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賜阿公的戲籠》立體書|作繪者:曹泰容老師創作訪談
2022/03/22 14:05:50瀏覽804|回應0|推薦0

《天賜阿公的戲籠》立體書,耗時兩年多完成,由曹泰容老師一手包辦繪畫及故事創作,並在這次特別的機緣下與立體紙藝職人——涂乙欽老師,一同設計完成深入淺出台灣戲台文化的布袋戲立體書。曹泰容老師不僅自幼就喜歡畫畫、也熱愛生活中觀看布袋戲經典戲碼,

讓生活的記憶成為創作養分,讓故事創作成為文化傳承的最佳方法。

我們訪問了曹泰容老師,讓他來告訴我們是如何與藝術、布袋戲結下不解之緣的吧!

Q1:老想請問老師是如何接觸到布袋戲文化?又有什麼樣精采回憶?


A:頭一次看見傳統布袋戲演出現場,是我很小的時候,那是公車仍用拉線鈴的時代。夜晚的城市街道燈火通明,阿媽難得想要晚上帶我出門「看鬧熱」。正逢廟宇慶典,因此街道旁高高架起戲台,因為是隨興走去,我這小朋友當然也一時搞不清楚怎回事,喧鬧的鑼鼓樂音中,只見到台上一尊尊布袋戲偶,正飛天遁地,噴火吐霧。如果那時有人拍我的表情,想必是目瞪口呆的傻樣。

  那天親眼見到台上偶師操作戲偶的精湛演出,就這樣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算是布袋戲在我心中的最深層記憶。

  

Q2:布袋戲文化對於曹老師來說,是怎樣重要的存在?又希望如何延續這項台灣本土文化的精神呢?


A:哈,的確是重要的存在,因為每天不管在教室或自己家中的畫桌,桌上或旁邊書架上,隨處都看得到布袋戲,有偶頭、衣服、甚至布料縫線,當然,也有不少畫稿!

   認真說,喜歡布袋戲當然是從自己的興趣開始,另方面,是在蒐集美術教學題材,整理教學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傳統布袋戲作為學校美術教育主題,從只是鄉土文化的一個小單元,在今天重視多元文化,

希冀提升素質涵養的教育思潮下,使傳統布袋戲不再只是課堂中的小單元,她已經是藝術課程中重要的教學主題,因此其中更精細的元素,在今日其實已被一一解析出來,並再次重構,形塑成今天台灣文化的重要精隨。

   傳統布袋戲可說是一種獨特的、在地的「文化叢結」,她集合了戲曲、語言、文學、各種視覺美術,如:織品刺繡、雕塑繪畫等等……,她也同時是生活故事的載體,或是演師的個人生命史。就因為這樣,當楊力州導演的《紅盒子》紀錄電影上映時,衝著那是部以陳錫煌師傅生命史為主題,二十年珍貴田野紀錄影音作為底本,少見能上院線片的紀錄電影,我是無論如何也要去看!

   觀影後,《紅盒子》的確深深震撼了我,卻也不禁疑問:不是啊!布袋戲明明還後繼有人呀?後來我想,重新激起大家對布袋戲的重視與熱情,這應該就是楊導演的目的。

   順著教學機緣,不只教了一群孩子認識布袋戲,並有機會向演師們請益,學習操偶的種種技巧,跟著學生學,自己也學習了好多,更留下了一大筆和布袋戲相關的教學資料,可說是教學相長的最佳力證。

Q3:喜愛上傳統文化,以及擁有豐富的美術知識涵養,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嗎?

A: 爸爸畫畫,所以兒子也畫畫,在旁人看或許自自然然。但重點是爸媽從未刻意要求我什麼,對於我想畫畫或「玩畫畫」是給予許多陪伴和珍惜。

   真正讓我喜愛美術創作,原因有很多,但我回想起來,也最覺得幸福的,是父母從時候就將我的塗鴉視如珍寶的收藏起來,上面還有註記,所以我直到大學都還擁有這些寶貝。雖然後來兒時塗鴉和小一時期的圖畫日記,竟被白蟻吃光了,卻無損那依然幸福的記憶。

   至於傳統文化,似乎也是兒時記憶。小時候拜拜的廟宇重修,第一次看雕刻師傅鑿刻神像,空氣中充滿木香;第一次看彩繪師傅畫門神,五顏六色映入眼簾。現在想來最神奇的記憶,是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口,買過一次傳統捏麵人,真的是麵粉,不是現在的樹脂或輕質土喔!

