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21 | |
寫格目的(二) |
心情隨筆|雜記 2018/02/23 01:30:47 |
除了上次寫格的目的外,我再次審視了一遍以這樣新角度寫格的立足點。 其實以中文書寫當初是為了不毀壞主要語言的結構力和敍述力,後來因為本身感到對第二語言的不足和涉入,才進而轉化為對另一種語言的興趣和追求。一種語言能夠運用到可以有結構性的敍述,必定須達到一定的文化融入和水平,否則根據自己所瞭解的名詞字面意義或文法結構書寫,慣常使用那種語言的人是不會懂得你究竟在說些什麼的(語言是隨著環境和人的運用於無形中不斷演變的)。也所以我一直將中文維持在軟性書寫,一個對於結構性,瞭解性比較寬容的司系。 但若真要說,我的英文沒有從小家裡就說英文人的敍事能力順暢(也就是聊天內容),中文也沒有從小入學學習中文長大的人好(也就是用詞寫作等)。 同說一樣的語言時,人們都有一個誤解,以為你和他們是一樣的。但我並不很瞭解一直在同一個環境長大的待人處事方式,出乎意料之外時會特別覺得突兀,他們覺得你奇怪,你也覺得他們奇怪。對於一個文化概略性的瞭解,我是局限於媒體雜誌的,也就是如果媒體雜誌等不能代表當地文化,我也將其當作當地文化了。也所以我對一些略在媒體上較有接觸的國家都有著一定的印象。但不論哪一種語言,當地人討論起來都是很激烈的。 照理而言,我應當在英文格更可以滔滔不絕。確實是,在理論方面絕對可以,但在內容深度方面我則自覺有些匱乏。在不論哪一個文化的融入面向,我一直採旁觀的角度參與。當地人所討論的時事,我個人的觀點猶在表面觀察,思考各別差異性,尚不覺能與世代居住的人同角度振振有詞地論事(畢竟,我會來到他們的地上是有一定我欣賞的地方,不會在沒有找到原因之前無效的批判它) 相對於理智或客觀性,中文在報章雜誌上給我的印象比較性情化。在中文格書寫,原先是以表達情緒為主,而今寫格目標更改,應當會漸漸成為觀察性的書寫。或許會形成一種對照的趣角,不過我必須表明,都是以局外人的角度切入,不需要,也不能在讀者身在的環境相比或相較。這也是我在中文格寫格的用意,即然名詞定義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我就能如同應用另一個語言一般的在他處旁觀推敲(意即:在任何一處都無法應用, reflection 和 application是無關連,完全不同歸屬的兩個名詞)。 反觀在英文格裡雖更應如魚得水,我卻不想贅言多寫那些毫無意義,根據經驗又容易遭人誤讀,進而干涉生活的心緒。以本語抒展的內容,應當是可以更大更廣闊,更有絕對貢獻性的。但怎麼才是貢獻,跨越另一種語言另一種文化時,有時候看起來像是貢獻的並不是貢獻,而是擾亂制序,或者文化對調時,看起來像擾亂的其實是貢獻。這些考量使我時常在英文格採用中文書寫(如同在中文格寫在它國讀見的它它事「1」),如此可以自由融入本語的環境,但不會有自己以本語干擾他人思緒的不安感,也不該會有他人以中文思緒干擾我的時候。 後來我在車裡特別喜歡聽法文電台,跨越語言是可以使人進入一種安泰存在的狀態,因為沒有什麼是你所能真正說,或者聽得真切的。 「1」畢竟會中文的純英語系人比較少,如果沒有經營造,不會專程前來讀這類沒有根據,其語言系裡處處皆可見的我見發表,比較不會造成思緒上的干擾。當然,在中文格以中文書寫,也就盡可能詳盡,避免誤會。 解:如果你開始覺得你本來是喜歡說話的人,卻變得有些不敢說了,這個格不適合你深度閱讀(此格對象不是針對你這樣的人書寫),因為它不自覺使你改變了你應該走的方向;這些都不是真的,而是一個喜靜的人的思索方式,和其它格相對照的話,意義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文風/角度不同 ﹣ 選擇閱讀適合自己個性的書寫文風,才能造成有效的思考及推動力。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