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13 00:41:22瀏覽872|回應3|推薦15 | |
人的一生其實都在自作自受﹐有如整理家居﹐勤洗勤抹生活就能過得舒適﹐一旦懶散下來或亂搞一通﹐整潔的家就立刻變得髒亂不堪﹐試試一天不沖廁就知後果了。 人生有起跑點亦必有終點﹐不少半路就趴在地上﹐但不管在過程中成了億萬富豪還是平庸的升斗百姓﹐當跑到終點時都會像鮭魚一樣﹐筋疲力盡﹐靜待滅亡。 生命不會循環﹐身體最後都會變成灰﹐很多人了解延命無方﹐就花時間去搞來生﹐但都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由揮霍期到續命期 人各有志﹐成就亦各不同﹐跟據身體的狀態來分﹔年青力壯時是揮霍期﹐時間和健康都可隨便揮霍﹐不花白不花。 當有點成就和財富時﹐就更會把油門踏盡﹐樣樣都來﹐但數十年轉眼就過﹐雖把步伐放慢亦覺力不從心﹐突然會對養生健體特別有興趣﹐吃和談的都是如何延年益壽﹐作息變得紀律嚴明。 但身體各種警號還是不斷出現﹐見醫生醫院的次數比見朋友都多﹐自己不知不覺已進入續命期了。 待死狀態 曾養過天竺鼠﹐生命期只有幾年﹐當快到盡頭時﹐自己會躲在角落﹐變得怕光和不吃不喝﹐這是動物的待死狀態﹔這程況維持不久後就掛了。 不管此生曾是國際CEO還是販夫走卒﹐始終都會進入這個狀態﹐但人類有各種先進醫療來維持生命﹐半死狀態可能延續多年還未完結﹐就算已是無知無覺﹐還在浪費著空氣和資源﹐拉著一堆人賠上自己的光陰。 人最怕是貧病交迫﹐到了沒有自理的能力﹐但又頭腦清醒時﹐更是生不如死﹐所以很多人對"突然死亡"竟會羨慕起來。 在待掛行列的選項 老人院是專收集老人的酒店﹐和醫院的加護房相通﹐人走著進去﹐住到躺下後變成一缸粉末才出來。 好一點的老人院亦叫安養院﹐費用不少﹐排隊也要數年﹔中外都是如此。 加拿大好的院舍每月要六千到近萬加元﹐老咖們在排隊入場時先找好地產代理﹔一旦中選就賣屋來交費﹐高高興興地像進天堂一樣。 院舍除了在疫情時期親人都不能探望外﹐平時是沒什麼限制的。 台灣的安養院算辦的不錯﹐很多是夫妻都一起入住﹐分到的是十多坪的小套房﹐除了私人物品不能太多外﹐進出亦是自如﹐食住醫療都有安排﹐其他的活動和生活品質可能比外面更豐富﹐對獨居者來說已經是天堂了。 很多已進院的還不算太老﹐活動能力也很好﹐他們只是害怕自己在待死狀態時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假如經濟上沒有為此早作安排的話﹐就只有效法天竺鼠﹐找個洞自生自滅了。) 靠家人和外傭照顧 這選項以台人較多﹐美加絕少﹐可能覺得把老人送到安老院是不孝的行為﹐加上外傭和太監一樣﹐能全天候召﹐平宜又好用﹐比送安養院省多了。 但美加的各種條例文明又嚴格﹐例如醫院不能有家人陪夜﹐家傭朝九晚五﹐自己在外租房﹐不會同住的。 有錢人的做法又有不同﹔假如無子女老伴又先走﹐作家蔡瀾就做了個示範﹔他本能吃能睡﹐但因意外摔傷還做了手術﹐健康急轉直下﹐只能以輪椅出入。 他首先把所有身外物包括收藏品和家俱都送人﹐自己搬進全海景的豪華服務公寓去住﹐裡面有數房供各式傭人住宿﹐從處理生活到工務﹐共請了八個專人來打理日常﹐想見朋友就找上來聚﹐再請廚師到場烹飪﹔這樣的開銷基本是50萬港元一月。 他覺得這樣過最後的日子十分過癮﹐一點都不覺寂寞。 (人真的不要集存那麼多身外物﹐像到博物館一樣﹐看看就算了。) 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 黑人在美國永遠被歧視﹐出生就低人一等﹐隨時會被當街弄死﹐他們覺得死了到天堂時歡樂才開始﹐所以他們都會高高興興﹑還吹吹打打地迎接這天﹐絕不拖拉。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