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0 22:42:59瀏覽1088|回應0|推薦0 | |
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最大規模的兩次戰爭。 垓下之戰,六十萬聯軍在韓信的指揮下,擊敗項羽所指揮的十萬楚軍,楚國由此滅亡。彭城之戰,項羽指揮三萬楚軍擊敗劉邦所指揮的六十萬聯軍。 太史公:「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乃悲歌慨,唱下《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元二O二年,項羽自刎烏江,年僅三十二歲。 韓信上「漢中對」(載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時,楚漢戰爭尚未爆發,項羽攜分封天下的威勢,手握重兵,坐鎮徐州,君臨天下,正處於西楚霸王的極盛峰顛。 韓信「漢中對」指出:「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 秦國軍民死心塌地地跟隨劉邦與項羽血戰死鬥,關中成為劉邦穩固的根據地,秦人秦軍成為漢軍的主力部隊,歸附劉邦的秦軍將士們最後追擊項羽至烏江岸邊,將項羽分屍斬首。這些都是換來秦國人心的背離和仇恨。「新安坑殺」秦軍降卒,是項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誤,是項羽由勝而衰的轉折、失敗的起點。 《淮陰侯列傳》歸納出項羽的失策有四個方面: 「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 淮陰侯列傳韓信指出項羽四個致命的弱點與失策之處:其一,徒有匹夫之勇而不能任屬賢將;其二,對人恭敬慈愛而又吝其官爵不予功臣,徒有婦人之仁而無帝王、大丈夫之魄力、度量;其三,恃勇已霸天下而臣諸侯,一味放縱情感,放不下懷鄉思親的庸人心腸,故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其四,不知樹信義、行王道,而一味由著性子亂來,負懷王約、遷義帝、殺戮無辜,進師天下人之心。 正如韓信評價劉邦,「不善將兵,而善將將」,也就是說,劉邦善於任用,駕馭人才。蕭何、張良、韓信三傑頭其麾下,而且死心塌地的為他效力。劉邦他能舉賢任賢且從善如流,試想,他能不奪取天下嗎! 劉邦決策班底:蕭何、張良、樊噲、夏侯嬰、靳疆、紀信、韓信、周勃、灌嬰、彭越、鯨布(或英布) 項羽的失策有四個方面:其一是不會發現人才、任用人才,致使范增負氣出走、韓信懷才不遇而投劉邦;其二是優柔寡斷、懷婦人之心,致使鴻門宴上痛失良機;其三是心無遠慮、庸人心腸,不定都關中而衣錦還鄉,致使劉邦趁機據有關中,反劣為勝;其四是無「忍辱包羞」的男兒氣概,只能伸不能屈,終不肯過江而東,捲土重來,致使自刎烏江,令千古之人為之扼腕痛惜。 《蘇轍–虞姬墓》:「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令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破沛公。」 項羽未能重用的決策班底:范增、韓信、英布、彭越、陳平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