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放大鏡】俄連爆頂尖科學家叛國 飛彈專家被捕 他「通陸」下場慘
2022/08/07 10:28:12瀏覽166|回應0|推薦1

俄連爆頂尖科學家叛國 飛彈專家被捕 他「通陸」下場慘

09:112022/08/07 
中時新聞網
  2022/08/07
 

俄羅斯今年夏天已接連指控3名頂尖科學家「叛國」並逮捕,將科學家關押在莫斯科列福爾托沃(Lefortovo,上圖)監獄。(資料照/美聯社)


俄羅斯官方媒體5日宣布,頂尖極音速飛彈專家希普留克(Alexander Shiplyuk)被控「叛國」被捕,這已經是夏天以來俄羅斯以叛國罪名逮捕的第3位科學家,前一位被逮捕的科學家遭控與中國大陸的安全機構合作被捕,他在被關押後幾天內不幸因癌症病逝。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俄羅斯塔斯社(Tass)、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塔斯社5日引述俄羅斯理論與應用力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of the Russian Academy)西伯利亞分院科學主任福明(Vasily Fomin)證實,該分所所長希普留克已因涉嫌叛國罪被捕,目前已被送至莫斯科列福爾托沃(Lefortovo)監獄,福明也證實研究所遭到搜索。

55歲的希普留克是著名俄羅斯科學家,專長為高速氣體動力學及氣流的實驗性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涵蓋極音速飛機的實驗性氣熱動態,為俄羅斯的頂尖極音速飛彈專家。

值得注意的是,他已經是今年夏天以來俄羅斯逮捕的第3位頂尖科學家,6月27日,希普留克的同事、俄羅斯理論與應用力學研究所西伯利亞分院首席研究員馬斯洛(Anatoly Maslov)也因叛國罪被捕,據悉他將與極音速相關的機密資料外洩。

6月30日,俄羅斯雷射物理研究所西伯利亞分院科學家柯爾克(Dmitry Kolker)也因被控與中國大陸安全部門合作被捕,被捕當時他已罹患胰臟癌第4期,被轉送莫斯科列福爾托沃監獄後,不幸於7月2日喪命。

柯爾克的兒子麥克希(Maxim)痛批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謀殺」父親,在知道父親的病情下仍將他從醫院強行帶走,甚至不讓家人見最後一面。麥克希在社群媒體怒批:「感謝國家!他們甚至不讓家人說再見!」

俄羅斯雷射物理研究所西伯利亞分院科學家柯爾克(Dmitry Kolker)被控與中國大陸安全部門合作被捕,幾日後不幸因胰臟癌病逝監獄。

據信柯爾克被控「通陸」的罪名源自於他2018年在大陸教授的一堂課,俄羅斯國防部稱授課內容包含國家機密。

針對今年夏天已有3名知名科學家被控叛國,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引述一名西方外交消息人士指出,「普丁政府認為叛徒無所不在」,顯示內部「疑神疑鬼」的情況正在上升。這些人一旦被定罪,將面臨最高20年的刑期。

CNN指出,俄羅斯、中國大陸、美國都在競相發展極音速滑翔載具(hypersonic glide vehicle),這些武器具備高度機動的特性,理論上在雷達監測及飛彈防禦下,仍能在調整航及與高度的時候持續以極音速速度飛行,專家說這類武器極難以防禦。

文章來源: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e director Alexander Shiplyuk arrested on high treason charges
文章來源:Top Russian hypersonic missile scientist arrested on treason charge
文章來源:Russian hypersonic missile expert is detained on suspicion of handing secrets to foreign nations as Putins paranoia sparks witch hunt
文章來源:Russian Hypersonic Missile Scientist Arrested, Charged With Treason                                                                                                                                                                                                                                                                    
( 時事評論國防軍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656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