄弟信服。正好遇到準噶爾叛亂,給了胤禎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廿二日,胤禎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廿六日上諭議政大臣等: "十四阿哥既授為大將軍,領兵前去。其纛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簡親王之子永謙,令其帶伊父之纛前往。將上三旗侍衛,派出三十員。莊親王之護衛,既於 一切之處,俱不行走,如其護衛並親軍中,有情願告往效力者,爾等親加揀選奏聞。弘昉屬下之人,亦著照此。凡有子弟出兵之王等外,其不出兵之王等,亦令各選 護衛三員; 貝勒、貝子各二員; 公等各一員,隨十四阿哥前往效力。步軍協領愛哈那行走熟諳,令其統轄王等之護衛前去。" (康熙朝實錄 卷之280) 用正黃旗之纛,代表天子親征。而除了派兵的王,不派兵的也要選屬下護衛、貝子、貝勒至前方,表示八旗全部兵力都在"大將軍、王"的節制之下。 及至出師有期,康熙親自祝告祖宗並祭旗,這是親征之禮。十二月十二日胤禎離京: " 乙卯 撫遠大將軍允禵率兵起程,上命內閣大臣頒給大將軍敕印於太和殿。其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 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大將軍允禵,上殿跪受敕印。謝恩、行禮畢,隨奉敕印出午門,乘騎出天安門,由德勝門前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並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處。大將軍允禵,望闕叩首行禮,肅隊而行。"(康熙朝實錄 卷之281) 以前命將出征,皆在午門外賜敕印,唯有這次在太和殿。大將軍出午門,乘騎出天安門,走的都是正門。而諸王以下,二品以上的王公大臣至德勝門送行,是送天子親征的禮節,表示胤禎此時的身分是康熙帝的替身。 不僅如此,康熙還降旨青海蒙古王公: "大將軍王是我皇子,.... 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僅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成一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明確顯示胤禎在康熙心中地位之高。 胤禎在西征的三年中,上了三百多封奏摺,除了討論軍情,更多的是問安和各地見聞,以及隨奏摺送去的邊疆特產。康熙對每一封都朱批回復,不僅關心胤禎和他的子女家庭,更囑咐他獲取人心,樹立威信。 康熙五十八年九月平定準噶爾之亂,康熙諭令立碑紀念。雍正即位後以碑文未頌揚先帝,惟稱大將軍胤禎功德,令將石碑砸毀,重新撰寫碑文。 康熙六十年,胤禎想直搗策旺阿拉布坦巢穴伊犁,由於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沒有進展。他密奏暫停進剿,得到康熙許可,在十一月回京述職。康熙命誠親王胤祉、雍親王胤禛,領內大臣郊迎跪接。 經反覆研究磋商,康熙決定和平解決準噶爾問題。為了在談判桌上得到滿意的結果,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因此清廷繼續在西北維持大量兵力,身為主帥的胤禎也在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回到前線。 這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興致勃勃的去南苑打獵,十一月七日感覺身體不適,十三日晚便去世,為傳位之事留下千古之謎。 依照《雍正朝實錄》,十一月十三日" 甲午、丑刻。聖祖疾大漸。遣官馳召上於齋所。且令速至。隨召誠親王允祉、淳郡王允祐、多羅貝勒允禩、固山貝子允禟、敦郡王允䄉、固山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登基,即皇帝位。上聞召馳至,趨進寢宮,聖祖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 日,上問安、進見五次。戌刻,聖祖賓天,上哀痛號呼,擗踊不已。尚書隆科多進曰;大行皇帝深惟大計,付授鴻基。宜先定大事,方可辦理一切喪儀。上慟哭僕 地, 良久、乃起。趨至御榻前,撫足大慟,親為聖祖更衣。" 如果如實錄所述,有七個皇子聽到詔諭,要讓胤禛繼承大統。可是為什麼胤禛到的時候,康熙又不提繼位之事,要等駕崩之後才由隆科多來告訴他呢? 事實上,雍正早年一直流傳的是隆科多一人承詔,雍正七年才提出七個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聽康熙遺言的官方說法。