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2 21:20:53瀏覽1024|回應2|推薦32 | |
道證法師著 在觀無量壽佛經裡提到,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憭憭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偏覆地上。」阿彌陀佛歷劫願行所成,即免費奉贈凡夫的蓮華,是如此充滿德性莊嚴,而鄙陋的我,連畫幾片小蓮葉都如此的困難,甚至還要因困難而湧起了惡念,懺悔的眼淚,一滴一滾的滴到蓮葉上,真的,蓮座是眼淚調和著顏料畫起來的。因過誤累累,對這一切糟糕的筆畫只有不斷塗白懺悔重畫,經驗中只有專注念佛幾乎沒有意識要如何畫的線條能保留下來,所以有好多處,晝紙原來的布紋面,都因塗厚而變平了,每一筆都是破壞,每一筆也都是建設。噴筆忽然爆噴所成的污點,常是難以除去的,只好用懺悔改成飄落供佛的花兒,或一顆發光的珠子。其實污點和花朵都同是顏料,就如瞋怒與念佛都同是心念,然而運用不同,結果就不同。同一瓶顏料,畫花就是花,晝佛就是佛,晝鬼也可嚇人!理論雖然知道,但是控制心念即不容易,想畫佛也會出很多差錯,這才了解普賢菩薩為什麼說「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每天都須塗白重畫,有時中午祥師幫末學抬好畫板,便去參加大眾的念佛、課誦,傍晚來看即見一大片原以為畫好了的畫面又都塗白了,不禁常常搖頭微笑,也許末學斷氣時,畫上還留著一片塗白,來不及改過,但請您原諒吧,因為已經知道先前的過錯了,末學的心念是錯誤百出的,只有待往生西方親見彌陀,受佛法化,再來繼續完成。
(佛像局部照)
那時候,兩手全用,尚難控制那支故障的噴筆來畫,只好用牙齒來幫忙,隨須要,咬著噴筆的末端,蓮葉還沒畫三瓣,牙齒已經缺了塊。然而在這無法接續下去的時候,林學長卻用當護士半個月的薪水,自動適時送來新噴筆,賴學長、郭老師也同時買新的噴筆,「施主一粒米,大於須彌山」,末學很慚愧,因為自己不會使用,卻讓大家如此的破費。
造像量度經中提及,佛的眼睛像弓一樣,經上規定得很微細,連睫毛的尺度都規定了。當末學在畫佛眼的時候,細細的來體會,為什麼佛的眼像弓形?每天都和他面對著面,有一天,突然感覺到他的眼像弓,而他的黑睛,紺青色,中間是瞳孔,就像一個靶,而奇妙的,就是這個靶,竟然在弓之中,末學突然間感覺到了一個道理—一隻箭,它發射會不會中靶,其實在弓上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靶就在弓裡頭,靶就在心裡頭,箭並沒有射到別的地方去,箭就射在內心的靶上。「因」對了,「果」就會對;箭擺正了,弓拉滿了,就會中靶心;就像蓮子與蓮花的同時,靶也在弓之中了。
★佛說造像量度經云: 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 肉髻崇四指,髮際亦如此。 面輪豎縱度,帶半十二指, 分三為額鼻,及頦俱得一, 下分四指半,頦身只二指, 廣向十六足,深分逕四指。
★經解云: ■肉髻:佛頭巔頂上有肉塊,高起如髻,形似積粟覆甌,高四指。由其根下至髮際之分量,亦如此四指也。若胎偶則多得半指。 譬如現今欲造立像一丈二尺,則此丈二,即是本像之一尋;而其一寸,即本像之一指分。如是豎橫各得百二十指,乃□像之比量。是為戒生大教王經中說量度法之義也。 (文長不能全列 只舉出數句 略明其詳細而已) ■頭相規圓,觀之適意,似寶蓋頂,對髮際處,圍繞四十五指。普邊增二指,為純髮之分。兩邊與耳邊齊。 ■肉髻週十二指。其上「無見髻相」,寶髻高二指,週六指,桃形、金色。 ■脖項規圓,如瓶頸。廣度八指,巨週二十四指。喉下有「三級紋」;自頷根以下比一足半處,作「上紋」;由是以下一指零一足處,作「中紋」;由是以下二指處,作「下紋」 俱圓彎而兩梢漸細向上......
