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覽                   預覽

國營事業該不該正名﹖最該請教從﹁章孝嚴﹂正名的﹁蔣孝嚴﹂,﹁章孝嚴﹂這個姓名用了超過六十年後,蔣孝嚴毅然決然決定認祖歸宗,在二00五年正式正名﹗更名當時,立法院大開筵席,包括國民黨在內的立委都齊聚為他祝賀,可沒有一個人對他說無端跑戶政機關,真是吃飽了撐著。

 
  
中國石油、中華郵政、甚至未來的中華航空,這些貨真價實的台灣國有企業,各自背著名實不符的CHINA招牌,都沒有﹁章孝嚴﹂這個名字用的久,國民黨願意為蔣孝嚴道喜,卻敵視本土的企業回歸本我使用﹁台灣﹂,這是什麼樣的病態﹖
 反對正名的理由中,有兩者十分滑稽﹔一謂政府不全心拼經濟,無聊搞什麼正名,還把它與文化大革命相比﹔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就像不要什麼、只要民生一樣,邏輯錯亂不通﹔一個進步的國家,難道除了填飽肚子之外,其他所有都要停擺,才是正辦﹖若此,那乾脆教育、文化全廢除,以免排擠到促進經濟發展的預算,或是政客也該全部解職才對,因為這些人與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何干﹖
 其次,又謂正名要花很多錢,是意識形態作祟﹔這些信口開河的言論,不見有任何的數據計算為基礎,便掄以做為抵抗台灣的藉口,事實上,只要做好詳密配套與階段規劃,企業名稱的名正言順化,反而可以增強國際與國內消費者的辨識與認同,無形的資產增加難以勝計。
 把正名當成洪水猛獸,就像禁止﹁蔣孝嚴﹂通行一樣,令人匪夷所思。一家公司的規模都可以小題大作,那更大的城市正名:列寧格勒改為聖彼得堡、漢城變成首爾,豈不成了大逆不道﹖孔老夫子說,必也正名乎﹗既然其名不正,加以正之,有什麼好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