那時隆科多和允禩、允禟已經被整死,允祉、允誐被圈禁,允祐、允祹噤若寒蟬,根本不敢表示甚麼。剩下一個死忠的胤祥,決不會說出不利雍正的話。 依照當時民間的紀錄"永憲錄",康熙宴駕後,"內侍扶玉鑾輿入大內。相傳隆科多先護皇四子雍親王回朝哭迓,身守闕下,諸王非傳旨不得進。次日至庚子(十九日),九門皆未啟。" 不論官方和民間的說法差多遠,總之雍正得了位,胤禎(胤禵)的希望落了空。 當他返京奔喪時,雍正密令在路上攔截收繳他和康熙往來的奏摺密件,嚴防帶到京城。歷史學家推測是擔心其中可能有康熙打算傳位給胤禎的證據。經此一舉,胤禎更 加悲憤。在壽皇殿拜謁父親靈柩時,不肯向雍正下跪。直到允禩從帳房走出,說"汝應下跪",他才寂然無聲而跪。後來這成了胤禎的一大罪狀。 雍正元年四月,康熙梓宫運往遵化景陵安葬後,雍正諭令允禵留住景陵附近的湯泉,不許返回京師,並命馬蘭峪總兵范時繹監視他的行動。不久,他們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允禵為郡王,但未賜封號和给予俸銀,註名黄册仍稱固山貝子. 隨着雍正統治地位日益穩固,對允禵也愈来愈嚴酷。雍正二年八月,獲悉允禵在家為去世的福晉製造裝骨灰的木塔,立即令范時繹進行搜查,強令交出。允禵氣憤難忍,當晚在住處狂哭大叫,厲聲徑聞於外,半夜方止。(這有點像《步步驚心》的情節)。 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展開了對當年参與儲位争奪的兄弟的徹底打擊,允禵被革去王爵,降授固山貝子。四年初,又被革去固山貝子,押回北京,囚禁於景山壽皇殿。 同年九月,胤禩、胤禟相繼遇害之後,諸王大臣合詞奏議,要求將胤禵正法。雍正遣人威脅胤禵說:“阿其那在皇考之時,爾原欲與之同死,今伊身故,爾若欲往看。 若欲同死,悉聽爾意。”(以前胤禩被父皇怪罪時,你想和他一塊兒死。現在他死了,你如果去看,就是打算一起死。如果是這樣,我就照你的意思)。胤禵回奏:“我向來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誅 ,我不願往看。”(我向來被胤禩愚弄,現在他既然死了,我也不想看了)。於是雍正下令“暫緩其誅,以徐觀其後,若竟不悛改 ,仍蹈罪愆,再行正法。”(暫時不殺他,慢慢觀察以後的表現,如果不知道悔改,還是犯罪,那時再殺他)。從此,胤禵銷聲匿跡,過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 雍正十三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為了緩和政治上的緊張氣氛,下令釋放胤禵和胤誐。 乾隆二年,胤禵被封為奉恩輔國公,十二年封多羅貝勒,十三年晉為多羅恂郡王,並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不過,這時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 乾隆二十年去世,享年六十九歲(1688-1755)。 乾隆賞治喪銀一萬兩,賜諡“勤”。 引伸閱讀: 《步步驚心》— 無可奈何的穿越(八) : 鞠躬盡瘁的十三爺 ※ ※ ※ ※ ※ 幾個月前在網路上看易中天先生評介這一段歷史,他說無論是雍正或胤禎繼承帝位,對整個清朝和中國歷史不會有多大影響,那時有點不以為然。兩個人作風南轅北轍,對政治和歷史當然有影響。不過最近偶然讀了胤禎四世孫奕山的小傳,不得不贊成易先生的說法。 這位奕山和清朝最初的幾個不平等條約,有非常重要的關係。 奕山在道光初年因征新疆喀什噶爾和屯墾有功,授伊犁將軍。鴉片戰爭開始時,道光皇帝舉棋不定,先是派主和派的琦善去取代林則徐,等主戰派不滿,又調奕山去主持軍事。 結果奕山在廣州吃了敗仗,未經清廷同意就接受了英軍的苛刻條件。卻諱敗為勝,將賠款六百萬說成是“作為追交商欠完案”,企圖謊混了事。真相被揭發後道光帝大怒,命將奕山降職留用,後又將其停職治罪,圈禁在專門關押宗室的宗人府空室內候審。 但不久便獲釋放,被調往新疆襄辦軍務。咸豐五年(1855年)十二月,被任命為黑龍江將軍。咸豐八年五月,奕山作為清方首席代表負責對俄國的邊界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俄國,烏蘇里江以東中國領土為中俄“共管”。 《璦琿條約》簽訂後,奕山為給自己開脫罪責,向咸豐帝詳細敘述了沙俄逼迫簽約的蠻橫行徑,但未得到清廷諒解,又一次開革了他的職務,召回北京。後又復被起用,直至光緒四年(1878年)病死在北京。 不論雍正還是胤禎,要是知道子孫都如此庸懦,只怕會同聲一嘆吧。 * * * * * 補充和網友的討論: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