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冠病毒 COVID-19】高雄市今+7584進入高原期 在外用餐確診率上升
2022/05/21 15:13:01瀏覽111|回應0|推薦0

高雄市今+7584進入高原期 在外用餐確診率上升

14:532022/05/21 
中時
  2022/05/21
 

衛生局表示,在外用餐的確診趨勢原本逐漸下滑,近兩日卻逐漸回升,民眾要注意在外用餐的安全。(高市衛生局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高市65歲以上長者的確診比率明顯上升。(高市衛生局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高雄市21日新增7584例確診,確診數進入高原期,市長陳其邁強調,家庭傳播風險仍相當高,居隔一定要嚴格要求,不得共餐、使用公共空間。衛生局表示,在外用餐的確診趨勢原本逐漸下滑,近兩日卻逐漸回升,民眾要注意在外用餐的安全。

高市府公布,今日特殊娛樂場所傳播鏈新增12例,外縣市旅遊史增加148例,隔離期間陰轉陽增加1373例,密切接觸者(同住親友2333例,餐飲娛樂917例,職場校園1993例,高風險場域572例)5815例,248例疫調中,轉銜案件數62例(重複通報、外縣市案例)。

衛生局表示,隔離期間陰轉陽的數字明顯增高,反映防疫政策、關懷包的廣發。建議與確診者同住的民眾拿到關懷包內的快篩棒,可以直接做第一次採驗,第三天後若有症狀,可再快篩一次。

同住家人、職場傳播鏈目前仍屬高風險,在外用餐的確診趨勢原本逐漸下滑,近兩日卻逐漸回升,民眾要注意在外用餐的安全,做好清消。

根據最新統計資料,0到11歲、65歲以上的確診比率明顯上升,民眾務必要注意居隔的落實,避免在家中相互感染。還有未打滿三劑疫苗的民眾,盡快補施打。   





武漢肺炎疫情

圖表資訊一次看懂

https://www.ftvnews.com.tw/topics/covid-19/index.html

【新冠病毒 COVID-19】全球首篇!AZ混打莫德納研究曝 前台大醫:抗體高10倍 2021/07/15

【新冠病毒 COVID-19】金融時報:迎戰疫情 台灣需做調整

【新冠病毒 COVID-19】台灣「防疫神話」為何破滅?BBC揭4主因:自以為很安全

【新冠病毒 COVID-19】時代雜誌:虛假安全感及茶室 破壞台灣疫情防線

【新冠病毒 COVID-19】紐時:疫苗慢半拍 台防疫破功

【新冠病毒 COVID-19】彭博:Taiwan can help?! 台防疫太自滿 只剩邊境防堵

【新冠病毒 COVID-19】台灣太自滿釀疫情!新加坡/BBC:只靠邊境控制「連醫院也鬆懈」境內擴散的措施不夠重視

【新冠病毒 COVID-19】中央指揮中心去年2020該做的超前布署

【醫學-健康- 科學-教育】新冠肺炎、感冒、流感狀如何分辨?看表秒懂

【醫學-健康- 科學-教育】1張圖看懂自製消毒水黃金比例 搭3步驟趕跑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 COVID-19】疫苗血栓副作用 德專家破解了

【新冠病毒 COVID-19】手腳發燙、心跳飆速 新冠康復者仍在受苦(POTS),一種血液循環失調症。

【 新冠病毒 COVID-19】獨立小組報告:COVID-19疫情原可避免

【新冠病毒 COVID-19】佛奇鬆口:不信新冠源於自然界 籲調查中國發生了什麼

【新冠病毒 COVID-19】病毒來自武漢實驗室?WSJ:3研究員2019年11月曾就醫

【新冠病毒 COVID-19】研究:當前所有新冠疫苗近百分百防重症、死亡

【 新冠病毒 COVID-19】疫情再襲提升免疫力是關鍵 專家籲:攝取足夠維他命C

【新冠病毒 COVID-19】以色列研究:缺乏維生素D 恐增加染疫重症和死亡率

【 新冠病毒 COVID-19】點「防疫5漏洞」不如中國專業 台商嘆:台灣真值得驕傲?Taiwan can help?

【 新冠病毒 COVID-19】普篩擔心偽陰偽陽?朱學恒痛批:荒謬反智

【 新冠病毒 COVID-19】本土確診接連爆 重症醫示警:五到八成無症狀或輕症感染

【 新冠病毒 COVID-19】確診者出現「4大惡化跡象」 指揮中心:家人快聯繫119

【新冠病毒 COVID-19】獨/他從鬼門關回來 拿督鄭博見 新冠確診者的警告

【新冠病毒 COVID-19】校正回歸後 名醫警告R0值不能被低估 這2案是關鍵

COVID-19 全球疫情即時更新報告https://www.setn.com/project.aspx?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 (  全球疫情即時更新報告 )

https://covid19.who.int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698&aid=17439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