   好像從小到大,身邊自然就是被這些事物圍繞,自己眼光也很容易被這些事物吸引。

   高中在師大附中美術班,大學是美勞教育學系畢業,研究所也離不開藝術教育。所以,能在美術相關事物小有努力的機會,還要感謝這求學過程中許多位師長。至於我自己是否夠格說美術知識涵養,這我不敢講,還差得遠啦!

Q4:擔任美術老師,在教小朋友的過程中,從孩子身上得到怎樣的回饋,或者,啟發了什麼創作靈感嗎?

A:好像有藝術家說:小孩子是最好的畫家!

   意思好像是,藝術家們若要追求最純真的藝術感受,應該向孩子們學習。我想,這大概就是我教小朋友畫畫最大的收穫,也是最幸福的地方了。

   一般人總是以為:寫實的,或者是精細完整的作品才好,但就如有幾次教小朋友捏作偶頭,或是玩玩黏土造型,都會被他們的「順其自然」給感動。因此,我總希望若有單位組織要舉辦兒童畫比賽,能夠看上這類型「順其自然」或者是說「隨興可愛」的兒童創作,千萬不要強加過多大人的想法。

   也因此,我想藉回答這題,也同時表達:傳統布袋戲是精緻的藝術,為孩子們製造機會接觸與學習是必要的,但請教學者們,除了技術面上,當然要設計妥善的教學流程,以利孩子們理解,其他部分務必放手讓孩子們自由學習,自然觀察,藝術學習才會入心,有成功的五官感受,才會成就有意義的藝術教育。

Q5:這次創作繪本《天賜阿公的戲籠》,與紙藝職人涂老師合作,耗時兩年多完成,應為老師第一本立體書創作,有什麼不一樣的創作心得呢?

A:哈哈!終於回來主題。

   是的,這本《天賜阿公的戲籠》真是因緣際會,兩年前疫情雖已發生,卻也沒想到當我連續發了幾篇布袋戲教學的圖文於臉書上,竟能得到青林國際出版社的注意,而得此稿約,原以為是一般的平面繪本,第一次開會討論,居然在林總經理的鼓舞下,接下了這次立體書繪本的創作專案。

   布袋戲的資料,因著之前教學的累積,加上還有再繼續參與教師專業布袋戲學習社群,所以比較不是問題。但是,如何去形構一本將近三十六頁的故事,又需要顧及平面及立體頁畫面的視覺效果,開始讓我頭疼……。

更重要的,是如何和其他已出版,內容同樣是以布袋戲為主題的繪本區隔,也是要妥善思考。幾週後,我先提出了迷你小書,內容也包含未來變成立體書的雛樣。說實話,本來早已做好被退件的心理準備,沒想到出版社的大家能如此信任和喜歡我的構想。一切就這樣開始了!

黃主編、涂老師和我,就這樣三人一組,開始了這段繪本的創製旅程。雖然過程中,大家好幾次都忍不住說:「啊呀,怎麼會做成立體書啦……」但幸好在彼此的堅持下,還是一起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這次,也是我創作經驗中,許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挑戰立體書,第一次完全自編繪本故事架構,第一次和紙藝專業人士合作,……第一次走進印刷加工廠,親眼見到不認識的人,正超級細心的為我的創作完成上市前最後步驟。

原計畫一年完成的作品,實際上也依原計畫時間完成彩圖交稿,但奈何天算不如人算,老天爺在這當中,給了出版社一次嚴厲的考驗,但出版社的同仁,不但沒有因此放捨,反而超級振作的完成了許多新書。我這本其實也只是其中之一。卻因緣際會,成功結合立體書和一般平面繪本,主題又是傳統布袋戲,好像真的是本老少咸宜的作品。我也覺得自己像是經歷了一場大製作,過程很是需要耐心,幾次的改動變化也很熬心,所以,絕不能自欺說沒有辛苦疑惑的時候。但就在書完成後,這一切經歷,已經化成甜甜的幸福滋味。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12book&aid=17218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