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懷想》
作者:fine
小時候喜歡看升國旗,喜歡整齊的軍容,有力的正步,白色的手套,還喜歡看目不斜視的升旗手,一臉肅穆,緩緩拉起旗子,讓上升的高度和國歌的節奏精准配合,喜歡的是軍威。
長大後依然喜歡看升旗,尤其是國慶的時候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大四的那年第一次去了北京,第一個早晨就四點多爬起來去天安門看升國旗,那時候乘車不方便,為使自己准時到達,我和同伴策劃了很多方案。看到國旗班出來,我和同伴攥緊彼此的手,無聲地交換著自己內心的激動。擠在人群裡我屏住呼吸,目光追隨著國旗,自豪感和使命感隨著國旗一同升起!體驗的是國威。
如今經濟迅速發展了,電視裡不斷出現著各地的升國旗儀式。已至不惑之年的我,經歷了一些人和事,再看到升旗,卻想起了小時候經常受到的教導:五星紅旗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每至此,禁不住潸然淚下。
那“無數”的背後,是多少個年輕的生命啊,那“無數”的背後,浸透了多少母親妻兒的淚水……
《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建軍節,應記住周成榮”。說周成榮犧牲的過程與董存瑞很相似,時間上還要早一年半。那是在賀龍、聶榮臻指揮的攻打包頭的“綏遠”戰役中,包頭城久攻不下,周成榮抱著*包穿過炮火,沖到城牆下,面對被冰水凍得堅硬的城牆,為了確保爆炸效果,周成榮用背脊死死頂住炸藥包,伴隨著一聲巨響和沖天而起的濃煙,沒有轟然倒塌的城牆,也沒有響起勝利沖鋒的號角,炸碎的只是他的血肉之軀。一個生得普通、死得壯烈的戰士在炮火過後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他的事跡沒有見諸報端,也沒有得到任何榮譽,因為那場戰役沒有取得勝利。而包頭城下,已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周成榮和他的戰友們的血,染紅了國旗。
周成榮的事跡是被賀龍親眼看到了,我們今天才得以知曉。而那些死難的戰士,粉身碎骨參與拼殺,很多是不知姓名的。是他們組成了“無數”。
在過去,由於戰爭的嚴酷,統計傷亡人員有很大的難度。中國的統計數字都是概數甚至虛數。20世紀前50年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和國共兩黨的每一場戰爭,都沒有死亡人數的精確統計。比如8年抗戰死難者30000000,“3”後面是7個“0”,百萬位都是概數。而有的國家做到了精確到個位數的統計。有多少個英魂,背後就有多少個家庭。他們的家人至少應該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怎樣犧牲的,無論他們死的多麼平凡或者多麼偉大。
我們這一輩人的身邊都不乏這樣的人,當年當兵走了,一去杳無音訊,於是我們猜測,他們多半是死了。是的,如果他們還活著,怎能不思念親人,如果他們還活著,怎能不記得家鄉的名字,不牽掛自己的父母兄弟呢!他們或許是在交火中中了炮火,或許用身體堵住了噴火的炮口,也或許拿在手裡的槍還未來得及端起就倒下了,或許病死凍死在了路上,總之,我們只能猜想。他們沒有墳塚,沒有牌位,也沒有遺物和照片,留給親人的遺憾和痛以及無盡的思念,無法排解,難以訴說。
公公的二哥就是這樣的。十幾歲當兵走了,至今杳無音信。“我二哥”,這是公公在給我們講述他的家庭時候對他的稱呼,一直停留在此,沒有用過“你二爸”。他當兵走的時候還年輕,是個活蹦亂跳的十幾歲的孩子,哪裡會是我們這些成年人的長輩呢!他們的媽媽死時還念叨著這個兒子。如今公公也80高齡,其他的兄弟都相繼離世,二哥留在他心裡的影像也逐漸模糊。他不僅要湮滅在“無數”裡,也即將在親人的記憶裡消失。
可是,他們都在戰爭中付出了代價,他們的身軀早已化為養分,肥沃了一方土地。共和國的旗幟裡有他們血染的風采。
所以當又一個國慶來臨,看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我一次次凝噎。我們懷念他們,愛他們,這愛,就是對這個國家和她的人民的愛。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後人,他們的後人就是我們,是這個國家的人民。我們懂得互相關愛,我們有責任也必須得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告慰那些湮滅在“無數”裡的靈魂。
“為什麼我的眼裡飽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引用網址:http://qun.qq.com/air/#86474537/bbs/view/cd/3/td/83
國慶七日長假很快就過去了,今天才看到好友fine在我們班論壇上發表的這篇文章,讀後很感動,這就是一個普通人對於家國的感情,這種感情存在於很多人心中。這也是存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慈悲,想到那些無聲無息逝去了的生命,就是無數無名的英雄創造了歷史,但青史留名是卻不是他們;每一次的災難,最脆弱的也是他們,他們的生與死卻連數字都不會留下... ...
無論現在的社會有多么不合人意,但一想到綿延五千年的歷史,一想到那廣袤無邊的土地,還有我們億萬堅韌樸實的人民,怎會不愛我們的祖國,怎會不愛我們的民族,怎會不愛腳下撫育我們成長的大地!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是詩人艾青的心聲,也是我們也是“無數”的普通民眾的心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