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李長之先生《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司馬遷筆尖下的七十列傳
2016/05/16 21:50:14瀏覽1056|回應0|推薦0

讀李長之先生《司馬遷的人格與風格》─司馬遷筆尖下的七十列傳

司馬遷的情感極濃烈,極苦悶,極寂寞的鬱結的煩惱他的情感又不止是憤懣的,破壞的,卻同時又是積極的同情的。對美麗的事物又有著極度的熱愛。在他的沖淡與平易的寫作中,其實已蘊含他生活與時代所交織的許多深層痛苦。並也願固窮守節,完成其一生!不願長壽百年,但求「朝聞夕死」的一天,即便「人生實難,死如何之。」

七十列傳中,藝術結構富有其獨創性,根據不同年代的人物其故事情節,發展出岡巒起伏,縱橫交錯的網式結構。讓我們來看一下司馬遷如何有系統的鋪陳出他筆尖下的七十列傳:

《伯夷叔齊列傳》01唯一談到三代人物代表伯夷、叔齊。孤竹國伯夷、叔齊兄弟的謙讓,太公說他們是講道義的人啊;顏淵的安貧好學,卻因窮困纏身,年紀輕輕地死去了;盜跖鄙薄仁義道德,兇殘放縱,竟以壽終。司馬遷顯然欲從他們三個人的身上去比對、去觀照,何謂天道呢?

《管晏列傳》02到《仲尼弟子列傳》07共六列傳,春秋時代人物。「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在《仲尼弟子列傳》這篇列傳中提到其弟子七十七人,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商君列傳》08到《田單列傳》22共十五列傳,戰國時代人物。這十五列傳中談到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蘇秦、張儀、戰國四公子、屈原、賈誼、荊軻、豫讓、呂不韋、李斯等人物代表他把這四百多年失序的年代群雄割據,佔地為王,大部都入列傳裡,直到秦國統一六國才結束這分爭的局面。

《魯仲連鄒陽列傳》23魯仲連義不帝秦的典故千古傳誦,鄒陽獄中上梁王,慷慨陳辭。《屈原賈生列傳》24,是戰國屈原、西漢賈誼倆人的傳記,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呂不韋列傳》25到《蒙恬列傳》28共四列傳,序輔佐秦國興起的人物。呂不韋讓門下食客三千編纂《呂氏春秋》一書,給後代史實留下輝煌的一頁。刺客列傳26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位刺客,不管結果怎樣,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士為知己者死」。

《張耳陳餘列傳》29到《田儋列傳》34共四列傳,描述楚漢相爭人物。天運茫茫世代的興亡本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握,「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可言智。」是《黥布列傳31對一位歷史人物所下的註解淮陰侯列傳32韓信沒有勇氣逾越從「將」到「帥」的界限,那是一種從無到有,並從有到無的人生歷程。

《樊酈滕灌列傳》35到《季布欒布列傳》40共四列傳,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季布、欒布還有季心和丁公,皆輔漢功臣義士。在《張丞相列傳》36記載了張蒼、周昌、任敖、申屠嘉、千秋、韋賢、魏相、邴吉黄霸匡衡、韋玄成等十一位丞相的事蹟。

《袁盎晁錯列傳》41到《扁鵲倉公列傳》45共五列傳,序文景時代忠勤王室人物。《萬石張叔列傳》43此篇所觸及的陪襯人物,大略可以得知司馬遷所欲貶抑的背後人物,昭然若揭。

《吳王濞列傳》46到《韓長孺列傳》48共三列傳,序景武時代官宦內部矛盾人物。

《李將軍列傳》49到《衛將軍驃騎列傳》51共三列傳,序伐匈奴專題人物。其中李將軍列傳》算是史記的精華篇作,李氏一門忠烈,為了幫李陵辯護,司馬遷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

《平津侯主父列傳》52到《淮南衡山列傳》58共七列傳,序武帝的人臣傳記和開疆括土。

《循吏列傳》59到《酷吏列傳》62共四列傳。循吏列傳循理,亦可以治,何必威!對照《酷吏列》弄峻法逞威,兩相比較道出了作者嚮往的理想的治國藍圖驗證了,孔子所說的問政「先之勞之」啊。

《大宛列傳》63到《貨殖列傳》69共七列傳,是各類專題,其中《遊俠列傳》64揭露虛偽狡詐的偽君子,將矛頭指向最高的統治者。司馬遷在《史記七十列傳》,寫了《匈奴列傳》50、《南越列傳》53、《東越列傳》54、《朝鮮列傳》55、《西南夷列傳》56、《大宛列傳》63,分別按地區寫出北方、南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民族歷史,把環繞中原的各民族詳細記載其興始盛衰,可說是一部完整而又井然有序的民族史。

《太史公自序》70總括全書要點。

《史記七十列傳》幾乎每一篇都有它不放鬆的主題,為它緊緊抓牢,一意到底。只因那是一個無道的亂世與時代。司馬遷不像一般人,可以另謀出路,可以避世於山林鄉野他選了終其一生只「固窮守節」直到人生的最後。情感者,才是司馬遷的本質。他的書是讚嘆,是感慨,是苦悶,情感的一種宣洩,這就是司馬遷他偉大之處!又正如李長之先生所說:「馳騁、沖決、豪氣、追求、無限、苦悶、深情這是那一個時代的共同情調,而作為其焦點,又留下了一個永遠不朽的記錄,那就是司馬遷的著作。」[P22]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669316&aid=5736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