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讀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
2021/12/19 11:15:41瀏覽351|回應0|推薦1

三讀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

讀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

在帝王開創朝代,那時天下大亂,殘局日破日壞,更是無可收拾,可說此一時代已瀕臨崩潰消失的末路,在加之於戰亂之後,要給人民獲得安定的生活,而人民急於想獲得需求--溫飽,在此條件下革命之後要讓局面(國家)穩定,許多制度被建立,也創造出該帝王的功豐,而讓亡國的末代君王望塵莫及,縱使想變法、革命也很難,不得不由另外一個朝代掘起。

關於得志成功的人物與不得志失敗的人物

歷史上成大功立大業的英雄,如漢代的衛青霍去病,唐代之李靖李勛等諸名將,反而比較不重視。如岳飛文天祥袁崇煥史可法等雖然他們在事業上失敗了,反而更受後人敬仰崇拜。他們在當時雖失敗了,但對後來歷史言,卻是成功的。歷史上每一時代的人物,必有成功與失敗之分。但人能在失敗時代中有其成功,這才始是大成功。在失敗時代中有其成功,故能引起將來歷史上之更成功。這一番道理,又是中國文化精義所在。從另一方面說,衛青霍去病李靖李勛諸人之成功,只表現在事業上,事業表現即代表了其人。我們可以說,、二,其人與其事業,價值若相等。但岳飛史可法諸人,因為他們的事業失敗了,故其事業不能代表其人,最多只代表了其人之一部分。而此等人物之整體性,則遠超乎其事業之外。看那些失敗英雄時,此等人物乃被其所努力之事業拋棄在外,因而其全心全人格反而感得特別突出。宋儒陸象山曾說;「人不可依草附木。」一有依附,其人格價值便會不出色。縱使依附於事業,也一樣如此。失敗英雄,因無事業可依附,而更見出色。

滅亡不過九年,劉邦統一中國,而且漢朝統治中國達四百餘年。劉邦不但創設統一天下的組織,同時也創立「中國」這個統一國家的概念。劉邦登基之後曾經問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王陵率先答道:「陛下既無口德、修養亦差,相較之下項羽與部下之間情意反較深厚。唯項羽較吝嗇,部下有功未能立即行賞且猜忌賢者。陛下對有功者犒賞領地、城池毫不吝惜,天下自然共赴其利。」

當今社會對企業的成功判別,以營業額、獲利情況論斷,因此,競爭力「評估」提升了,固然在於能因應規模、功能變化,從事體系的改革,然而在「組織革新」的背後忽略一個人之深層修練,德層之內心世界。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言已明確訴知,人物的得志成功與不得志失敗之詮釋焉

要講到有表現的人物與無表現的人物

周公,是在政治上得志成功的人。伊尹為湯相,亦是政治上一得成功人物。但伯夷柳下惠,則並無表現,並無成功,孟子卻將他二人與伊尹相提並論,同稱之為「聖人」。

『為君難,為臣不易。』為人臣要有匿名的熱情,即為自己的功績不被凸顯一事感到欣喜。豐臣秀吉終其一生,一直維持給其弟秀長一成領地的報酬,無論秀長活耀或臥病在床,一直未改變。這種完全的信賴,使秀長一生從未與其他武將爭功。劉邦身旁的名輔佐蕭何即具有此特質。劉邦蕭何的作為評價之高,可由相繼處死韓信彭越鯨布趕走張良,卻唯獨至死留下蕭何一事得到印證。或時空物換星移,此一論述難相提並論,但相對的,組織經營者是否亦須費心思考,如何給組織成員沒有後顧之憂的俸祿。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亦即涵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從自己之觀己與省己做起而克己復禮,而下學上達,如此組織經營者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從選、育留、用的觀點融入企業個體的文化讓組織在變革之中得以永續經營而造福「庶民百姓」乃至「安社會」。企業組織應人必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這才是無為最高的境界

再讀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

以病而壽終正寢;子路卻被醢為肉醬。若將二人相較,誰賢?」

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文中言:「諸位如須研究歷史人物,卻須先具一「彼人也,我亦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之志。若沒有了此六志,則古人自是古人,歷史自是歷史,和我渺不相涉,總研究不出一所以然來。」若非專研史學者,當下庶民實非無需抱持此態度,否則未免太累了。

