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瘂弦之〈坤伶〉論社會時事
2012/05/29 10:28:41瀏覽337|回應0|推薦16

        早年戰亂,女人以到處演戲維生,被那個男生看上,好比被皇帝寵幸,誤以為可以依賴下半生,但戰亂時期男人是不可靠,尤其到處打戰的軍人,雖說能與有一夜魚水之歡,男人卻無法給女人任何承諾。

        一首詩的好壞,絕非一時論斷,〈坤伶〉是我高中國課本的選材,至今令我回味無窮,同為女人對愛情渴望相同,不希望純潔的愛情被他人污名化,雖在論文裡談到太多政治的議題,單從女人的角度看待此詩,由此,瘂弦道出大時代小人物生活的無奈,有苦不能言。

        大陸鄉村至今還是非常保守,與城市相比落差很大,濃厚道德思想,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都市裡一夜情,男女之間各取所需,沒有什麼不道德,甚至理所當然。抗戰時期,許多年輕結婚男子離開家裡,家中等待的媳婦或未過門新娘,一旦改嫁或找個伴,都引來不少風言風語。在中國看待男人標準是嚴苛,看待男人標準是寬鬆的,中國歷史上可以喊出女人名字的傳記,都是非常不容易,早期的婦女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嫁入夫家隨夫性,可見當時女性社會地位,更別說女性有說話的權利,難怪出現「女書」這類的文章,記載女人內心的思緒。

        〈坤伶〉恰恰反映出女性的心聲,與其說她是職業的卑微,不如說她是社會地位的卑微,至今的女性是否抬頭了嗎?瘂弦詩中〈坤伶〉逐漸消失嗎?台灣近年的家報案件是逐年攀升,今年立法通過「家事事件法」,從此看出女性依然面臨家庭問題,她們是「雙手放在枷裡的她」,家庭的枷鎖使她們不能如願的伸展,這是多數女性不願踏入婚姻因素之一,其實她們樂於家庭的,只是內心懼怕的有了家庭也許會失去什麼或者發生什麼?若夫妻之間互相尊重成為一種和諧社會現象,我想現代女性「抗婚」的意願不會那樣強烈。

        愛情最後歸屬不是墳墓是家庭,台灣有一個壞習慣喜歡議論他人家庭狀況,把家庭責任歸屬到女性身上,很多外配來到人生地熟的台灣,接受夫家的思想,認為逆來順受是對,無緣無故遭受責打是對,街上婆婆媽媽對外籍配偶的認知,「生的小孩比較笨」、「外籍新娘是來騙錢」之類言語,像不像是「一種淒然的韻律/每個婦人詛咒她在每個城裡」,同樣是女人,為何不給予一些包容呢?瘂弦的〈坤伶〉在不同時代演變著,這些女性值得讓我們致意。

文/欣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616&aid=649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