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釋迦牟尼人間大導師(四)
2008/11/07 13:34:06瀏覽874|回應0|推薦17

 

 

在佛入滅前又度了最後一位弟子須跋陀羅。須跋陀羅在最後時機提出疑問:「佛陀,世間的修道人,都認為自己是智者,別人是邪教,究竟要如何決定標準,以示正邪?」佛陀慈悲回答:「你問的很好!無論哪種修道人,只要認識諸法的根本,是無我、無常、涅槃寂靜,修八正道,就是智者,即能獲得自在解脫,須跋陀羅,唯有佛法才有這些,你應該明白!」聽聞佛陀最後法音,須跋心中迷霧頓開。可以說須跋陀羅所提問的問題亦是代我等眾生所問,為法末眾生立下了一個皈依的方向。

 

釋迦牟尼佛欲涅槃時刻到了,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宮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陀即將圓寂的消息。夫人感到極大的悲傷,速隨阿那律尊者,來到娑羅雙樹間。當佛知母來看望時,從金棺起座,合掌恭敬迎接慈母,並接受慈母所獻清淨光潔香花,佛對慈母留下五句法語:「世間苦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之大妙法。

 

佛陀再與弟子做最後的開示:「弟子們,我入涅後,你們要遵守戒律,能守戒律之人,猶如窮人得到寶貝,黑暗得到光明,忠誠是做人的根本,忍辱是處世之良方,勿貪圖財利,你們要負起度眾的責任…」這應該是佛陀最後之遺教了,是日為二月十五日,佛陀以自火荼毗,安詳入滅。(佛曾說過世間火無法燒佛)。雖然佛陀肉身已滅,但法身是遍一切處,無生無滅。

 

佛陀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在其父淨飯王逝世時,佛陀親自抬棺以盡人子之天職。

 

釋迦牟尼佛雖身游於外度眾,但祂對雙親極為孝敬,不僅為眾生建立偉大行孝之典範,更為出家僧眾樹立良好之學習榜樣!

 

雖然世間有諸多苦惱之事,然而佛陀教眾生要圓滿生命,從不主張悲觀,祂告訴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祂教眾生要修十善*1,守八正道,精進六波羅蜜。因為宇宙有輪迴現象,輪迴有解脫,因此苦惱也有窮盡之時。

 

當佛入滅後,由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位學德並茂之比丘於摩竭陀國之王舍城舉行第一次佛經結集,史稱「五百結集」,由持戒第一之優婆離尊者制戒,訂定佛教戒律。又經三次結集經律論三藏數百萬言,可謂浩瀚如海,至此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開示宇宙真理,所說的經典包含宇宙科學、天文、地理、歷史、哲學、醫學以及有關修身處世種種學問,這些包羅萬象的經典即使一個人窮畢生精力,亦研究不完,佛陀的智慧可謂精深浩瀚,真是人類空前絕後最偉大的導師,值得後人研究與學習。

 

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我們能向這位偉大的導師學習,是何其具足福報!人身難得我們應善加把握親近偉大佛智,讓佛光普照世間,共同實踐佛陀教言,將其發揚光大,並以佛德之懿行做為我等處世之典範。

 

佛陀慈悲下降人間,示現眾生,告訴我們幾個值得注意的重點。

 

一、佛是人所成就,人人都能成佛,因此祂傳下教法,無一不是教導我們為人處世,只要依照佛陀教言,努力修行,都能成就。

 

二、許多人認為出家是不愛親人自私的行為,這是對佛教不了解,佛陀雖出家,但對父母依然不忘行孝,並且教導弟子們「孝」是一切成就之根本。佛陀不僅對父母盡孝,對眾生是平等,更對一切有有情生命萬物亦展現至情之悲憫。

 

三、生命是有輪迴延續的,過去的業,引發現在的果,現在的業;又引生未來的果。因此了知這個結果,當勤修善根,以永脫輪迴之苦。

 

四、唯有佛陀才有大能力,能真正了脫世間一切煩惱束縛,使心境達到清淨無染的光明境界。佛陀度眾的重點是建立在「知」與「見」之上由眾生自己去體悟去看問題。

 

五、「佛教」不是指狹隘的宗教而言,它應屬於廣大的「教育」,因為佛典裡所講一切甚深道理,包括宇宙科學、天文、地理、歷史、哲學、醫學以及有關修身處世,種種學問值得人類研究學習。

 

釋迦牟尼佛一生有四個地方值得紀念:

 

一、誕生地印度藍毗尼花園*2  (4月8日)(周昭王26年)

 

二、19歲出家至摩竭陀  (2月8日)

 

三、30歲摩伽耶山尼連禪河思維成道  (12月8日)

 

四、80歲拘尸那迦羅城娑羅雙樹間涅槃  (2月15日)(周穆王53年)

 

佛遺教經箴言:

 

「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願與天下之人共勉,祈願人人都能善根增長,福慧莊嚴,成就圓滿。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_______________

 

(*1)十善即指:

 

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意:(不貪、不瞋、不痴)

 

(*2)當時印度社會習俗,婦女要生產者需回娘家待產,摩耶夫人因即將臨盆,乃欲回娘家作準備,恰巧路經一處藍毗尼花園,見一無憂樹綠葉光亮奪目,心生歡喜,於是下車欣賞,遂於花園內生下太子。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576860912&aid=236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