★佛說造像量度經解云: ■印堂—安白毫之地也。自髮際以下,比至三指處,作白玉毫,清淨柔軟,右旋彎轉,而末向上,底盤圓滿,廣闊一指。 ■由是而下,比三麥半之處起,向兩旁橫量各至足半處,即兩眉前梢也。由是至後梢,長四指。後梢對耳尖底一足,形似初二三之月芽,眉之中身寬處,有二麥之分,而兩梢漸細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
○雙目之間曠空處,闊二指。自白毫而下,比至二指之地,向兩旁橫量各一指處為大眼角;由是向外比,兩旁各去四指處為小眼角,小眼角間正對耳孔中間,大小眼角各縱半指,合得一指。餘三指均分;其正中一指作黑珠,在兩邊之二指作白珠。 ○又彼黑珠平分五分,而以其中分為眸子,色甚黑,而發金光如電。 ○白睛珍珠色, 黑睛紺青色,分明潤美光滑。白珠雖有一指,只見其三足半而近於眼兩角之各得一麥分, 則不得見焉。眼之寬分只一足, 為入定之相,形似長弓,其弝前面之寬只一麥半之分,弝後面之寬,纔滿一足。眼胞高一足,闊三指,形如蓮華瓣。眼角肉,淡紅色。眼睫亦紺青色,而殊勝如牛王睫,長有一麥。 ~虔錄自佛說造像量度經解
無論天涯海角,佛眼都守望著您。 (佛像局部照)
★佛說造像量度經云: 鼻寬二指量,準高指半矣。 鼻孔圓且藏,竅闊有半指。 雙翅勻真圓,鼻柱橫半指。
●從鼻柱根至閉口處,直量一指半。 ●上唇之長分二指,寬有其半者(一指)唇之寬厚分三足。 ●而人中槽下際凹入嘴唇邊一麥之分,其外尖凸出一足之分。似乎頻婆形...... 頻婆—梵語、果名。華云:相思果色丹而潤,蓋不但喻其形,兼唇之色而言之矣。 ●兩邊角各一指,總口之長分有四指...... ●下唇長指半,其邊與齒根相去亦如是指半。而其一指即厚之分。上面有凹,承上唇之凸尖,下面亦有微凹,平且闊。合之形如弓弝,其邊兩彎垂外際,比上唇之寬分,各多一麥。 ●二唇吻之、而豎裡向直量,則只得一滿指。 ●口之兩角寬半麥之分,其梢向上翹起,如華瓣之尖,美妙含笑之容。具為口相也。 ●人中槽潤:三分指之一而深裡向,宜得一足零一麥之多半分矣。 —虔錄自—佛說造像量度經
如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 (佛像局部照)
楞嚴經云: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小的時侯一直奇異佛的耳為什麼這麼大,耳垂又這麼長,直到依著經典去描繪一凹一凸,才惑覺到他的大耳一直長垂在聆聽一切眾生苦難中的呼喚,也啟非著末學要攝耳返聞,返聞深深心彌陀的呼喚。不是我念佛,是佛一直在念我,是極樂的迦陵頻伽一直在唱歌!聽到心裏自已湧出的佛聲,才有點體驗到-經上怎麼會說: 「鐘磬琴瑟,箜篌樂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 「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也才有點體會蓮池大師怎麼會說: 「羽寂宮沈,響天震地」 佛耳:傾聽眾生苦難中的呼喚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佛耳 : ●耳之前面,橫寬平量二指......背面寬指半。 ●其尖齊比眉之中。 ●洞門闊一指,竅孔半指,俱圓而不顯。 ●耳朵,遮攬洞門旁立,豎半指,橫一指,而中有凹,正對小眼角。上凸圓,而下凸扁,形如將開未開之華朵。 ●洞門外耳槽橫一指一足......耳內上下,括而言之也,四分指之一,即一足也。分別而言之,則耳槽邊厚一足,向裡彎緣耳葉而下,至於離底根一指,斜對耳朵處,轉起一凸,高亦一足,形類耳朵,復落彎回面為底根,闇合與耳朵根相連。 ●槽邊上身分作兩岔,厚分各亦一足,其內枝漸細,而尖伏入,藏於耳輪綱邊之下,外枝稍漸漸散沒,從其岔處,上至耳尖一指半,闊一指一足。 ●耳之輪綱上稍,自槽內,與耳朵相隔竅孔,反勾而生起,稍稍增高加寬分,以轉上過耳朵之上,彎至耳根上邊,以上寬一足,而邊陵向裡,彎而下至耳葉外邊之半處,以下漸減而細,不斷、不沒,至於耳根底相對處,以下綏然而為取焉。 ●總說之:耳葉縱四指半,而直立。耳垂長五指,寬指半,而面向前。 ~虔錄自—佛說造像量度經解
(佛像局部照)
吉祥海雲相 ■唐譯華嚴經四十八曰:「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字,名吉祥海雲。」 ■之形也,是印度相傳之吉祥標相,梵名:室利靺蹉洛剎那、Srivatsa Laksna。 ■室利靺蹉:譯為「萬」者,為功德圓滿之意,故吉祥海雲之義譯—「無咎」。羅什、玄奘譯「德」。 ■洛剎那:或作洛剎囊,乃「相」也,(而譯為「字」是魏朝譯「十地論」,誤與「惡剎那」相混。梵語洛剎那乃「相」、惡剎那乃「字」。為「相」、而非「字」。) ■其形右旋,則為,如禮佛右繞白毫右旋宛轉,總以右旋為吉祥,......高麗本藏經及慧琳音義二十一之華嚴音義皆作。 ■大乘經之說,謂此系佛及十地菩薩胸上之吉祥相,三十二相之一。小乘之說,則此相不限於胸上。 ~虔摘自佛學大辭典(三)(丁福保編)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