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02 17:05:52瀏覽3187|回應20|推薦91 | ||||
這是父親小時候唯一的全家福,也是其中好幾個人現存的唯一像片。 父母親匆忙離開家鄉時,只帶了一張和繼祖母的合照,因此我們小時候對所有親戚都沒有印象。開放大陸探親以後,爸媽回鄉見到一位族叔,拿回這張相片,讓我們看到他們童年時的樣子,也重新「認識」了這些親戚。 相片是民國廿三年陰曆八月在湖南湘陰塾塘鄉銅盆寺照的。那時祖父主持設在宗祠的學校,銅盆寺是祠堂所在地。塾塘、清溪是兩個相鄰的鄉,銅盆寺可能在交界處,所以後面房子上的牌子是清溪鄉。 在那年代照像還是新鮮玩意兒,鄉下地方尤其少見。祖父去長沙念過師範,對此不陌生。他聽說附近有一位照像師傅,特地請了來,在學校住了一晚,留下這張全家福相片。 媽媽記得這是「吃牛肉的時候」照的像。為什麼吃牛肉?因為這是農曆八月,一年農事已了,農家正好汰換老牛,趁中秋節時殺了,過節可以吃肉。一條牛可以分給好幾家,農家賺點外快,學校也買一些來給學生加菜。趁這時請來照相師傅,可以端出比較好的食物。 本來要請曾祖父一起照,但老人家不肯。那時很多人認為照相會把魂魄攝進去,而且曾祖父在老家種田,不願意為了照一張像去專程去祠堂。 祖父生於庚子(1900)年,照這張像時34歲。他在「秋收暴動」後去湘西的辰谿待了幾年。回來時帶著繼祖母和像片中最小的之方姑姑,以後就在祠堂教書。祖父本是族中長老熱心栽培的子弟,但因為繼祖母和曾祖父變得生疏,有點像那個時代的家庭革命。 繼祖母是辰谿人,說話腔調、用字不同,家鄉人起先不太聽得懂。爸媽走後老家房子被拆,繼祖母際遇可能不好。不過據說老年時因祖父曾參加共黨外圍組織,受到比較好的照顧。 小於祖父的慈姑祖母(家鄉話稱慈姑"娭ㄞ毑ㄐㄧㄝ")這時已嫁到長沙,回家鄉附近學織襪子,祖父特地找她回來照相。爸媽後來返鄉時姑娭毑還在,一直活到八十多歲。爸爸是她最疼愛的姪兒,他到長沙考軍校及後來去四川,都是在慈姑娭毑家過夜。 像片中的香姐和淑姐是已過世的兩位姑母,她們分別在20 歲左右病逝。以前醫藥不發達,鄉下誤診的情況尤其嚴重。即使診斷正確,很多病也無法治,因為醫藥、設備都不足。 祖父跟前的之方姑姑是現在在老家唯一的至親。那時約四歲,現在也將近八十了。抗戰時祖父母、姑姑、和媽媽到附近丘陵地躲日本人,繼祖母覺得山上比較安全,後來就把姑姑嫁到那裡,進出都不方便。好處是在人民公社大躍進時,山上反而比較找得到東西吃。 祖父另一邊站的是定遠叔叔,那時六歲,據母親說很機智可愛。但在他十歲那年,手臂長了一個疔瘡。那時衛生習慣不好,任他抓破皮,感染情況越來越嚴重,就這樣夭折。因為這個經驗,媽媽總告誡我們被蚊蟲咬傷決不可以去抓,免得發炎。 在定遠叔旁邊站的是敬業堂叔,跟爸爸同年。爸媽於38年帶大姐回鄉省親,沒有幾天聽說共軍已經接近,趕緊離開。敬業叔挑著扁擔送行,兩個籃子一邊裝襁褓中的大姐,另一邊是行李,一直送到可以僱車的地方。爸媽回鄉探親時,敬業叔已過世,只見到嬸嬸和幾位堂兄弟。 相片兩側站得最遠的,就是爸爸和媽媽。那時兩人還沒有訂親,只能算同學,媽媽是住讀生。但祖父把媽媽當女兒,也拉進來照全家福。 爸爸和敬業叔拿的是《四書》,那是他們正在念的課本。兩個姑姑手中拿的不知是甚麼紙。媽媽拿的小冊子是別人塞給她的,已經不記得是甚麼了。 照這張相之後五年,日軍打進湖南。祖父趁著親戚來賀曾祖父70歲壽誕,讓爸媽匆促行了婚禮。緊接著爸爸考取軍校到四川去,媽媽隨著祖父母躲日本人,之後照顧曾祖父、祖父。兩位長輩過世時都是她在跟前。 這張相片一直貼在學堂的牆上。祖父病重時學校由他栽培的一位族叔接手。後來學校被關閉,族叔把祖父的書及紀念品收起來,包含這張相片。在各種反右破四舊的鬥爭中不知道族叔用甚麼方式保存它。 民國82年父親回鄉時,見了慈姑娭毑最後一面,也遇到這位族叔,照片終於物歸原主。經過幾十年的滄桑,像片有些磨損,影像也模糊了,只依稀認得出輪廓。 但這是祖父留下唯一的相片,也是爸媽童年時唯一的相片,對我們特別珍貴。除了翻照分別保存外,最近又請朋友做成數位影像,這樣可以永遠留在我們的電腦裡,不會再磨損了。 引用文章「平凡中創新機─徵求生命裡最棒的傳家寶故事」~萬元獎金&超值贈品等著你哦! 引申閱讀: 我的祖父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