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曹仁超投資者日記
2009/06/01 14:36:17瀏覽1750|回應0|推薦0

肯定不要 Buy in May    曹仁超投資者日記

5月3日,周日。1996年金融業只佔英國GDP 5.5%,2007年已高達10.8%。今天英國所有金融項目已不再火熱,從業員不是失去花紅就是失去收入。2008年英國政府財赤佔GDP 12%,看來倫敦前景很麻煩。2007年的倫敦會否正如1990年的東京?

貨幣流速減慢打擊傳統智慧
所有讀過中學的朋友都應識得阿基米德(Archimedes)。這位古希臘科學家有句名言:給我一支夠長的槓桿及一個支點,我可以移動整個世界!八十年代開始,英、美政府給金融界所需要的槓桿及足夠支持,令整個金融產業不斷上升、上升,直到2007年10月泡沫爆破為止。那些令人可憎的投資(例如雷曼債券)紛紛出事,但今天仍有不少人希望好似2007年前的日子重現,憧憬股市狂升,可以嗎?美國過去六個月M2增長率達年率14%,已接近過去的最高增長率,但貨幣流速去年第四季只有一點七七倍,估計今年將跌至一點六七倍,因資產價格下跌及失業率上升。由於貨幣流轉速度下降,雖然去年第四季L上升15.7%,但去年第四季GDP卻下降6.3%,剛過去的今年第一季GDP回落6.1%,代表情況繼續惡化。貝南奇向美國銀行體系大量注資,相信可阻止三十年代式通縮出現,但卻不能阻止貨幣流動速度減慢,令傳統智慧(增加貨幣供應會令CPI上升)失效。兩季GDP負增長已代表衰退,這次不但連續三季GDP負增長,最近兩季跌幅更是近五十年內少見;不過,美國第一季消費仍升2.2%(去年第四季下降4.9%),不少人認為是黎明前的黑暗,令美股由3月9日回升,真是嗎?願主祝福美國!八十年代開始美國變成淨負債國(即海外投資價值不及美國海外負債),九十年代開始美國消費增長率一直高出收入增長率。2000年起大部分日子美國人再沒儲蓄。1982至2007年10月前的每次衰退,政府都透過刺激計劃令經濟復甦,結果美國負債不斷上升。這一次刺激方案一旦無效,後市如何看?

美國財長蓋特納上周五在G7發表演說指出,不要再期望美國消費者帶動全球經濟增長。IMF在今年4月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今年全球經濟活動收縮1.3%(1月份仍相信有0.5%增長),而舊年仍增長3.75%;並估計美國經濟今年第三季才見底;未來樓價仍須回落18%,在2010年才見底。作為普通人的痛苦是,今天所有生活必需品價格都在上升(例如超市貨品);反之,非生活必需品卻在跌價(例如去旅行)。

美國國會預算局估計,美國政府負債在四個財政年度後(即2013年)將上升到佔GDP 72%,為1950年(戰後)以來最高。高負債比率不但未能刺激經濟繁榮,反而成為日後經濟上升的阻力。日本政府負債比率由十九年前(1990年)相等於GDP 50%升到現在的170%,反令日經平均指數在十九年內下跌77%,雖然現在日本政府債券息率只有1.5厘。美國政府在1930到1941年負債由相等於GDP 16%上升到50%,1941年美國債券息率亦只有1.95厘,但經濟仍無法復甦,直到1942年美國政府宣布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同期標普五百由1929到1941年下跌62%。換言之,政府增加負債不但不能刺激經濟繁榮,反而阻礙其出現(因為政府佔用了資源,令私人機構無法獲足夠資源發展)。良好意願不一定產生良好後果,希望亦不等於事實。中國五十年代的「大耀進」,結局是慘淡收場;美國經濟能否在政府大力干預下繁榮起來?恐怕剛剛相反。有多少次經濟大災難是由政治家的「理想」所造成?1930年美國胡佛總統、1990年日本、1997年香港白眉董……,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亦有太多「理想」。

