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諾亞方舟的啟示】~ 完稿於2007.12.08
2009/05/02 12:04:58瀏覽1893|回應0|推薦0

  -《生態工法及生物多樣性教材研編》專案 -
   
     第18章【諾亞方舟的啟示】(  高中職)

引言:

聖經中的傳說~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是出自聖經中的傳說,發生在六千多年前,由於偷吃禁果的亞當與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之後揭開了人類互相殘殺的序幕;人世間充滿著凶暴、仇恨、嫉妒,只有諾亞是好人。上帝看到人類的種種罪惡,憤怒萬分,決定用洪水毀滅這個敗壞的世界,只給諾亞留下有限的生靈。
 
上帝把方舟的規格和造法傳授給諾亞,並要求諾亞用歌斐木建造方舟;諾亞一邊趕造方舟,一邊勸告世人悔改其行為,他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花了整整一百二十年時間終於造成了一隻龐大的方舟,並聽從上帝的話,把全家八口搬了進去,各種飛禽走獸也一對對趕來,進入方舟。七天後,洪水從天而降,一連下了四十晝夜,萬物都被洪水吞沒了,連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於水面七米。

上帝顧念諾亞和方舟中的飛禽走獸,便下令止雨興風,風吹著水,水勢漸漸消退,諾亞方舟停靠在土耳其的阿拉臘山邊。過了幾十天,諾亞打開方舟的窗戶,放出一隻烏鴉去探聽消息,但烏鴉一去不回;諾亞又把一隻鴿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沒有,由於遍地是水,鴿子找不到落腳之處,於是飛回方舟;七天之後,諾亞又把鴿子放出去,黃昏時分,鴿子飛回來了,嘴裏銜著橄欖葉,很明顯是從樹上啄下來的,諾亞由此判斷,地上的水已經消退了。這也是後世的人們用鴿子和橄欖葉象徵和平的由來。

   第一節     諾亞方舟的啟示之一~種源的概念

    
*全世界第一個種子銀行於1894年建立於俄羅斯。

*2007年的年初開始,有一則【挪威在北極  建造末日地窖】的大消息。挪威在一個島嶼海拔130公尺的地方,在永凍土層中建造植物的諾亞方舟,預計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種子銀行;硬體方面花費三百萬美元,運作經費八十五億七千五百萬美元。

*中國政府正在進行用十五年以內的時間,收集壹萬九千種種子的行動。

*紐西蘭則在一個環境顧問公司的贊助之下,爲瀕臨絕種的原生種植物設立種子銀行。

*英國威克赫斯特千年種子銀行,要保存全世界各地三億粒的種子。

*台灣的台北市南海路林務試驗所有一座種子銀行。

*在孟加拉,有個「綠色基金會」在十二個社區成立「種子銀行網絡」,目的是「自給自足、公共分享、永續和多樣性的食物計畫」。 

    

基金會透過下列幾項工作,來達到「農民種子基因庫」的目標。
      ㄧ、繪製種子地圖;
      二、收集種子;
      三、農家相互拜訪和交換種子;
      四、種子市場;
      五、用各種方式宣傳這項計畫;
      六、訓練與工作坊;
      七、建立社區種子銀行。

 

    

 *在印度,Uttaranchal 城市的首府 Dehra Dun,有個Navdanya 基金會發動「九種運動」,(Navdanya是北印度語的九顆種子之意)幫助印度十六個省份、四十個社區設立種子銀行,藉以對抗企業以專利的方式擁有種子的威脅,同時保住生物多樣性。基金會送農民ㄧ公斤種子,回收一.二五公斤; 他們的努力,已經搶救回三千多種穀種,三十多種小麥的種子。

*我們台灣自從開始重視各族群的文化以來,各族群的自信心不斷提昇,尋根的行動也不斷地進行。

在日月潭的邵族,想到族人早年曾經種植旱稻,但是已經數十年沒有種植的情景,於是想在旱田上再來種種看,卻遍尋不著這個穀種。

有一位女士在苦思良久之後,回到家中的床底、抽屜,總共找到數十顆種子,於是開始培育秧苗,呵護倍至;種到田裡後,也是人禾情深,直至收割。

第一次收割了一把穀子,捧在手心,捨不得煮成飯來吃;要用這一把穀種培育成秧苗播種,待收成增加時再煮香噴噴的米飯,來品嘗舊時旱稻的滋味!

