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故事的選擇,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故事
2016/09/07 18:10:11瀏覽763|回應0|推薦3
最近看了好些電影,有新的有舊的有經典的有得獎的,有紀錄片有劇情片,深深覺得說故事的敘事方式、選擇的切入點和觀點,很重要。

好比前一天才看了很多人口中說很好看的《一個勺子》,但隔天看了《巴黎,德州》(Paris, Texas),就覺得後者實在高明太多了,單就故事的轉折和內斂深蘊的情感,真的值得大書特書。當然《一個勺子》以一個簡單的故事諷喻現在世道的功力,力道也是十足,或許我們身處於台灣,直覺得這樣的劇本太厲害,但如果說到鐵幕文學,它其實是鐵幕文學最常用的一種比喻法,因為在那樣的環境裡,很多不滿不能直白的陳述,只能以一個簡化的寓言法來表現。

當然,單就電影論電影,《一個勺子》無疑是好看的,是現在華語電影中的清流,簡單而寓意深遠,可說是《九品芝蔴官》的現代社會版,是一面功利社會的照妖鏡,而且它還給了觀眾一個平反的爽度,那個傻子終還是如「傻人有傻福」的得到了他所要的結果,至於最後當主角穿上傻子穿過的衣服、戴上傻子戴的帽子,用來比喻他也是傻子,又被孩子們取笑,多了電影意像上的刻意煽情,刻意凸顯世人以貌取人的冷血,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傻子傻得一場空來得震撼。

至於紀錄片,常有觀點的問題,特別是如果說的是我們共同經歷過的事,像是楊立州導的《我們的那時此刻》,試圖綜觀華語電影發展,但題目過於龐大,難免顧此失彼,加以如果在時間點、時代和電影發展的關係上,一旦有了出入,立即被捉包,立馬引發曾經歷那段歷史的人的不滿。

相對於蕭菊貞導的紀錄片《我們這樣拍電影》,著眼於30位電影人,透過工作側錄和訪談,道出了幕前幕後的辛酸和勇氣,也為台灣當代電影留下見證。未曾刻意說什麼,反倒流露更真誠的感動。

而《40年》穿越的時間太長,曾經參與民歌的歌手也太多,短短二個小時能陳述的觀點也太多,不得不說侯季然導演拿了一個好題材,卻也是最難掌控的題材,二個小時不論電影怎麼說,對於聽民歌長大跟著民歌一路走來的人來說,永遠都不夠,以「民歌40」演唱會滿滿五小時不間斷的演出,別說已逝去的歌手已成絕響不談,每位出場的歌手只能唱二到三首歌,更不用說還有一場施孝榮他們的「民歌40」,光是歌,遺珠就很多,想想當年民歌的創作量真的是驚人,而在那個與當權者保守的衝撞,更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更不用談什麼情情愛愛的或是理念的分分合合。

說到底《40年》的難,在於它與眾多聽歌人與歌手的生命成長故事了,侯季然導演勢必在多重手的干預下,也只能試著衝撞出屬於他的「40年」,但單就以一個聽民歌長大的人來看,不論是紀錄片還是演唱會,都無法滿足,永遠都會有一塊沒被填滿的拼圖,也許,一如陶曉清說的,就把未知留給未知,一如那些我們已看不到的身影,一如沒有出現在銀幕上訪談到的那些人,anyway,還是回去把歌拿出來回味比較實在,畢竟,沒有人可以代我們說出屬於自己的那個年代的故事。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41&aid=7343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