該文談到西漢鄭玄、南宋朱子、元代王應麟、胡三省與馬端臨三大史學家、明代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與王船山,這些人物身處衰世亂世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史實。他們在歷史上只是一過客,但對文化絕續,時運興衰之大責任,他們以己身扛了起來。再來談到,岳飛、文天祥、袁崇煥、史可法等雖然他們在事業上失敗了,反而更受後人敬仰崇拜。

天運茫茫世代的興亡本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握。在每一個帝王開創迭換期間都是劇變失序的朝代,殘局日破日壞,更是無可收拾,可說此一時代已瀕臨崩潰消失的末路,在此條件下這些被後世歌頌的人物應運而生,因為有其舞台讓其揮灑,如道德經云:「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也創造出該朝代君臣的功豐事蹟。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史心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所在。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不管成功、失敗、得志或失志,對後來歷史而言都將留下足跡,供後人史學研究者或街坊小說雜耍去品頭論足儒家的價值到今天為止,的確有其尊崇性與實用性。它應隨時代的變遷而更新它的面貌,也就是說隨時代的變動去做彈性的調適。茲就再讀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之後,對該文章其中的三段話做個人淺言:

該文談又到:「當知各人的成敗,全視其志業。但「業」是外在的,在我之身外,我們自難有把握要業必成。「志」則是內在的,只在我心,用我自己的心力便可掌握住。

如果站在企業的觀點來看「業」是外在的企業經營不是要避免風險,而是要選擇正確的風險去承擔,鴻海集團富士康昆山科技工業園內,就掛著郭台銘自己寫下的對聯:「失敗常含經驗智慧,堪稱難得諍友;成功只有無知膽怯,實乃差勁導師。」字字道出企業主對員工的期許是何等的深遠「志」則是內在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和潛能,而「有效執行努力學習」無疑讓企業組織掌握了關鍵人才與核心技術,以為當下「員工」進行選、育、留、用的規章以為依循,如此循環不斷,積極演化成為企業體之最寶貴資產。

、在:「『不為正是無表現。所以若時代不許可,我們儘可不強求表現。一旦時來運轉,風雲際會,到那時自有出來表現的人。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是天下為一,恢復周禮。他認為最高尚的人生境界是「聞道」,「朝聞道,夕死可也。」這種對生命價值的確定,塑造了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性格。

如果站在企業的思維來看,「不為正是無表現,那就是不得志或失敗了。「如今世界已經是一個地球村,任何組織不能不參予全球化的趨勢,否則將成為畫地自圓、從井觀天的企業囹圄。炎初師曾言《論語》,竊需具備有以下的幾種功能(共十五項略舉一二) :「逢源之妙,終身率循功能」、「不受時限,通於古今功能」、「極親切,又極宏遠。極平易,又極深邃功能」……《易經》重視「時」與「位」的「動態歷程」,簡言之應說,容易融入當下環境時勢,不為千百年前的道德規範所束縛,我想這跟處於現今局勢(應該涵蓋全球)「時」與「位」的高速流動很有關係。

又言屈原可說是一位在政治上不得志而失敗的人物,陶淵明則是一位不願有所表現的人物,杜甫則是意欲求有表現而終無機會讓他表現的人物。他們均以自己一份赤忱的熱情,透過文學,而表達出他們各自的心志來。上面說過,人在治世盛世,功成志得,有所表現,別人反而對他為人不易有更深的覺察;惟在衰亂之世,不得志,失敗了,或是無表現,這樣的人,反易使人深切看出他的內心意志來。

