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7 12:29:18瀏覽3129|回應0|推薦7 | |
四言脈訣,始自漢張仲景平脈法,宋崔嘉彥衍之,明李時珍刪補。 及李中梓又補其缺略,刪其差謬,復加注釋,固已文簡義賅矣。 然有經義不合者,今皆刪去,其未備者補之。 (切診68~112共四十五項) 068寸口朝宗。 脈為血腑,百體貫通,寸口動脈,大會朝宗。 註: 周身血脈運行,莫不由此貫通,故曰百體貫通也。 《難經》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死生。 寸口者,左右寸、關、尺, 手太陰肺經動脈也;為脈之大要會也。 故曰:寸口動脈,大會朝宗也。 069診脈之法 診人之脈,高骨上取,因何名關,界乎寸尺。 註: 醫者復手取之,先將中指取定關部,方下前後二指於寸、尺之上。 病人長,則下指宜疏; 病人短,則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尺二部之間,故命名曰關。 070陽寸陰尺 至魚一寸,至澤一尺,因此命名,陽寸陰尺。 註: 從高骨下至尺澤,長一尺,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故為陽也。 尺部候下,故為陰也。 071 三部診法 右寸肺胸,左寸心膻。右關脾胃,左肝膈膽。 三部三焦,兩尺兩腎。左小膀胱,右大腸認。 註: 右寸浮候胸中,沉以候肺。左寸浮候膻中,沉以候心。 右關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左關浮候膈膽,沉以候肝。 兩尺沉俱候腎,左尺浮候小腸,膀胱;右尺浮候大腸,腹中。 膻中即包絡也。五臟皆一,惟腎有二,故曰兩尺候兩腎也。 然《內經》言腑不及膽者,以寄於肝也。 不及大、小腸,膀胱者,以統於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 關候膈中,主中焦也‧尺候腹中,主下焦也。 此遵《內經》分配三部診脈法也。 至偽訣以大、小腸配於寸上, 以三焦配於左尺,以命門配於右尺, 其手厥陰包絡,竟置而不言,悉屬不經。 滑壽以左尺候小腸、膀胱前陰之病, 右尺候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也。 浮外候腑,沉內候臟之說,詳於卷末。 072命門尺脈 命門屬腎,生氣之源,人無兩尺,必死不痊。 註: 命門居兩腎之中,故兩尺屬之。 命門之少火,即腎間動氣,是為生氣之源也。 人若無兩尺脈,則生氣絕矣,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073關脈食風 關脈一分,右食左風,右為氣口,左為人迎。 註: 陰得尺中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一寸九分,寸、關、尺脈三分分之。 今日關脈一分,乃關上之一分也。 左關一分名人迎,肝膽脈也。肝膽主風,故人迎緊盛,主乎傷風。 右關一分名氣口,脾胃脈也。脾胃主食,故氣口緊盛,主乎傷食。 此創自叔和,試之於診,每多不應,然為後世所宗,不得不姑存其說。 觀《內經》以足陽明胃經,頸上之動脈為人迎, 手太陰肺經高骨之動脈為氣口,足知其謬矣。 (四寶註:) 傷風指外感,外感以肝之木氣相應為先(天之六氣風屬木), 傷食指內傷。內傷以胃之土氣相應為主(七情以憂思屬土)。 叔和所創說之理為”內氣”相應之診,故以人迎氣口為診, 習中醫者,先習調息,氣柔順者,心平身安,四診自明。 074七診推尋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竟下竟,左右推尋。 註: 沉者,重下指於筋骨間所得之脈也。 中者,不輕不重,下指於飢肉間所得之脈也。 上者,兩寸也:竟者,即《內經》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者,兩尺也;竟者,即《內經》下竟下者, 少腹、腰、股、脛、足中事也。 左右者,左右手脈也。 此七診者,乃推尋取脈之法也。 非謂《內經》獨大、獨小、獨寒、獨熱、 獨遲、獨疾、獨陷下七診之脈也。 075男女脈宜 男左大順,女右大宜,男尺恆虛,女尺恆實。 註: 故男左女右,脈大為順宜也。 天之陽在南,陰在北,地之陽在北,陰在南, 陽道常饒,陰道常虧。 故男寸恆實,尺恆虛,女寸恆虛,尺恆實也。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