石油股或呈補償性上升
兩星期前我老曹在上海開研討會(收費的,不是免費也),有一千四百人參加,令我老曹十分詫異,估不到我老曹在上海亦有這麼多粉絲。被參加者問及去年5月我老曹提出的“Sell in May and walk away”事後證明正確,今年是否仍然生效?我老曹答應返港後才回答上述問題,因當時手上並沒資料。我們不妨參考道指走勢【圖】,道指至今仍在去年9月所形成的下降通道內活動,技術上看,3月份開始的上升只是一次後抽,即使指數能升穿此下降通道上阻力(8100點附近),另一阻力區即由去年5月形成的下降軌阻力在8700點之間,仍然不易打破。追隨趨勢而不預測走勢,乃我老曹的性格。上海粉絲提問︰2009年5月應否出售及離開?雖然現在未有肯定答案,但2009年5月肯定不是入貨月,適量減持乃我老曹的忠告。至於個別股份在熊市二期往往出現個別發展。在熊二中請記住:“It is a Market of Stocks, Not a Stock Market.”。簡單點講,5月份股市是尋頂月,但個別股份可以例外。

過去五個月油價由35美元一桶回升至50美元一桶,但全球石油股升幅仍未明顯。2008年12月至今油價上升48%,但今年4月底Amex Oil Index 與2008年12月1日接近,上述是比較奇怪的事。英國石油公司分析員Christof Ruhl認為,上述情況反映投資界相信油價上升只因OPEC減產造成而非需求上升,這麼才會出現油價上升而油股不升的現象。不過,如油價進一步上升(例如由50美元升上60美元),必然刺激石油股作出「補償性上升」,即可見將來石油股升幅有機會大於油價。根據IEA 2008年報道,全球四分一石油來自二十個大油田,大部分產油已超過五十年,並進入衰退期;另一百多個油田提供全球產油50%,未來石油供應愈來愈依賴小油田。自油價由147美元一桶回落後,探油業一落千丈,在這樣的情況下,2012年起石油供應出現另一短缺期已可預卜。今年1月至今,中國已靜悄悄地增加戰略性存油一千七百二十萬桶!分析家估計,今年年底油價可見60至70美元一桶。Make Profits in a bad Economy(在惡劣經濟環境下,一樣可以賺錢),主要看你有沒眼光與勇氣。IEA估計,2010年起全球對石油需求將恢復發展,到2013年起石油供應量將進入零增長……。

隨著利率大跌,今年2月份美國樓價穩定下來,3月份略為反彈,4月份數據未公布,看來只是小陽春。過去一年美國樓價大跌19%後,2月份樓價輕微反彈並不出奇,隨著美國失業率進一步上升,擔心新一輪樓價下跌潮下半年又再出現,因為有毒資產問題已改變美國人的消費習慣。上述改變連「九.一一慘劇」亦做不到,更加不要說1987年股災甚至1974年石油危機。這次改變有如1990年日本,令房地產不再是銀行提款卡,反而是財富破壞者(這方面港人自1997年第三季到2003年第三季那段日子已有充分體驗)。經濟學家Gary Shilling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認為,未來以十年計,美國皆面對低通脹,令美國物業沒什麼投資價值!美國經濟對消費市場依賴度極高,我老曹看不到在消費市場萎縮下,股票牛市如何誕生?紐約證券交易所Euronext CEO Duncan Niederaurer質疑美股上升的能力。標普五百指數由3月9日至今已反彈28%,還能夠上升多少?從3月與4月成交額看,不似牛市開始,只似熊市反彈。It is a trader's market, not an investor's market!

1978年起,中國經濟由一個不自由的計劃經濟體系走向自由市場機制,引發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繁榮,未來只要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長期趨勢仍極之樂觀。2007年10月開始美國經濟卻由一個自由經濟體制走向政府干預體制,在這個大方向下,美國股市牛市如何誕生?!現在美國失業率達8.5%,今年第一季GDP收縮6.1%,最終會否由衰退演變成蕭條,抑或一如日本經濟衰退沒完沒了?我老曹相信後者的機會大一點。因為美國政府今時今日的做法一如九十年代日本政府,即由政府大量吸納有毒資產。上述做法只能減慢GDP收縮速度,但不能改變經濟衰退方向。