如果站在企業的宏觀來看孔子言「一以貫之」、以一己之力去完成「一個人的完成力」,在如今社會當難以立足,應審慎斟酌,始能符合當今世界之多元與差異之現實處境。修練的軌跡一書,在「成為真正的一個人」這一章提到:「這種傳統觀點在今日不受重視的一個原因是,它太難達成了。這是個一生的旅程。領導形成的儒家理論依據想要的想法一位領導人,你必須是真正的人。你必須認出真實在你能成為一位偉大的領導人之前,生活的意義。首先你必須理解你自己。」竊信全球化擁有自己的界定科技:電腦化、數位化、衛星通信、光纖和網際網路這些夢想並非一個人所能完成的。而這些科技協助創造了全球化的特殊概念一種嶄新與活潑的生命力,它代表的文件便是「交易」。如果冷戰世界的界定概念是「分裂」,則全球化的界定概念便是「整合」。企業組織應人必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這才是企業體或組織體透過團隊整合一以貫之最高的境界。以上是拜讀之後,吾疏漏淺言。

三讀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

炎初老師在《讀錢賓四先生人生十論一書有感_2010/12/23》寫下:

尤其本書成於1949前後之間,彼時正值國難當頭,舉世飄搖之際,然讀本書談人生卻不見熱血沸騰、慷慨激昂、憂國憂民之思,亦不見感國憂時、苦心極慮之情,乃至一種如「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般荒謬與異鄉情境影響下的人生哲學。此即讀本書竟不見生命的種種疏離、沒有異化、沒有破裂、沒有憂鬱、沒有苦悶,只見錢先生對人生所流露於筆下的,竟是如此之不怨、不尤、平淡、從容、自信、平實、悠遠。細讀本書,先生娓娓道來,又一一細數,可說其文字之風格乃晶瑩透剔之極,單就這一點,就是作者內心極其卓偉而廣大而又平凡人格修養的具體流露。

先生在本文開宗明義說:

要研究歷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數的歷史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歷史人物,亦即無法研究歷史。固然也有人脫離了人和人物中心而來研究歷史的,但其研究所得,將總不會接觸到歷史之主要中心。這是決然可知的。

正史對成功者或曰開創者極盡歌頌,對於失敗者或失意者,謹在其文學詩詞或主張論述著墨。我再次閱讀,仍對文中所指無為或失敗人物或歷史上人物的死有著一種 「時不與我」 之嘆!而這群人,才學出眾影響所及更為宏遠、更為深邃。吾整理如下說明之

春秋末期的衰頹亂世,已瀕臨舊歷史傳統崩潰消失的末路。孔子以後,如墨、孟、莊、老諸子生於戰國。兩漢徑學首推鄭玄,始於東漢末的最衰世,而湮沒在三國初標準的大亂世,但他是何等的一位大儒宋代在重文輕武的政治方針下外患不斷——朱子論其在學術史上之地位上之作用與影響,殆可上將孔子。元代可說是中國歷史上之黑暗時代元初有王應麟、胡三省馬端臨三大史學家,他們的著作,直到今日,在中國學術史上仍有其不朽的地位下到溯初,一輩開國人物如劉基、宋濂等,也都在元代黑暗時期中養成。明代下迨明亡,大儒輩出,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王船山,亦都堪稱為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

既然談到以上這些人,我們不得不談一下歷史上人物的死

翻開一頁頁的朝代,春秋商鞅咸陽受車裂之刑而慘死、戰國屈原投汨羅江死、秦二世李斯咸陽遭腰斬之刑、西漢武帝韓信「鐘室」被斬、北宋微宗岳飛含冤而死、南宋理宗文天祥柴市被斬、明惠帝方孝儒誅連九族、明思宗史可法自縊殉國、袁崇煥「千刀萬剮」酷刑而死等等,還有數不清的忠臣死士,都關渡強山、煙飛雲散,已封埋於荒野之中化作白骨

不管是有志難伸的失敗人物或是身先士卒而死於憂患,在他們存在的時代之中,他們的超凡世俗,他們的精神意氣,無不超越乎此時代之外之上,而又能心不忘此時代。歷史只是人事記載,衰亂世自然多記載了些衰亂事。而不要忽視了這些人物,對歷史所做出的貢獻。