     

     

    


 
    第二節    諾亞方舟的啟示之二~棲地的概念

在一九九○年代的末期,法國農民開始注意到他們田野中「嗡嗡嗡、、」的蜜蜂聲音不見了,而從蘋果到四季豆,法國數百種農作物都是倚靠蜜蜂授粉的,這就深深影響了收成,影響了安定的生活。

追究原因,是施用廣效性殺蟲劑「高巧」(Gaucho)的結果;「高巧」有一種成分叫做「益達胺」(Imidacloprid),就是造成蜂群消失的主要成分。

農民把該藥直接施用在玉米及向日葵的種子,而爲整株植物體所吸收;當蜜蜂爲這些植物傳播花粉時把帶有殺蟲劑的花粉攜回蜂巢做蜜,因而毒殺了其它蜜蜂。蜜蜂每年爲全球高達ㄧ百億美元經濟價值的作物授粉,但由於使用藥劑、土地開發等等因素,全球農家飼養的蜜蜂巢已經減少三分之ㄧ,野蜂種類也陸續消失之中!

從上ㄧ世紀至今,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基因多樣性已經喪失;在中國,1949年時所栽種的小麥品種有一萬種,1970年代只剩一千種仍在生產。墨西哥1930年季在的玉蜀黍品種,至今只剩20%還被知道。在菲律賓,農民一度培育有上千種稻米品種,但在1980年代,98%的種植面積上只被兩種品種佔滿。

在二十世紀,有一千種家禽、牲畜消失,牠們約佔全球禽畜品種的15%;其中約有三百種是世紀末的十五年間消失的。以歐洲來說,所有的家畜動物品種一半以上已經滅絕,剩下品種的43%也已瀕臨危險。

棲地喪失是物種消失的重要因素,所謂「無棲身之處」是也。

*思考的課題:棲地爲什麼消失了?

   第三節 人類世界需要互助合作

以禽流感為例。最近爆發的時間是2003年末及2004年,傳遍亞洲,當疾病跨過物種障礙,讓大多數感染的人死亡時,造成至少有一億隻鳥禽被屠殺。最近中國的研究指出,隨著每一次新的暴發,禽流感病毒就變得越來越致命;國際官員很擔心,此致命的禽流感菌株在亞洲的鳥禽中,已變得不可能撲滅了,而且可能有一天會觸發為全球的人類流感疫病。

以全球暖化的問題來說,菲律賓的稻米研究機構的植物學者已經注意到,柬埔寨、印度及菲律賓馬尼拉的試驗農場中第期發生的熱損害;這些地方目前的平均溫度比五十年前升高2.5 oC,他們認為,對稻米、小麥及玉米而言,在超過30 oC度時,每升高1oC,穀物產量就可能減少10%。

美國農業部及佛羅里達蓋因斯維爾分校植物學者Hartwell Allen 研究發現,雖然二氧化碳加倍及氣溫稍微增加,可以刺激種子發芽,植物長得更茂密;但是當植物在產生花粉時,較高的氣溫對它們是很不利的,氣溫若超過36 oC,則溫度每上升1 oC,花生產量就減少6%。Allen很擔心這種作用對印度及西非等地的影響,花生是這裡重要的食品,而當地氣溫在生長季節時已徘迴在30 oC以上了。這個地區的農產物幾乎都需要靠降雨滋潤,若是全球增溫導致這些地區成為乾旱時,農產量將更為降低。