A股見底但不是V形反彈
比較上樂觀是內地A股市場已有見底訊號,但未找到理由支持經濟復甦(Signs of a Bottom, But not yet a Recovery)。A股50天移動平均線已高出250天線,代表熊市早在2008年10月結束,但全球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又如何令復甦出現?因此可能出現「見底未復甦」走勢──即在低水位徘徊。股市不會因出現黃金交叉而大升;簡單點講是出現W形走勢,而不是V形反彈。理由是除滬深A股外,只有好少國家股市同時出現黃金交叉。

另一理由是「中國製造」已行不通矣,過去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到2007年已結束,企業早已開始打價格戰,甚至從中勝出,亦只有微利可言。中國經濟如何由「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品牌」?路仍十分遙遠。

4月7日《中國時報》報道,北京已答應未來三年投資1250億美元興建診所及醫院,令90%中國人獲得醫療保障!同時宣布為三百至四百種藥物定價,令藥商只能透過薄利多銷去賺錢而非提價。上述計劃令每個中國人獲得的國家醫療補貼由每年12美元上升到18美元(升50%);類似措施2001年亦在泰國推出,結果令泰國人消費習慣改變,令泰國股市在2002、03年上升143%。類似情況是否在中國境內重演?

2008年中國人儲蓄率接近50%(南韓20%),如中國人降低儲蓄率,中國經濟立即可進入繁榮期。

上周我老曹回中國推介內地版《論勢》(由於北京及上海市場反應良好,令廣州及深圳不少書局無法獲得供應。各位如欲在深圳買內地版《論勢》一書,請於5月7日以後)。內地傳媒將我老曹神化了,什麼「草根大亨」、「香港股神」……。我老曹再次強調,我老曹只是一個極之極之普通的投資者,任何人如照我老曹的方法去做,都可賺到1億港元財富!

一、每月儲蓄1000元、出雙糧那個月存3000元。上述要求不算高,對嗎?

二、運用本金,每年在股市、房地產、黃金或外匯市場賺取20%回報,要求亦不算高吧。

三、耐性。跟著上述做法維持四十年,從二十歲開始,到六十歲便成功。

公式如下:1.4萬元(1+20%)乘40次方,本利和是1.0281億元。你可以、我可以,任何人都可以。為什麼香港今天仍只有這麼少人擁有1億元(或以上)?理由是:甲、投資沒策略可言;加上不肯停損,好快便令本金失去。二、沒耐性做足四十年。換言之,賺取1億元並不難,難就難在你肯不肯認清形勢、謹慎理財及不感情用事。

趨勢信徒不預測未來
投資者對股票的評估方法,曾出現幾次大變化。1958年前美國人投資股票,最主要理由是收取股息,因此當公司宣布增加派息或減少派息,對股價影響好大。香港在1970年前亦一樣,即由股息率決定股票價值。自1971年美元取消金本位,貨幣制度出現改變,導致股市的遊戲規則與估計評價改變。市盈率(本益比)取代股息率,成為評估公司價值的工具,引發1971至73年3月香港股市暴漲期。經過1971至73年狂升及1973至74年暴跌後,彼得.林奇的PEG理論成為今後分析界主流,即市盈率(本益比)高低應由企業利潤增長率去管制。純利增長率愈高的公司可支持高本益比;反之如純利升幅只有單位數,本益比亦只有單位數。PEG理論1975年起成為評估股份的主流,亦造成股市出現狂升及暴跌的主因,因增長率(G)每年變化好大。

作為「趨勢」信徒與「走勢」信徒最大分別,是走勢派往往預測後市,其中最有代表性如波浪理論,而不相信後市可預測性甚低。走勢分析者心態是「以過去預測未來」。不少大學所做研究證明,走勢時準時不準。“Technical analysis almost indistinguishable from a pseudoscience, whose predictions are either worthless or, at best, so barely discernably better than chance as to be unexploitable because of transaction costs.”趨勢與走勢最大分別是不預測後市,而是追隨趨勢(Be a trend follower, not a trend prediction),即趨勢形成後才加入,趨勢結束便離開,千萬不可嘗試outthink別人。2008年巴菲特所犯錯誤就是希望outthink別人。欲學趨勢,必先訓練自己擁有平常心,承認自己沒比別人聰明,明白世事無常及達致無我境界。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22387637&aid=300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