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面臨的威脅:共產化
2024/04/07 18:48:19瀏覽293|回應0|推薦1

史考特·鮑威爾(Scott S. Powell)2024年4月4日
《數十年前美國已被警告將被共產主義顛覆與推翻,過程分為4個階段:毀壞、迷失、危機以及正常化》
腐敗登在推特上發表的復活節歡迎訊息:「今天,在跨性別能見度日,我向所有變態跨性別國人傳達一個簡單的訊息:我理解你們...」多麼令人震驚。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何腐敗登在宗教最神聖的節日上,能有如此偏頗的判斷。
儘管這令人不快,但它也提供了讓所有人都看到發生什麼事的窗口。考慮到腐敗登的認知衰退是如此明顯,毫無疑問,他正被國家內外的敵人利用,這些敵人意圖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瓦解美國的憲政共和國。
而且,很容易就能識別出所遵循的計劃與40年前蘇聯叛逃者貝茲莫諾夫(Yuri Bezmenov)所揭示的藍圖計劃平行,他解釋了共產主義顛覆的4個階段:1)毀壞,2)迷失,3)危機,以及 4)正常化。
第1階段【毀壞】:美國長期以來遭受了幾代人的內部打擊,通過教育系統和文化傳遞貶低國家並譏諷傳統價值觀的信息。
第2階段【迷失】:通常是於大部份人口被削減之後才能最成功。新冠通過口罩強制令、社交距離、隔離、瘋鎖以及放棄預防和治療最佳醫療實踐而引發迷失。
另一個在當時加諸的重要迷失部份是在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後製造出來的假性種族主義,引發暴動、搶劫和摧毀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財產,以及全國許多城市中拆毀歷史雕像和紀念碑。
在那段時期,讓國人感到更加迷失的是,數周內似乎沒有人能夠解決在各大城市中發生的暴亂、無法無天和破壞。幾乎沒有人被逮捕,而大約有千名警察受傷,33人死亡。
與此同時,像明尼阿波利斯、西雅圖、紐約、洛杉磯、芝加哥、費城和巴爾的摩等最無法無天的城市都開始了削減警察和執法部預算。
當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時,潛在的訊息是,「這不是你所熟悉的美國,這是進入的新世界。」這是國人在相對和平時期經歷過的最接近大規模迷失的時刻。
第3階段【危機】:危機階段來自於2020年11月的選舉舞弊。民主黨運作人員利用新冠傳染的恐懼因素,改變搖擺州的選舉規則,大幅擴大郵寄選票和投票箱,眾所周知這有助於選舉舞弊。
與便於填塞選票箱的選舉規則的變更同步進行的,是由斯坦福大學總部的非政府組織選舉誠信項目(EIP)與美國安部內的一個單位;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合作進行的社交媒體審查和取消運動。
EIP通過說服非死不可、Instagram、推特、油管、Reddit和Pinterest等主要社交媒體公司修改其客戶服務條款,將「非法」一詞納入其中,對2020年選舉產生了過大的影響。
根據前美國務院通訊政策制定者、宣傳專家麥克本茲(Mike Benz)的說法,一旦達成這一目標,就會打開立即算法大規模審查和取消的大門。
EIP隨後向所有社交媒體公司施加壓力,要求遵守其客戶服務政策,審查、取消或下架任何包含「非法化」術語的內容,例如:「新的選舉程序和流程」、「問題和結果」、「郵寄選票」、「提前投票」、「投票箱」和「反法西斯主義者」等。
當2020年10月中旬亨特拜登的筆記型電腦故事曝光時就立即被非法化,並從每個社交媒體網站上刪除。
最終,根據EIP自己的承認,推特被迫取消了2200萬條包含違反公司服務條款的、與非法化術語相關的「假信息」,此前這些信息在2020年11月的選舉之前就已存在。
選舉結束後,當許多國人感到選舉權被剝奪,對感知到的不規則現象有許多疑問時,他們發現社交媒體有效地阻礙了有關選舉舞弊的討論,再次通過審查和取消任何包含新的非法化術語的內容,例如「制止偷竊」、「死亡選民名冊」、「尖頭筆門」、「偽造選票」、「竊選」和「郵政服務」等等。
第4階段【正常化】:雖然美國仍處於危機階段,一些顛覆專家主張,現在存在的審查和取消制度也是共產主義接管的最後一個階段,叫做「正常化」,即所謂的常規化。
如果美國人被剝奪獲取信息的權利,習慣選舉舞弊,接受言論自由的限制,並且默許由取消和解構過去所促成的歷史重寫,那麼曾是美國的憲政共和國就會消失,政府精英控制的新世界將會得到正常化。
正如美國第2任總統亞當斯( John Adams)警告的:「一旦失去自由,就永遠失去了。」
當政府機構通過直接與社媒門戶進行信息宣傳,再加上社媒上被非法阻擋、取消或下架的信息和聲音,例如由選舉誠信合作夥伴組織進行的瘋鎖,結果就是奧威爾式的思想控制。
審查不僅是對第一修正案的侵犯,也是對憲法的攻擊。這是對人民的背叛,是人民的政府、由人民組成的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政府的背叛。美國的整個生活方式都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護,這是對權力濫用和暴政的防火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7ab68df&aid=18048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