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投資工具在變,選股的方法還能不變嗎?
2018/03/13 15:45:10瀏覽3720|回應0|推薦7

《投資工具在變,選股的方法還能不變嗎?》

文=王志鈞 財經公益作家(本文刊登於475期《Career就業情報》雜誌理財專欄,2017年12月出版)

台股上萬點很久了,但有感的小老百姓很少。原因無他,漲的都是像台積電、鴻海這樣的權重股,不然就是吃蘋果、特斯拉之類的特定概念股,且漲幅皆已大。

由於一般人擔心萬點會回檔,敢著墨上述高價股者並不多。但是,台灣上市櫃公司加起來有上千家,不漲的就是不漲,就算本益比超低、獲利大幅成長,它就是不給你漲。

這箇中原因又是什麼呢?除了這一波台股行情是由青睞權重股的外資法人所主導外,另一個原因便是創新的投資工具---ETF崛起,造成ETF所連結的股票,全都雞犬升天;沒沾上ETF邊的,就只能股價烏鴉鴉。

ETF是 Exchange-traded Funds 的縮寫,中文叫「指數股票型基金」。它雖然是基金,但卻像股票一樣在公開市場買賣,不需透過傳統基金的申購手續,所以享有「交易彈性」、「手續費便宜」等很多優點。

最重要的是,它是被動式追蹤指數的工具,所持有的一籃子股票都是特定指數的成分股,而且持有過程中不會換股操作。例如,台灣50ETF追蹤50檔與台灣加權指數連動性最高的大型權值股;高股息ETF追蹤台灣高股息指數;FB科技ETF 追蹤台灣資訊科技指數等。

ETF不只可追蹤境內的指數,還可連結到海外的現貨股票,比如FB上證ETF追蹤上證180指數;FH滬深追蹤滬深300指數等。

此外,還有不持有現貨而運用衍生性金融工具,例如期貨、選擇權等作為追蹤工具,以複製或模擬指數報酬的合成ETF。這類工具就不會幫投資人到現貨市場去買股票。

不管是現貨ETF或合成ETF,都會讓指數成分股因被ETF集中持股而產生集三千資金寵愛於一身的爆紅現象。這不僅台股如此,全世界的股市都有這種ETF成分股的自我強化現象。

雖然「指數」有許多種,比如大盤指數、金融股指數、科技股指數,海外甚至還有機器人產業指數、物聯網指數等;但只要會被列入指數成分股中,通常都是股本較大、財務報表或業績已受市場認同的企業,這就直接(現貨持有)或間接(權證加持)而讓這些績優股的股價表現一枝獨秀,成為撐起盤面的主角。

簡單來說,就是市場M型化現象日益明顯---與ETF掛鉤的相關股票漲翻天;反之,非ETF個股就人氣缺缺。

投資人面對這種現象,一點也不需要感嘆,作法起碼有三種:第一,直接買入ETF;第二是布局有列入ETF內的成分個股;第三則是逢低布局非ETF的績優股,並耐心等待每年可有5%以上的股息報酬。

這三種作法中,前兩種當然需要追高殺低,採取適度的投機策略,以賺取價差。第三種策略則屬類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型策略,不看指數與股價,只問自己所買入的股票是否具有穩定的獲利條件與成長性。

只要一間企業有成長性,同時又沒跟ETF沾上邊,以目前台股氛圍來說,幾乎都是躺在低價水平上,是投資人可以大撿便宜貨的好時機。唯一的缺點,就是股價要漲不漲,令人難受。

反過來說,目前去追高ETF,不代表逢高必會回檔,因為投資鐵律就是「強者恆強」。投資人不需為強者找上漲的理由,只要股市還處於多頭,強者的股價就會朝向不理性的方向發展,直到有根稻草壓垮雪球為止。

股市的運作邏輯基本上沒變,只是因為創新的金融工具崛起,讓表象與過往略有不同。此外,因為ETF主要為法人所持有,這同樣也造成推動大盤指數的ETF之資金動能非常豐沛,可以讓指數頻創歷史新高而不回頭。

只要投資人冷靜看清這種股市的結構性改變,心態與策略上該如何定位自處,應該也就昭然若揭了!

王志鈞

台灣台北人,現職為財經作家。致力深耕台灣家庭理財教育近十年,關心生命教育、公益活動與提升年輕人職場競爭力。作者提供理財諮詢與企業演講服務,歡迎來信詢問:solon8888@yahoo.com.tw

演講邀請請參考王老師財富管理學院:http://guruwang.com/

王老師LOGO設計by馬尾一號店-01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lon8888&aid=11104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