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2日,我在臉書放了一張當天為妹妹拍的照片,再寫上幾句心裡話。
『和我家的妹妹小別了11天,今天總算是重逢了。9月大的第2天,小小的亭亭玉立了唷!她的媽媽今晚下班後要和朋友聚餐,意即今天我的工作是全套的,要幫她洗澡,還得哄她入睡……接受挑戰。』
相較於部落格言之有物比較費工夫,臉書就不拘格式。我似乎是偷懶,或許也真得是沒有太多完整的心情,於是把寫部落格的周期拉長了,改在臉書發表心情,那兒彷彿已成了新的心靈寄託。
臉書已風行一陣子,先前覺得那是年輕人的玩意兒,或是政治人物籠絡選民的手段,自己不需要去碰它。
但是,在近一年的時間中,年紀和我上下相仿的大學同學和朋友們似乎都趕上了網路流行的腳步,忙著在臉書加朋友,串起新的生活網絡。
感覺上,包括我在內的一大群中年人「覺醒」了。
曾有朋友感嘆,像我們現在四、五十歲的人是「三明治」,上有父母要奉養,下有子女嗷嗷待哺。更悲觀的說法是我們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子女棄養的第一代。
因此,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不敢有太多的非必要的消費,只因為肩上責任重大。只是不知道是景氣好轉了,還是有人「看破」了,中壯年現在也開始流行追求娛樂,還成了被鎖定刺激消費的族群。
商人的嗅覺最靈敏了。在我學生時代紅過的歌手,近來就有不少人出來開演唱會,票似乎都很好賣。
拜同輩覺醒和臉書之賜,一大串老朋友在在臉書又聚在了一塊兒。現實生活有形、無形的距離雖然還是很遙遠,但在虛擬世界相互噓寒問暖、加油打氣,也挺受用的。
不知道是幸抑或不幸。
現代人各自在部落格、臉書或簡訊世界中找到得以安身立命的角色,人際互動從眼神、從耳朵、從嘴巴全變成仰賴幾根手指頭,不知道會不會讓脖子以上的感官退化,忘了如何自處及與人相處的生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