炎初師再言

此即這是一本十分純正而自信,並以孔子儒家為本懷的人生論。總之,我讀完本書之後,乃深信這本書的價值是開啟我們後人在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之下,如何能正確地理解自己中國古人談人生的一扇大門,然而遺憾的是,本書至今,仍卻並未受到國人的應有重視。先生認為,今天的世界問題,最主要者,還是一思想問題。在西方,宗教與科學,唯心與唯物,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處處矛盾,處處衝突。但在中國思想史裏,則並不見有此種矛盾與衝突之存在。今天的中國人,不認自己有思想,勉強要外面接受一思想,來在自己內部製造衝突。於是有所謂新舊思想之衝突。

小說孔子

孔子道:「子路我問你,男女之間,不親手遞接東西,是不是禮的規定?」

子路回答:「是禮的規定。」

「現在有一女子掉到河裡了,你是不是應該伸手拉她一把?」

「那這不是非禮了嗎?」

孔子道:「女子掉到河裡了,不去拉她,見死不救,豈非豺狼?見女子落水,去拉她,這叫做權,就是靈活變通。君子是要持身中正,但主張中道而沒有靈活性,不懂的變通,就是執著,會損害仁義之道。」[P195-196]

在論語中亦有對此「權變」 做論述如后。

學而篇(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憲問篇(14-17)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學而篇(1-12)言禮必和順於人心,當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難勉,斯為可貴。若強立一禮,終不能和,又何得行?故禮非嚴束以強人,必於禮得和此最孔門言禮之精義。憲問篇(14-17)齊國發生暴亂,當時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糾和小白為同父異母的兄弟)。齊桓公即位,鮑叔牙力舉管仲為相,齊桓公遂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孔子之言,實樹萬世之大教,非為管仲一人辨白也。蓋子貢專以管仲對子糾言,孔子乃以管仲對天下後世言,故不同。

五代馮道歷事四姓十三君身處崩分離析的五代,大抵上下的無廉恥。論語為政篇(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那些君主敗壞損德,不足以招攬賢德志士以為輔,如能立於「賢德在位,能者在職」,其實無須拘限於忠君忠一姓之囹圄。以現代口吻,馮道應該只是盡一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員工,然否!事隔近史清朝的紀曉嵐在「對應」之下,也落入不能忠於一君,苟且偷安的批判下場。紀曉嵐做為清代一位文學家的身分是無庸置疑撰—《四庫全書》,但正統史書卻對他有微詞,說他是一個圓滑世故的政客,為官在朝時缺乏主持公正的勇氣等等。清代實行高壓文化管制,作為一個漢族文臣,在異族統治者的手下討生活,肯定是如履薄冰。紀曉嵐能游刃有餘縱橫馳騁五十餘載,顯然有著一分超然的見解和清醒。

以上所述,不同朝代事不同的君主,後代史學對一位臣者所做的論述很難遑論是與非、對與錯,實應審視於當下應有的權變。所以若時代不許可,我們儘可不強求表現。一旦時來運轉,風雲際會,到那時自有出來表現的人,還怕歷史中斷嗎?或說忍辱負重為求他朝一日,達到一種「下學,學於通人事。上達,達於知天命。」這是從另一種角度看待歷史人物,並給予一種「義利」與「辯解」的說詞。

然試問今日眾生芸芸,果能真真實實瞭解歷史上這些史實淵源又能有幾人?今天中國思想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影響,有所謂新舊之衝突,此無他「中國重心、西方重腦」,人生真理超越人生而外在,宗教或信仰思想本身難有沒衝突,無矛盾,端在「權變」。超越人生以外的衝突與矛盾之真理觀,來強安之於實際人生中,來創造出實際人生中之衝突矛盾,以求符於其所謂之真理。

最後我引用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一段話做為結語:

若我們把西方人觀點來看中國人,有時覺得像是不積極,無力量,無奮鬥精神。我亦常說中國史像似一首詩。但詩中有「志」,看似柔軟無力,卻已表現出無限力量。詩可以「風」,我們不得已而思其次,不治史,姑且學詩。中國詩裏的理想境界,則必是具有風力的。風來了,萬物滋生。諸位若能從詩中披拂到一些古人之風;諸位又若能把此風吹向他處,吹向將來,諸位當知風是無物能阻的。風大了,自能所向披靡。且待我們大家來吹噓成風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669316&aid=17086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