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診心法要訣(十四)切診76~84九候、動脈、本脈、平脈、因脈、平旦、六脈
2011/04/24 18:16:16瀏覽1456|回應0|推薦5

引用文章四診心法要訣(十三)切診68~75寸口、診脈、寸關尺、三部、命門、七診 

076 三部九候。077寸口動脈。    078五臟本脈。

079 四時平脈。080 內外因脈。   081不內外因脈

082 脈診以平旦。083 脈之至數。084浮沉遲數辨內外因。

076三部九候

又有三部,曰天地人,部各有三,九候名焉。

額頰耳前,寸口岐銳,下足三陰,肝腎脾胃。

註:

此遵《內經》三部九候,十二經中皆有動脈之診法也。

三部,謂上、中、下也。曰天、地、人,

謂上、中、下三部,有天、地、人之名也。

部各有三,九候名焉,

謂三部各有天、地、人,三而三之,合為九候之名也。

額、頰、耳前,謂兩額、兩頰、耳前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當頜厭之分,

足少陽脈氣所行,以候頭角者也。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即地倉、人迎之分,

足陽明脈氣所行,以候口齒者也。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即和髎之分,

手少陽脈氣所行,以候耳目者也。寸口岐銳,謂寸口岐骨銳骨也。

中部天,乃掌後經渠之次,寸口之動脈,

手太陰脈氣所行,以候者也。

中部地,乃手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之動脈,

手陽明脈氣所行,以候胸中者也。

中部人,乃掌後銳骨下神門之動脈,

手少陰脈氣所行,以候者也。

下足三陰,謂五里、太谿、箕門、肝、腎、脾、胃也。

下部天,乃氣衝下三寸,五里之動脈,

足厥陰脈氣所行,以候者也。

下部地,乃內踝後跟骨傍,太谿之動脈,

足少陰脈氣所行,以候者也。

下部人,乃魚腹上越筋間,箕門之動脈,

足太陰脈氣所行,以候脾胃者也。

【難經】以寸口,寸關尺為三部,

每部之浮中沉為候,三三維九為三部九候。

077寸口動脈

寸口大會,五十合經。不滿其動,無氣必凶。

更加疏數,止還不能。短死歲內,期定難生。

註:
寸口動脈,五十一止,合於經常不病之脈也。

若四十動一止,一臟無氣,主四歲死。

三十動一止,二臟無氣,主三歲死。

二十動一止,三臟無氣,主二歲死。

十動一止,四臟無氣,主一歲死。

不滿十動一止,五臟無氣,若更乍數乍疏,止而不能即還,

則可期短死,一歲之內,必難生也。

078五臟本脈

五臟本脈,各有所管,心浮大散,肺浮濇短,

肝沉弦長,腎沉滑軟,從容而和,脾中遲緩。

註:
上言五臟各有所管之本脈,必皆不大不小,從容而和,始為五臟不病之脈也。

079四時平脈

四時平脈,緩而和勻,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註:
此言四時各有應見之平脈,必皆不疾不徐,緩而和勻,

始為四時不病之脈也。

080內外因脈

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註:
外因
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之邪,

脈必洪大緊數,胘長滑實而太過矣。

內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傷,

脈必虛微細弱,短濇濡芤而不及矣。

081不內外因脈

飲食勞倦,診在右關,有力為實,無力虛看。

註:
凡病外不因六氣,內不因七情,為不內外因,內傷飲食勞倦也。

飲食傷胃,勞倦傷脾,故診在右關。

飲食傷形為有餘,故右關脈有力。

勞倦傷氣為不足,故右關脈無力也。

三因百病之脈,不論陰、陽、浮、沉、遲、數、滑、濇、大、小,

凡有力皆為實,無力皆為虛。

經曰:諸陽脈按之不鼓,諸陰脈按之鼓甚。此之謂歟!

082脈診以平旦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寧神,調息細審。

註:
經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

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
又曰:診脈有道,虛靜為寶。

言無思無慮,以虛靜其心,惟神凝於指下也。

調息細審者,言醫家調勻自己氣息,精細審察也。

083脈之至數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

五至無痾,閏以太息。三至為遲,遲則為冷。

六至為數,數則熱証。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註:

醫者調勻氣息,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

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準則也。

然何以五至無痾乎?人之氣息,時長時短,

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

鼓五息,又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

如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也。

言脈必以四至為平,五至便為太過;

惟正當太息之時,始曰無痾。

此息之長,非脈之急也;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

至於性急之人,五至為平脈,不拘太息之例,蓋性急脈亦急也。

若一息而脈三至,即為遲慢而不及矣,遲主冷病。

若一息而脈遂六至,即為急數而太過矣,數主熱病。

若一息僅得二至,甚而一至,則轉遲而轉冷矣。

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則轉數而轉熱矣。

一至、二至、八至、九至,皆死脈也。

084浮沉遲數辨內外因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

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

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憂怒,思悲恐驚。

浮沉巳辨,滑濇當明。濇為血滯,滑為氣壅。 

註:
浮脈法天,候表之疾,即外因也。

沉脈法地,候裡之病,即內因也。

外因者,天之六氣:

風,風淫末疾。寒,寒淫陰疾。

暑,暑淫心疾。濕,濕淫腹疾。

燥,燥淫涸疾。火,火淫陽疾是也。

內因者,人之七情:喜傷心,怒傷肝,

憂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驚傷心也。

此上六脈,為諸脈之提綱。

以浮沉統諸浮上沉下之部位也,

以遲數統諸三至、六至之至數也,

以滑濇統諸滑流濇滯之形狀也。

脈像雖多,然不屬部位,則屬至數,不屬至數,則屬形狀

總不外此六脈,故為諸脈之提綱也。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080&aid=5131287
 引用者清單(1)  
2011/04/25 11:37 【調陰陽˙致中和】 四診心法要訣(十五)切診85~97浮沉十脈,'遲數五脈,滑濇八脈題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