水的課題也很重要,因為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物資。水的問題常發生在一個國家或跨國之間,因為有些河流很長,流經數個國家;這之間的水資源合作運用和經營管理,就成為重要的國際議題。

1980~1989年間,美國保險業史上因天災而要求理賠最多的十年,共五百多億美元;然而1990年代的前五年,高達1620多億的理賠申請,迫使保險業發出前所未有的號召,要求工業界減少CO2的排放。
    
    第四節   追求生態公義  尊重多元智慧

大規模的建設發展,以及世界上許多強盛國家的作為,被認為是人類世界年輕文化的累積和表現。有識者認為,在數十萬年的人類歷史裡,我們文化的理念僅肇始於七千年前,所以還非常年輕,年輕文化奉自己為支配者、征服者;在一萬年前,認為人類可以「擁有」和「支配」大自然,是新奇而極端的。在1990年代,印尼的丹尼族面臨一項危機,他們的文化裏,擁有土地(或任何東西)是不對的,因此不願意對有史以前就開始居住的土地宣示所有權,結果引來外來者乘機而入,申請這些土地的法律所有權,然後開始砍伐丹尼人居住的雨林。

現代人需要多多學習與遠祖的智慧連結,學習了解人類歷史上大部分城邦文明已經自我毀滅,但是有一種文明建立了制衡系統,以克服城邦模式的一部分結構上的問題,那就是希伯來人所建立的「安息日和五十年節系統」。

在舊約裡,安息日的寓意非常深遠,除了我們所熟悉的休息的日子之外,它其實另有守則;每ㄧ個第七年,土地也需要休息,在那ㄧ年不能種植任何植物,要讓土地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其生產力,並提供幾千年前永續農業的基礎。以色列某些地方仍舊實行這項守則。

許許多多的跡象顯示,人是倚賴自然方能生存的,萬物共存共榮、分享的古老文化或許才是永續的機會。落實在生活上,重視環境公義,建立成功的社區來建造光明的未來。

    第五節 結語~ 我們能做什麼?

ㄧ、探索土地倫理所涵蓋豐富的生態認識,保護種源;

二、追求生態公義,探討高污染移向落後地區、有錢人用盡許多資源、還有我們這一代用掉許多資源的隔代公義之問題;

三、落實簡樸生活(Simple Life),學習有內涵、有品質的生活態度,不是『錢包中有許多卡 鑰匙很多串』那種複雜、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參與部落遊學、家鄉采風之旅;

五、了解國際動態,比方《國際地球憲章 》之推動。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所揭櫫的三個目標是和平、人權、平等的社會經濟發展;1994年,國際間開始推動《地球憲章》,2000年定稿;期待它被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接受而成為普世價值,讓國際運作上對於自然環境有倫理規範。

   《國際地球憲章》推動工作青年組的召集人─一位德國籍、26歲的青年,ㄧ位印度籍的青年擔任秘書處教育推廣主任,他才32歲呢,住過八個國家;
       
   《國際地球憲章》有四大主題、各四個條文,詳細內容可以生態關懷者協會連絡索取中文版,地址是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4樓,電話02-23699825  網址:http://www. tcec.org.tw。

                                                                
             
                                                                                
    參考書籍:

    ㄧ、《古老陽光的末日 The Last Hours of Ancient Sunlight》
          著者:湯瑪士.哈特門  THOM HARTMANN   譯者:馬鴻文
          出版發行: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二、《城鄉生態》~生活環境的生物多樣化設計生態工程教育的通識教材
          著者:林憲德  (詹氏書局 出版)

    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鍾秀梅《種子是保命符》
        《去印度  尋找牛糞傳奇》

     四、《2005 世界現況》 State of the World
          著者:Christoper Flavin 等   (譯者:周晉澄等 ) 
          出版發行:看守台灣研究中心

       *本文轉載自《生態工法及生物多樣性教材研編》專案
       *張倉榮教授主持(台大生工系/水工所)
       *教育部經費補助 
 
                                   完稿於2007.12.08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lin7777&aid=2908034