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過的筆仗,為台灣文學批評帶來創新。前台大外文系系主任顏元叔,去年底辭世。
去年八月,承辦托福、全民英檢、就業英文多益考試、日語檢定等多項外語能力認證的「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從台大外文系聘任了廖咸浩教授擔任執行長。
廖咸浩的碩士論文,就是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顏元叔指導的。
一九七○年代,顏元叔任台大外文系系主任,與擔任台大文學院院長的朱立民,一起推動台灣的英美文學教育改革。
「他在我們大三的時候,企圖編一本為中國人寫的英國文學史課本,扭轉外文系整體課程以西方為中心的走向,」廖咸浩印象深刻。
顏元叔教改的重點是,要求整合,要學生中、英文俱佳。
他要求外文系學生修中國文學史(大一和大二共十二個學分),和批評理論(文學批評史和當代理論)。英國文學史課程延長到兩年,並強調雙語能力,必修學分大幅加重。
這些改革一直影響到四十年後。
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總經理譚光磊,是台大外文系的後輩。「台大外文系的課程絕對是很有幫助的,那是一套很完整的訓練,」譚光磊說。
後來,雖拿到美國長春藤的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但立志不走學術路線的詩人楊澤,回憶起當年外文系的日子。
「台大外文系是當時台灣現代化的火車頭,最時髦的科系。但是,我們念的中國文學史,比中文系還多了一年。四年下來,六、七門文學史必修課,每本教科書都是一千頁以上,多少有點生吞活剝」楊澤對當時中、外文兼修的課程改革,小有抱怨。
比楊澤小三屆,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陳文宗,也是台大外文系的學生,後留學英國,改念國際關係。台大外文系吃重的文學訓練,雖然念得辛苦,但讓他在英國遊刃有餘。
一月四日,陳文宗得知老師顏元叔於去年底以八十高齡過世。「馬總統要頒發褒揚令給顏元叔教授,」一月十七日收到命令,陳文宗也與有榮焉。
回顧近半世紀以來,顏元叔對台灣學界和文壇的多重影響力,應分為:外文系教學改革、文學批評與散文創作三大部份。
在外文系教學改革部份,顏元叔身體力行,除了加重課程,他自己也是詮釋經典的「名嘴」。
他是外文系有名的「嚴師」,從大學的英國文學史課程,到研究所的文學專題。「我絕對是外文系課程改革的受益者,」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知名作家張小虹指出。
他還影響了英文系之外,所有大一新鮮人的「學習方向」。
從台大開始,顏元叔帶動台灣大一英文課本的改革,後來,風氣蔓延到各公私立大學。
此外,顏元叔在文學批評上,也有影響力。
他創辦《中外文學》雜誌和《淡江評論》英文學術期刊,以西方的「新批評」理論,重新詮釋中國古典詩,引來葉嘉瑩、夏志清、徐復觀等知名學者集體反駁。
既得罪了古典中文學門的台大中文系葉嘉瑩、東海中文系徐復觀,又在《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兩大報副刊,和當時任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夏志清大打筆仗。
研究這段歷史的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分析,幾番筆戰對壘,讓顏元叔自此失去「文學批評界龍頭」的光環。她因而論定,「當時顏元叔是『腹背受敵』。」
這成為顏元叔從文學批評,轉戰散文創作的關鍵。
後來,他投身通俗閱讀市場,為當時流行讀物《皇冠》雜誌撰稿,「轉型」為知名散文家。
從一九七四年到八六年,短短十二年間,共出版了《人間煙火》、《笑與嘯》、《離台百日》等十七冊文學創作。
一六八學分的堅持
在一九七○年代的保守台灣,外文系內部偶爾尚有「文學研究」、或「語文訓練」之路線爭議。而顏元叔和朱立民清楚點出,「英文真要念好,一定要有文學的基礎。」
台大外文系副教授暨系主任梁欣榮指出,當時,英文系還是「英專」的應用外語訓練所,但顏元叔堅持引進西方思潮,「擴大台灣學生的世界觀。在一般大學生只要修到一二八個學分,就可以畢業的時候,我們台大外文系,就要修到一六八個學分,」梁欣榮說。
四十年後,證明這些課程改革,為台灣培養了豐沛的文學創作人才。
「台灣各大學的外文系、英文系或西語系爭相仿效,讓此一系列的改革課程,順利成為台灣外文研究的規範,」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知名作家張小虹指出。(摘錄自天下雜誌515期)
顏元叔小檔案
顏元叔,湖南茶陵人,1933年生於中華民國南京市,1956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8年赴美國留學,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在台大外文系主任任內成立台灣第一個「比較文學博士班」,1972年6月創辦《中外文學》及《淡江評論》等雜誌。
顏元叔是台灣著名的散文家及英語教育家,其筆鋒犀利,議論風發,編有《時代英英英漢雙解大辭典》、《萬人現代漢英辭典》、《萬人通用英漢辭典》、《萬人最新 英漢辭典》、《英文閱讀精選》等,著有《文學的玄想》、《談民族文學》、《文學批評散論》、《顏元叔自選集》、《莎士比亞通論》、《翻譯與創作》、《寶島 時空》、《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五十回首:水頭村的童年》、《話說台灣英語通》等,譯有《開天闢地:西洋文明的變遷》等。
2012年6月,顏元叔在上海跌倒,回台灣檢查才知道自己罹患肝癌第四期。2012年12月26日,顏元叔因呼吸衰竭逝世,享壽80歲。(取材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